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经纬,系辞今传(下)
风行九天: 大易经纬,系辞今传(下)
三爻的八卦能够单独成例,是生象符号概括功能的转注、假借和指代;重叠成六爻的六十四卦,是因为八卦三爻的结构层次不足,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祸福利害,产生于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爻相互更替,卦的形态变化就充分显现出来了。撰系文辞而描述每一卦态的本质属性,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揭示了。阴阳,是空间的架构组织基质;道,是时间的运行通达因素;趋利避害,是大自然的自为选择;虚体实用,是认识论的规定结论。
日月运行,循环往复,正大光明。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阴,明确区分物的结构;阳,抽象表现本质含义和规律的行迹。爻,是仿效某一事物一个层面的功能;卦,效仿的是某一事物在某一时段整体的生存状态。事物内部某个层面发生变化,其整体就会有相应的不同的外在表现。因此,人类社会文明事业成功与失败的性状情态,就可以在系辞中阐述了。
天地恩泽广大,在于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贡献是让人们明白了人类之所以要文明发展的原因。如何才能实行圣人的功业?靠的是道济天下的志士仁人。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人?靠的是教育培养。管理社会,行之有方;生产创造,节俭经营;端风正俗,文化民众;就是道义。
古代伏羲氏帝国的时候,圣人仰观斗转星移,日月东升西落;俯察山阻川流草木蕃枯,四季更替;展望飞禽走兽北去南归,各地出产不尽一致。遂近身取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究事物的种类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创立了八卦时空模式以及“易龙图”,并分门别类给事物立字安名,以完整地融会贯通格物致知成果,造福百姓。他们缠结绳扣制成网罟以猎兽捕鱼,这就合了“纲目相连而物有附着”的《离》卦之象。伏羲游牧帝国结束,神农氏帝国进入了农耕时代,圣人们砍削树木,揉制成了翻土工具耒耜,除草耕田,施百姓以文明教化,这又合了《益》卦“木体能入而下动”之象。
规定中午为集贸市场开市时间,招徕四方居民,聚集天下货物,交换贸易,获得各自所需,这就合了《噬嗑》卦“上光明下兴动交往相合”之象。神农氏帝国结束,黄帝、尧、舜先后承替,道化万民,通过改革前代的器用、制度,使百姓进取不懈,渐渐使百姓养成了文明风尚。
《易》的思维是,如果一种方法用尽,即采用另一种方法。方法改变,思路就会畅通。思路畅通,方法得当,才能继往开来成就大业。如此,就会“上天保佑,无往不利”。黄帝之后用丝麻布帛做衣裳,取代了禽羽兽皮以御寒署,人类文明空前提高。这又合了《乾》《坤》两卦“上衣下裳”之象。
挖空树木做成船只,削制木材做成桨楫,用来济渡难以通行的江河,就能便利地到达远方了。这又合了《涣》卦“木在水上而流行如风”之象。
驾驭牛,乘骑马,载货运物,直达目的地,这又合了《随》卦“下能运动而上者欣悦”之象。设置重门而夜间派人敲梆警戒,防备暴徒强寇入侵,这又合了《豫》卦“设双门敲小木而为预备”之象。砍断木头做成杵,掘深地面做成臼,就可用来舂谷为米吃上熟饭了。这又合了《小过》卦“上动下止”之象。弯曲木条系上弦绳做弓弧,削尖树枝做箭矢,用来威服野蛮部落,这又合了《睽》卦“事物乖睽而用威制服”之象。远古的人居住在洞穴而散处在野外,后代的圣人制造了上有栋梁下有沿宇的房屋用来防风遮雨,这又合了《大壮》卦“上动下健而大为巩固”之象。
古时丧葬,只用柴草厚厚地裹缠死者的遗体,扔在荒野之上,不堆坟墓也不做标记,居丧时期也没有明确规定。后代圣人发明棺椁制定了丧葬习俗,这又合了《大过》卦“大事不妨过厚”之象。
远古的人系结绳扣标记事务,后代圣人发明了文字契刻记载史实。百官凭它处理政务,百姓用它实施督察,这又合了《GUAI》卦明断是非之象。
所以,《易》,就是大成生象。是以事物阴阳属性模拟自组织样式的全排列,使“类”既无不足,也没有多余。
彖辞,按照整体生成逻辑推断一卦大意。爻辞,表现事物层级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组分,就可以明显推测出祸福利害的结论了。
