《恰同学少年》——一部相当不错的红色青春偶象剧
《恰同学少年》——一部相当不错的红色青春偶象剧
双石
兄弟很久以来就不怎么看电视剧了!什么电视剧都不想看!
兄弟有着与诸多同龄人一样的红色情结,但现如今的红色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能打动兄弟的也不多,有些原本可以很精彩的活剧,被那些四六不靠的编剧导演们一弄,再加上武打呀、三角恋的东东一包装,也弄出个四六不靠——有时候,简直就是越看越生气。
也许是兄弟啃史料啃得有点迂腐了,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比较挑剔。
但这回央视播出的《恰同学少年》却狠狠让兄弟动了一容——甚至痴迷了一把。用句自认为不算夸张的话来说,这是近三十年来所未见的红色题材影视剧——有人将其品类归为“红色青春偶象剧”。在如今这个“少男少女追星忙”的时代,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很有些空谷足音的绝响。这部从教育入手的戏,对当今教育的现状,也很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兄弟建议朋友们得暇不妨看看此剧,特别是家中有孩子的朋友们,而且最好是孩子和大人一起看,学生和老师一起看。
我们与剧中那些“同学少年”以及他们的故事相隔差不多快100年了。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仍然有着与当年惊人的相似之处,真不知道该是喜还是忧。而那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的所思所想,与今天诸多同龄人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又让人不能不生出诸多感叹来。
应该说,《恰》剧把史实性和文学性结合得相当不错——当然也有硬伤,这个后面要再谈,剧中大部分人物都是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个别虚构的人物如刘俊卿、马疤子、赵一贞等,在剧中也不可或缺,他们和他们的故事把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片断穿缀起来,并强化了戏剧效果,使全剧更加紧凑,也增加了许多起伏和铺垫和对比,当然也更加耐看,很能抓住观众。据说该剧播出时,播出媒体都并不看好,制作方也只要求“只求叫好,不求叫座”。然而甫一播出,收视率便日渐攀升——据说还创造了日收视率之最。网上更是热评如潮,很多观众都要求重播。连因工作原因漏看了不少集的兄弟也破天荒地整夜候在网上把全剧下载到了硬盘,慢慢看了一个星期。
剧中主要人物毛泽东扮演者也给兄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形不似,却在神似上下了诸多功夫,较之于以往的“毛泽东”,兄弟认为这位“毛泽东”很出新也很出彩,没有被“伟大领袖”的框框套住,没有事事英明处处伟大的做作,更没有虚饰矫情的拿腔拿调,把一个青春勃发积极求学而又颇显稚嫩的青年学子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网友言:“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演绎活了。”
其他人物的表演也很不错,如蔡和森、向警予、萧子升、陶斯咏、杨昌济、孔昭绶、袁吉六、杨开慧等,都比较到位。
这里要说一句,《恰》剧编得很大气,如萧子升与毛泽东分手后,一直与毛泽东政见不同甚至对立,后来移居乌拉圭后,还写过一本《与毛泽东一起行乞记》,在台湾出版。书中对毛泽东颇有一些不怎么经得起考证与推敲的贬损之辞。但编剧对青年时代的他着笔仍然十分公允——甚至还有过誉之嫌(比如与溃军谈判时仍然让这位其实并没有参加这次“军事行动”的人出场亮了一英雄之相)。
或许这也符合毛泽东生前对这位老友的念旧之情——毛生前曾多次托人稍话,请萧回国观光并叙旧。
不过,《恰》剧也有一些硬伤或瑕疵。
比如:整个来说,《恰》剧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没有刻意拔高,比较可信也比较能让人接受。但可能是该剧主要是从教育着眼,怕别生枝蔓影响叙事,故对这个时期的毛的思想发展动态,把握得还是不太到位,仍能窥得“刻意拔高”的影子。其实毛泽东自己就曾说过,这个时期的他的思想是“一个大杂烩”,无政府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甚至激进的“地方保护主义”,都曾奉行过,其政治见解很局限很粗糙也很肤浅。比如,《恰》剧中表现很成功的反面人物袁世凯的亲信、湖南都督汤芗铭,当时被湘人呼之为“汤屠夫”。而当年的毛泽东却是反袁却不反汤,且仅以“秩序整肃”一孔之见出发,对其“严刑峻法”下的湘治多有赞语。汤被逐后,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对汤被逐还有不平之气:“汤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颇为冤之”,甚至认为“汤可告无罪于天下,可告无罪于湘人,其去湘也,湘之大不幸也”,而对反袁之护国军,却颇多责难之辞……
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毛泽东对社会政治和社会政治人物认识的局限性。
毛泽东是一位众望所归,也是众矢之的的人物(请注意,此“众”彼“众”不是一回事!),剧中这种与史实严重对立的硬伤,很容易被“众矢之的”那些“众”,用来编撰另类文章。
电视剧不是历史考据,为了可视性,对史实进行再加工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比如萧子升是先于毛泽东考入一师(毛是考入四师,后并入一师的),剧中改为两人一同考入一师,毛还仗义为萧捉刀,然后一起向校方坦承并愿意承担责任,虽与史实不符,却并非截然对立,两人的关系也符合人物性格逻辑,从增加戏剧性方面考虑是可以接受的。但上述有关汤芗铭一节,却有截然对立之嫌(汤在剧中又坏得那么厉害),肯定经不起方家盘诘,而由此带来的副面作用有可能会大于正面作用。
再如:《恰》剧中最后的压场戏:二百学生军缴了三千溃兵的枪。这场戏本身就很富传奇性,近乎于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却又是确确实实的历史真实,这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撼了——现如今哪位为师长为家长者能让自己的学生自已的孩子去干这样明摆着以卵击石的荒唐事儿?记得好些年前有一部很火的《十六岁花季》,就曾借剧中校方和教师之口,用“新观念”对勇敢救火的学生大加抨击!而《恰》剧编剧可能是为了增加可视性,加进了马疤子逃脱报信,毛泽东险些死于溃军枪下的情节。惊险倒是惊险了,却大有蛇足之嫌,不太合理也不太经得起推敲,反而减弱了可信性,也使主人公初露头角的军事才能大打了折扣。其实何不让毛萧蔡三人与溃军曲折谈判,马疤子脱逃却被原本性格柔弱的王子鹏和秀秀拼命拿下,并不影响整体戏剧效果,可能会更让人易于接受。
当然还有一些小瑕疵,网友们多有评议,兄弟就不多言了。
总的来说,瑕不掩玉,这是一部好剧,兄弟三十年未见之好剧,值得一看。
兄弟在此郑重推荐。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