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相对论”与“矛盾论”

2025-02-1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毛泽东的“矛盾论”,是站在不同的体系层面和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物质世界同一本质的认识。显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从物质运动的层面以数理的手段来定量地分析和把握自然的运动本质;而毛泽东的矛盾论则是从人类运动的层面以哲学的手段来定性地分析和把握社会的运动本质。二者在世界的最高层面和最高本质上达到了同一的境界。

一切事物的相对本质,实质上亦是矛盾的本质。就自然界中一切相对运动的物体来说,每每的双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定量”关系,比如:对于某一个确定的参照系,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质量、时间、引力和体积等都是确定的,当参照系发生改变时,其相关的物理量亦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点,也实质性地表现在人类社会当中一切人和事物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比如:对于人类生产①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上的某一具体形态的社会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地位、价值、能力、自由的空间和精神的状态等,都是受到该人群体所在的社会制度制约的,当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生改变时,其相应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对于自然的物质世界,一定的物质体系内的“质量、速度、时间、引力和体积”等参量,是对某一个确定的物体(观察对象)在该特定的物质体系内所处的物理状态的“定量描述”,而人类社会中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地位、价值、能力、自由的空间和精神的形态”等社会性质的东西,亦是对某一个确定的人群(观察对象)在该特定的社会体系内的所处的社会状态的“定性描述”。

“相对论”指出:如果有两个全同时钟,使其中一个在惯性系中保持静止状态,而使另一个沿闭合路线运动,且最后又返回到第一个时钟的位置,则二时钟的读数不再一致②;质量与能量是等效的③,即质量与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它实质上阐述了这样的事实:

1、对于同一个惯性系,速度和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相影响和相互转化的。由时间与速度的关系Tr=Tm/根号下(1减去v2/c2)(Tr为相对于惯性系保持静止的物体的时间,Tm为相对于该静止物体速度为v 

的运动物体的时间,c为光速)④可以看出,时间,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有着恒定的流逝速度和均匀的变化节奏的恒常量,即,不是一个对“所有钟表都测量的称为时间的普适的量。”“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个人的时间。如果两个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则他们的时间就一致,但是一旦他们互相运动则不一致。”⑤所以,时间而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的物理量,而不以是一个在宇宙中恒常流逝的绝对量。既然时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可变量”,那么,时间就是人类对客观物质运动历程的一种规定性的主观尺度。时间虽然有着客观的计量形式,比如: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个时间单位,即1年;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年的1/365个时间分度单位,即1天;钟表的秒针在地球重力场和自身的惯性作用下每走一格为一天的1/(3600×24)个时间分度单位,即1秒;等等。但是,时间的本质却无不与主观的“观察者”相联系,即无不以矛盾的双方运动的机制为转移。

所谓的孪生子佯缪的问题,就是指当其中一个兄弟乘坐接近光速的飞船去星际旅行时,疾驰而去的飞船的速度就是相对于那个与地球处于“相对静止”的另一个兄弟的速度,即,此时飞船的速度亦是相对于地球这个惯性参照系的速度(即永不脱离地球的引力场);而留在地面上的兄弟由于与地球之间则没有显著的相对运动,因而二者的时间同步;那么,当作星际旅行的兄弟历经若干年(地球上的时间)回来以后,就会发现留在地球上的兄弟要比自己衰老了许多,即飞船上的时间要比地球上的时间慢许多。此时如果调换参照系,即把急速飞行的飞船作为地球和那个兄弟的参照系,那么,相对于飞船,地球亦带着那个兄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远离飞船而去(但永不脱离飞船的引力场);如果此时在飞船上设定为一种“飞船时间”,经过若干“飞船年”以后,那个与地球“一起返回”的兄弟,应当比飞船上的那个兄弟年轻若干个“飞船时间”单位,这就是由于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事物“伦理”逻辑的变化。所以,1)、若“飞船时间”为正流逝的时间,那么,将会出现一个反“孪生子佯缪”的矛盾,即不知道哪一个兄弟“应该”更年轻一些;2)、若“飞船时间”为负流逝的时间,那么,对于返回的地球和兄弟,飞船上的兄弟年轻得(返老还童)更快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显然,对于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引力场”大小的调换或颠倒,即飞船引力立场相对于地球而言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就不会被置于一个微小的引力场之内而“无限地”飞行,这样,它就不会形成正的“飞船时间”,因而会导致逻辑上的错误;对于第二种情况,则是正常情况,相对于地球而言,“飞船时间”只能是负时间,即飞船的引力场只能是被地球的引力场所反包围,所以,飞船上的兄弟只能比地球上的兄弟更年轻,所以,反“孪生子佯缪”的矛盾就会被消除。“孪生兄弟佯缪”事件实质上阐述的真理是:引力场相对极小(可忽略)的物体,与引力场相对极大(无限大)的物体,相互作用,即小引力场物体在大引力场物体的场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时,它的大引力场的时间要“变慢”。