《易》经《咸》卦说:“纵横交错,相感互应,是自然的存在。”孔子说:“大自然真的有神差鬼使吗?万物千姿百态,有共同遵循的大道,也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法则。大自然难道不是鬼使神差吗?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月亮落下,太阳升起;太阳和月亮相互递推而产生光明。寒冷过去,炎热降临;炎热过去,寒冷降临;寒冷和炎热相继互续而有一年四季。往来曲折,因循有规,掌握了循环往复的自然之道而善加利用,人就能幸福地生活了。
尺蠖屈身,是为了向前行进;龙藏虎卧,是因为要保养自身。阴阳构形方有道之生成;以道为为,器物才可以自发自动。虽然这一原理的效能还需要不断地给予更加完备的证明,但通晓道生与形化共时,形化与道生同体,就能够清楚明了地知道大道的真正功用了。”
《易》说:“卧在石头下,爬在荆棘上;盖了房屋,却娶不到老婆;祸福难料啊。”孔子说:“不该受困偏偏被困,名誉必差;不应作为依凭的却非要依凭,就会身处险境。名誉不好,又身遭危难,离死都不远了,还能娶得上老婆吗?”
《易》说:“大家一起用弓箭射下盘旋在城市上空的恶鸟,没有不对的地方。”孔子说:“隼,是恶鸟;弓箭,是武器;射击的是人。君子先练好本事,等待时机展现出来,有什么不对呢?本领高强,遇事无碍,所以一出手就会有所收获。就是说,君子不打无准备之仗。”
孔子又说,“小人:不知羞耻,不具仁德;不畏天命,不走正道;不见利益,不知努力;不受威胁,不知警惕;高风险而不能觉醒,小问题而大谈是非。这些,都是所谓小人的不良表现啊!”
《易》卦上说:‘足着刑具,伤毁小趾,不致有大的灾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善行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成就好的名声;罪恶不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就不会灭亡其身。小人以为小的善行得不到好处而不去做,以为小的罪恶无所谓对错而不能约束。直到恶行难以掩盖,罪过到了不能解救,方才大梦初醒。所以,《易》卦说:‘荷枷戴锁,凶险至极’。”
孔子说:“危险,来自骄奢淫逸,而不干事业;灭亡,源于独求享受,而不管他人死活;祸患,因为仗恃权柄和暴力,从而两面三刀,不讲仁义道德诚实守信。所以,君子安处而不忘危难,自我富足而不忘助困扶贫,定立法度而不忘倡导良好风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太平,国家才会强盛。因此,《易》卦说‘芜草丛生,人心思乱,其国必亡’。”
孔子说:“品德浅薄而位高势尊,智慧缺乏而图谋大业,力量微弱而勇担重负,很少不带来灾祸的。《易》卦说:‘鼎器难承重荷而折腿断足,倾覆八珍之膳而沾染一身龌龊,不祥之兆’,说的就是这种力不胜任的情况。”
孔子说:“知晓了生象基元的因素构成就进入道的境界了吧?君子不谄上,不媚下,因为达到了得道境地。阴阳构形,是事物变化的质素,懂得了这一点,就可以提前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了。君子按照阴阳构形和道之生成的自然原理行事,就可以节约时间,收到好的效果。《易》卦说:‘掌持整生逻辑,不等事物完成,就可以预知结果。’正道直行,还需要问结果吗?根据逻辑一推理就可以清楚了。万人景仰的杰出人物,不但知晓阴柔阳刚的功用,还能见微知著。”
孔子说:“颜回,大概进入了道的境界吧?有错误,没有不自醒的;知道错了,没有不改正的。《易》卦说‘一知有错立刻修正,必然万事顺遂,而不会有灾患和悔恨’。”
混沌未分之时,宇宙充满的是阴阳能以太(电磁)波。以太(电磁)波涡旋纽结交合生成光量子,而至基本粒子。《易》卦说:“二阳一阴殒一阳,一阴一阳得整成”(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易》学解释?),说的就是阴阳耦合方成定质。孔子说:“君子先清楚了自己的位置,然后才有正确的行为;先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然后才发表言论;先确定交往原则,然后才有所要求。能做到这三条的,才是一个真正利人利己的君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就不能与人协调配合;不替他人着想,别人也不会考虑你的事儿;交往没有原则,要求也就达不到;达不到要求,就会造成互相伤害。所以,《易》卦说:‘无人相助,就会遭人侵犯。因此,不要总是想着为自己捞好处,而不顾别人的感受,那样下去是不会有好的报应的’。”