2、由物质的能量与质量的转化关系E=mc2和物质运动的动量与速度的关系q=mv2可以看出,

当一个客观观察者的视野由宏观逐步深入到微观,即深入到物质的“最基本层次”的时候,随着物质整体不断地被精神的“目光”分割至“极限”——电子、质子和中子,那么,物质的运动将逼近一个极限的速度c,即光速;而此时,作为整体的物质质量(多重规定性的能量)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被转化成为“纯能量”(无规定性的质量),即被视作作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的动能E′=m′c2,实际上,这样的事件在实际当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一事件的发生被视为时间“变慢”或者“静止”,即“孪生子佯缪”事件的发生,而所谓的“孪生子佯缪”事件,实质上就是,当两个观察者从同一个物质世界的层次(惯性系)开始,由于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而使他们相互之间的物质世界的层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他们以各自所处的层次上的世界的普遍的自然定律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世界的任何的“物理量”,都是不同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天堂”和“地狱”中的两个人在各自的层次(或经验)世界中用同样的计算方法(指普适的物理定律)或计量装置——时钟,计算或计量出来的双方的“生命运动的历史”——即时间,是各不同的。再看“孪生子佯缪”事件,即当一个兄弟乘坐近光速飞船远离地面上的另一个兄弟时,他实质上是在“远离人间”,而向另一个“宇观”的世界靠近,当他成为宇观世界中的一员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对一个宇观世界中的“天体”的时间概念显然是不同的,即“宇观”世界的时间与“宏观”地球世界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当那个取得“宇观”世界“天籍”的兄弟,再返回“宏观”世界——地球时,即重新取得地球的“球籍”时,由于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不同层次世界的“迁跃”(相当于人类从现实状态迁跃到“原子轨道”层次),从而造成“生命运动历史”的差异或错位,因此就形成时间和年龄上的差异和不同。

“矛盾论”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这段话实质是在表述: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不断运动、斗争的结果是促使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了人类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矛盾内涵:“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矛盾;……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找复杂的情况。”

对于人民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即在没有外敌入侵,国家处于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时候,人民是与本国内部的封建势力、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和统治集团相对立的劳动阶级,那么,人民与反动派就是一对决定国家和社会性质的主要矛盾;若把人民与反动派比作地球上的一对儿“孪生兄弟”,那么,当两人同处于一个地球的环境中时,就相当于还没有遭受到“外敌”入侵时的国家状态,而一旦当国家遭到外部侵略(相当于一个兄弟乘坐上宇宙飞船),那么,其中一个兄弟——人民,相对于另一个兄弟——反动派,各自的内涵就随之而发生了改变,即:人民就转化为既受本国国内反动力量压迫也受外部力量压迫的劳苦阶层、知识分子以及受外部力量排挤和压迫的部分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统治集团内部进步的力量,反动派就转化为外部的入侵力量和国内与之相勾结的部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和统治集团内部反动的力量;所以,这时的人民和反动派这两个“兄弟”,由原来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就转化为一个处于原来的“惯性系”内不变,另一个乘上宇宙飞船做星际旅行的“相对运动”的状态,所以,二者(人民和反动派)的时间概念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各自的“内部运动机制”(即人民和反动派的内涵)的变化。由于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国内情况(各阶级)的变化,及时地利用矛盾的双方(人民和反动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性质转化的法则,这与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描述的由于物质运动的条件(速度)的相对变化,可引起原来“不变的量”,诸如:时间、质量等发生量的(内涵的)改变的科学原理不谋而合,从而使得中国社会革命的运动,能够由弱小变得越来越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事物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物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次要因素。(待接续)

*一切事物都是以它物(对立面)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和方式,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矛盾运动),形成各自“存在”(质量或内涵)的标志和界限。

*事物间通过不断地运动、作用和斗争,即矛盾双方通过运动促成彼此力量的消长,形成事物发展的历史。

相对论中还指出:“不管他们(观察者)如何快速运动,都应测量到相同的光速。”“光速和他们(观察者)的运动无关,并且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⑥由此可以推断出,当一个宏观运动的物体的速度v如果达到或者是接近物质的极限速度——光速c时,对q=mv2求速度的极限,即:limit q=     mv2 = mc2,(对速度v求达到光速c时的极限)

那么,宏观与微观的界限将被打破,运动物体的质量就不再是一个不变的量,而是随着速度的增加质量在整体地增大,直至达到光速c时,质量将变得无限大,即m→∞,而这种“无限大”只不过是一种数学上的一种逻辑运算结果而已,实际上,当这个运动的物体接近光速c时,将改变它与原来出发时所处的物质世界的层次关系,“一跃”上升到宇宙天体尺寸数量级的“超宏观”的物质世界层次当中,而原来的“宏观”物质世界,也将相应地“居退”成为“微观”的物质世界层次;那么,相对于这个“微观”的物质世界,“超宏观”物质世界的时间将变得很慢,即逼近了该层次世界的“临界点”⑦,而质量在这个“临界点”的附近将会变得无限大(数学逻辑上),所以,只有突破这个“临界点”质量则会全部地转化为能量,那么,时间将不复存在,所以,这个世界将是只有能量而没有质量和时间的世界。

对于质量,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描述就是:整个的世界都是由数字构成,而数字又是人类的思想对客观世界的规定,

对于时间,如果借用鲁迅先生的那句关于“路”的话,就是:其实,时间本是无所谓无无所谓有的,正如永恒、无限的物质运动,我们规定了其中的一个部分,才能得以见其整体,而由一个整体,才能得以见到另一个整体,由此推及,丈量无限。

运动着的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参照系(或环境),其本身所体现出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性质,恰恰否定了在形式的系统中“甲是甲”和“甲是甲不能是非甲”这一理性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思维中所出现的这样的问题,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第115节有这样的附释:“于是同一律便被表述为‘一切东西和它自身同一’;或‘甲是甲’。否定的说法:‘甲不能同时为甲与非甲’。这种命题并非真正的思维规律,而只是抽象理智的规律。这个命题的形式自身就陷于矛盾,因为一个命题总须得说出主词与谓词间的区别,然而这个命题就没有做到它的形式所要求于它的。”⑧  