孔子说:“乾、坤,难道是打开认识阴阳六十四卦标准图谱的大门吗?”乾,纯阳之卦;坤,纯阴之卦。阴与乾合,阳与坤合,每卦爻位的性质就明确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照一定的次序将各卦相连接,就能分析研究事物自然本质和变化的规律了。每卦的名称不同,就严格区分出其状态的喻义了。通观整个图谱,大道的波动越来越小,难道是世道衰微的表现么?不,平稳波动,不大起大落,才是幸福和喜悦的自在境界。
这一标准图谱不但可以彰显过去,明察未来,而且能够阐幽叙微,洞悉事物。从正确区分乾坤的爻辞开始,根据卦名及范畴的内涵外延来分析事物,判断和推理就充分了。阴、阳、道三者的内涵为无穷小,外延为无穷大。阴阳范畴表达的是质的属性构形,道范畴描述的是变化的因素信息。两个方面都以语言为中介,使人的认识与事物情状相契合。不但知事物的外部现象,还通达内在机理。之所以将事物进行道、物两分,又将物分出阴阳之别,就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描述下,人们才能从动静、行止、情性、得失等等全方位的立场上,整体认知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只有大多数人具有了这样的思维,人类社会才能走上文明发展之路。
《易》的发源是在中古么(作者心中总是涌动着一种这是史前文明珍贵遗留的直觉)?作《易》之人是担忧人类的生死存亡吗?身心平衡是明道立德的基础,也是实践道德的关键。因为阴阳平衡定性正是道的本质所在。个人、团体、政府都讲道德,社会的风尚才能树立起来。政府、团体、个人一方不讲道德,社会的风气都会败坏。所以,必须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社团的文化熏陶和政府的文明养成。政府无道,人们的思想就会扰攘纷乱。个人、团体、社会是道德的存在之所,个人和社会是道德制度的立法之处。
个人身心平衡,社会就易达到和谐。社会和谐,人们才能互相尊重,文明处事。即使出现不文明的行为,也会及时得到纠正。个人、团体、政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个人的修养达到了境界,团体才会文明执事,政府和社会也就会逐渐文明强大起来。政府无道至极,民众就会人心思治,个人和团体就会兴利除弊,社会就将因时移事易,而走上正轨。
个人身心平衡就会正道直行。社会要走上正轨,就需要制订法度来控制和调节。有了好的法度,人们就会自觉遵守了。个人、团体、政府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就会健康运转。政府因为不顾民众利益才产生祸害,民众往往因个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互相争利、引发不和。政府只是为了统治民众做政治寡头,公务人员就会怨天尤人,败坏不止。从个人、团体、社会全方位的立场出发,政府才能走上正道,从而因势利导,正确地行使民众所赋予的政治权力。
《易》作为文明人类的思想路标,认识图谱,只是中转媒介,不能离开自然、社会、人生的具体情境而空谈玄理、自我陶醉。制定图谱是按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事物的自然生存状态而采取相应的方法。事物性质不同,六爻指称的意义也就不一样。阴阳是事物总的、基本的分类属性范畴,事物阴阳属性相互应变的行迹才是规律和道。不要把图谱当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子到处乱套。
虽然六十四卦每卦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但不是每卦都能说明一个独立的事物。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全部性质、情状、发生、发展、变化的不同方面、或不同时段的规定性表征,全部六十四卦(如有不满足者,空余之卦可以不予考虑)才能完整表明事物的生成体系。就是说,是“一”统分“六十四”卦,而不是“六十四”个卦独自以“一”进行分统。有静、有动、全面运用这一图谱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使用时,要严格把握好尺度,正确分析对象的现象表征和内在机理,六爻的意义指称要完备、准确。只有达到上面的要求,才可以利用《易》实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即使没有老师讲习,也会像聆听父母的教诲一样平易近人地告知我们需要的一切。先遵循卦爻辞的意旨,再揣度《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就能掌握正确的思维式法了。如果不具圣人的襟抱,不从整体生成的立场态度进行阐释,《易》道岂不成了虚话?
《易》作为大道哲学体系,从生象基元开始到当下状态为止,是整生逻辑。六爻分层杂处,是为了转录不同时段的物态生象。
一卦之中最难确定的是初爻,因为其隐而未显;而最上爻就好确定多了,因为它显示的是最通常的现象世界。初爻和上爻代表的是本末关系。初爻主要是思维属性范畴,上爻主要是物理或社会现象表达。至于用阴阳交错来描述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则少了中间四爻中的任何一爻都不会达到整合完备的目的。唉,真不敢相信,欲知成败祸福,居然通过排卦析理就能达到目的!尤其稀罕地是:智慧的人只要看一下一卦的总论,就能明白一大半的卦意了。
二爻与四爻同为本质,却有不同的处在,是因为利害得失的范围有大有小。二爻多美誉,四爻多警戒,因为一个是个体法则,一个是整体规律。个体起伏大一些能够锻炼品质,整体如果波动过大,就容易出事故了。所以,把握整体的要诀在于无害,在于发挥规律的功用。
三爻与五爻同是外在体制,却也有不同的位置,是因为利害得失的内涵大小有别。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是因为个体与整体轻重不同,整体危害大,个体危害小。所以,整体利益应该服从个体利益这个前提处境,个体则不应与整体争高低,和谐的本质就是整体中个体的协调配合。
《易》之标准图谱兼容并包,是整体生成的逻辑和法则:有道的显现,器的定位,形的格致。易卦兼合主与客的三种形态而生成六爻。但是,这六爻的性质因为主与客的区别,与八卦的规则就明显不同了。
爻有不同变动,所以显道;爻有层次区分,所以析器。六十四卦包揽了物的所有存在状态及相互间的变化,所以才具有了整体生成逻辑。整生逻辑包含了事物各层次或各方面、各时间的不同逻辑。有的适合于自然机制,有的适合于人类社会,有的适合于物理现象。所以,真正说来,逻辑也是有着界定要求和人类运用抉择的分别的。不是逻辑的就一定是正确的。符合逻辑,不等于就符合了人类文明发展。如同思想,哪一个人没有思想?但是只有那些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并能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思想,才是人类的第一抉择。
《周易》的创立,是在殷商末年,周朝将兴的时代吧?是因为文王被商纣囚于YOU里而做的吗?不然,何以有那么多的危惧警戒之辞?知所畏惧,常保平安;掉以轻心,常遭败绩。
《易》之生象变化,揭示了宇宙生成的根本规律。倘能慎终如始,循循相因,治国理政,为人处事,就会很少出现差错。《易》的功用实在是太大了,好处总也说不完。
乾,是宇宙中最为刚健的事物,以行迹的永久变化让人懂得格物的难处;坤,是宇宙间最为柔顺的事物,以性质的长远保持,使人清楚品位的重要。格物能够令人心畅,品位能够让人理智,格物品位可以研判事物的利害得失,成就显著的事业,丰满生活的幸福。
所以,遵循《易》所揭示的变化规律有所作为,就会万事顺遂,吉祥安康。观象则知制器之方,推理则晓未来之果。形上、形下有了明确的区分,圣人就成功地创设成《易》之标准图谱。掌握了这一图谱的使用方法,思维方式,对于以往所谓“神机妙算”、“推往察来”之事,就连寻常百姓也可以做到了。
规律通过卦象的排列次序显现,性质以爻位的组合状态来陈述。六爻交错分布,祸福利害就得以明了了。
卦象的次序排列以自然为得当,事物属性状态以爻位组合来明确。所以异性相应,而事物生成;同性相距、而空间得布;同性相推而时空波动。
凡《易》所示之情状,相邻两卦之爻变者得通。也有特例,虽然很少,却正是进入自然境界的关键门户,所以必须倍加注意,并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易》所模拟的事物情态,正如现实中人类社会中的情态一样各不相同。比如:将要背叛的人其言词虚与惭愧;内心疑惑的人其言词散乱无章;善良纯朴的人寡言少语;烦躁轻浮的人语多冗赘;诬陷良善的人其言词游移不定;玩乎职守的人其言词模糊不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