这种以运动的观点和从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视角以及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参照系)下,对同一事物所做出的不同的判断和结论,就是辩证(矛盾)的观点和科学的相对论的观点。对于一种视角的自身来说,对某一事物所做出的同一性的判断,仅仅只是在这同一个角度的自身上成立的,一旦变换成不同的自身和视角,那么,该事物就不再是那个自身和那个视角中的事物,而是具有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得的东西。这种辩证的思想也正是相对论中的科学思想,即对于性质相同的“一对孪生兄弟”,可视为同一个事物,由于外界对其视角的不同,即可认为是两个人处于不同的参照系中的时候,其“度过的时间”不同,因而该同一事物(孪生兄弟)在不同的视界中(指不同的参照系)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一点,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一样。例如:社会中有这样一对相爱的男女,他们为了双方的感情和未来的美好生活,可以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和反对,而使用贪污、盗窃等“非法”的手段,来谋取生存和奢侈享受的一切所需——金钱,在当事人看来(以二者的立场和视界),这是为了“美好的爱情”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和“罪恶的”;但是,一旦变换视角并出离了二人的利益和情感的视界,无论是做一千次的观察还是作一万次的分析,都不能够得出这二人的做法是“美好的”、“道德的”和“合法的”结论,因此他们的行为将受到“公共法律”的严惩;这就是对同一个美好事物——爱情,因视界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认识和结论的原因。因此,在狭义的形式逻辑中,同一律“甲是甲”和“甲不能同时为甲与非甲”,在广义的和思辨的意义上是“不同一”和“不成立”的,所以客观物质多变的本性应当是“甲是甲同时又是非甲”。  

运动事物的多变性是事物的客观真实本质,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即改变原有的本质;其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体积的物质,在不同的引力环境(地球和月球上)中,其重量就不一样;虽然我们在普通的物理学中经常提到物质的质量(指一定的体积中含有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数)是不变的,但是,这种“基本的结构”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是可变的,比如在“黑洞”中。在量子理论中,正是由于事物的这种多变的本质,才使得我们在几乎穷尽了物质的终极结构时,而发现了世界的真实本质,即一事物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⑨。对于物质的这种本性的正确理解是:当一事物取得该事物的相对稳定本质时,该事物就是该事物,即它本身;而当一事物不能够取得它相对稳定的本质时,该事物就不是该事物,而是它物。所谓的事物取得(或不取得)其相对稳定的本质,是指该事物所处的“运动存在的层次”与观察者和分析者所处的“运动存在的层次”的差别的大与小的程度;差别的程度很大,比如:人类与基本粒子的运动层次之间的差别,就属于巨大之类,就不能取得对该事物稳定的观察和认识;反之,就能够取得较为稳定的观察和认识。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其本质就是人类所处的物质运动的层次与基本粒子所处的物质运动的层次的巨大差别所造成;更进一步说,就是人类所掌握的一切测量和观察的能力已经弱于或失败于对观察对象——基本粒子的因果连续性的捕捉和认识,因而就不能够取得像牛顿力学那样的,对与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相当的物质的运动规律的“精确”预见和把握,而经典力学在微观世界里却是无能的和失败的。

若用“矛盾”的概念将宇宙的本质最高地概括起来,那么,光——即是宇宙之矛,场力——即是宇宙之盾。

①人类的生产应当包括:“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  

②〔美〕J.韦伯著《广义相对论与引力波》第13页,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10月第2次印刷。

③史蒂芬·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第12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④同②。  

⑤史蒂芬·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第9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⑥同⑤。

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我们相对于微观的原子和电子的层次世界,就是处在一个宏观的物质世界当中,如果以原子所处惯性系的时间作为一种时间视界,那么,我们人类将成为一群处在 “天体般尺度”范围之内的动物,所以,在“原子惯性系时间视界”当中,我们将是一群动作极其缓慢的“天体动物”,以至使“地球人”的孪生兄弟在完成了20年的工作量之后,他的接近光速旅行的孪生兄弟仅仅只能完成相当于他在地球上2个月所作的工作量。因此,一个做接近光速旅行的人相对于地球人生命时间的延长,无论是对处于“地球的层次”还是与他同处于一个“超宏观”层次世界上的人来讲,都是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的,因为虽然他的“寿命”在延长,但他的生命机能却也相应地在减慢,以至连他的思维都变得十分地“愚钝”,即我们能在一秒钟之内对1+1=?做出答案,而他则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做出相同的答案。所以,这样看来,整个的宇宙,就像是一个“洋葱”,由一层层的“葱瓣”叠合而成。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93页附注【252】;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6月第2版。

⑨见《矛盾论》中阐述矛盾的普遍性时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2007年7月9日

标签:时间   运动   事物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