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问鄢烈山:究竟“今夕是何年”

2025-02-1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请问鄢烈山:究竟“今夕是何年”

郭 海 强

读完鄢烈山的《处置政治图腾遗产要有智慧》一文(见12月9日南方都市报A23版,下称《处置》),着实让笔者兴起了一番感慨,不过这并非如《处置》文内所称的“不知今夕是何年”,而是由于鄢先生居然能够将“旁观者清”与“当局者迷”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视角如此“和谐”地共冶一文之内,实在不得不让人感而慨之。

在许多中国古代诗歌里,“赋比兴”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而《处置》一文同样分成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前半部分从台湾民进党时下的大规模“去蒋化”运动讲起,到述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关于列宁陵墓和塑像的处置,其中的分析和评论还算客观公正,基本可以列为“旁观者清”一类。而后半部分则从内地改革开放后对“毛主席纪念堂”和毛泽东塑像的处置,引申到目前“红色经典”大行其道的现象,其中的述评和结论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主观偏颇、几近无赖,在貌似“当局者迷”的言论表象下,潜藏着论者难以言表的阴暗心理。

《处置》文内的中心论点,就是指斥近年来“个人崇拜年代的东西被封为‘红色经典’大行其道”,连国家大剧院试演的都是“当年江青要基辛格看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而且电视剧《井冈山》里“居然唱起了文革时流行的‘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等老歌”。鄢先生因此觉得这种“颇不公平”的现象刺激了众多文革受害者的感情,使得“那些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害惨了的上亿人和家属”难以心服,最后强烈指责这个“演文革戏唱文革歌”的现象“不符合党的历史决议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原则”。但对于俄罗斯“如何处置旧的政治图腾”,鄢先生却是这样评价的:“处置是折衷的”,“尽量消除搞个人崇拜的神话,在言论自由中允许各方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对可能引起政治纷争和不止于言语的社会冲突的前朝遗物,保持耐心,待那些老布尔什维克和老红军们都过世后,由下一代人更冷静地处理。这是对所有前代人情感的尊重,也是符合全民族利益的现实政治选择”。因此,鄢先生认为“叶利钦和普京先后领导的俄罗斯”处置那些政治图腾遗物是“有政治智慧的”。就连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之初保留毛主席纪念堂,鄢先生也认为“是明智的”。

照理说,对于身为杂文家兼时评家的鄢先生而言,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分析能力这些雕虫小技绝对不是问题。因此,鄢先生这种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就令人难以理解了。既然认同“在言论自由中允许各方表达对历史的看法”,那么有人喜欢演红色经典、唱革命老歌又有何不可?难道现在举办这些文艺活动就是在提倡“个人崇拜”?难道这在俄罗斯就是被允许的言论自由,到了中国就变成伤害别人的不良刺激?难道中国就没有老党员、老红军?他们的感情就不需要尊重?如果鄢先生在早晨有空到广州或北京的公园逛逛,就会看见一群群自发组织的退休老人正在高唱一首首来自红色经典的革命老歌,不知鄢先生又会受到何等的“伤害”?如果说“演文革戏唱文革歌”使人难以心服,那么保留毛主席纪念堂岂不更要让“上亿人”大大的不安,又谈何“明智之举”?如果说这些红色经典和革命老歌都是“前朝遗物”,那么这个“后朝”指的又是哪一朝?

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处置》一文内还有这么一段话,“那时候(指“拨乱反正”时期),不反对‘两个凡是’,不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将他请下‘神坛’,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革’,就不可能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言下之意,就是要实行改革开放就必须否定毛泽东,并借“彻底否定文革”来否定毛泽东,如此就将毛泽东与“改革开放”截然对立起来,完全是一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架势。然而,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在1981年6月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却是如此评价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国务院和人民解放军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有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出席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能召开并且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务院人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这些重要事实都同毛泽东同志的巨大作用分不开。因为这一切,特别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长期的伟大贡献,中国人民始终把毛泽东同志看作是自己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历史事实表明,如果没有毛泽东的首肯和支持,当年的邓小平根本就没有再次出头的机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毛泽东一举扭转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历史走向,也就不会有后来推行“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客观地说,正是毛泽东本人亲手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础。如果毛周二人能够天假以年,中国同样可以走上“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别于‘邓式改革开放’)。然而,国内某些“精英人士”一直极力将建国以来的新中国历史“一分为二”地割裂开来,恨不得将改革前的28年划入“万恶的旧社会”里加以一概否定,同时又对改革后的30年无条件地歌功颂德,似乎只要一“改革”一“开放”,中国立马就“大跃进”般进入了“盛世”。事实上,我们都明白鄢先生在意的绝非那些被他扣上“文革”帽子的经典老歌,而是近年来席卷神州大地的红色文艺浪潮背后所反映的、此起彼伏的质疑“改革”声音,因此才抬出“党的历史决议”意图封堵这些声音——“精英人士”今天居然学习起“党的历史决议”来了,真个让人兴起“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叹。

还有一点,鄢先生为何要在最后特别点明这些“宣扬个人崇拜”的红色经典会不符合“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原则呢?这在《处置》文内早有伏笔。鄢先生在开篇论及陈水扁借“去蒋化”挑起党争时早已指出,“本来应该是有序的政治转型动作,处置者心术不正,就将造成社会对立和族群冲突”。鄢先生借用这种颇具创造性的“春秋笔法”,意指在今天重新以“演文革戏唱文革歌”的形式“宣扬个人崇拜”,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对立和冲突,自然就是破坏“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原则了。在这里,笔者也想学习鄢先生来一个春秋笔法: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毛泽东主席所提倡的“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并作了重要讲话,在重申“两个务必”的同时,首次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07、12、10、

  

附:处置政治图腾遗产要有智慧 

2007-12-09 08:26:46 

■春秋小议之鄢烈山专栏  

 “两蒋”过世了,国民党成了在野党,“去蒋化”(实为“去蒋之神化”,学界术语叫“祛魅”)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政治气候变化。如果止于清除两蒋时代触目可见的“党国”标语和“领袖”笔墨;如果止于拆除几十年来遍布全岛的“蒋公铜像”,将它们移诸位于大溪的蒋之陵寝公园,供后人当历史文物参观;如果止于删除教科书里“蒋公看鱼”之类推行个人崇拜的课文,那是天经地义的,不然还侈谈什么民主建设?

  但是,阿扁掌玺的民进党政府,出于选战的目的,为了发挥他们的“本土”(省籍)优势,却借题发挥,拿“去蒋化”大做文章。这几天“绿营”掌权的“教育部”,不顾郝龙斌领导的台北市府和一些民众的强烈对抗,终于在12月7日下午将“中正纪念堂”前牌楼上的“大中至正”四字全部拆除。接下来,牌楼上是改挂“自由广场”还是挂“反贪腐民主广场”的牌匾,将有得一争。我担心,阿扁下一步会不会借拆除“中正纪念堂”来挑起党争?(虽说“中正纪念堂”已被指定为“国定古迹”)本来应该是有序的政治转型动作(如何处置旧的政治图腾是其中之一),处置者心术不正,就将造成社会对立和族群冲突。

  对于政治图腾遗物,比如红场上的列宁陵墓和各地的一些列宁塑像,我认为,叶利钦和普京先后领导的俄罗斯,处置是有政治智慧的。随着政治公开性的推行和历史档案的解密,人们重新认识了“十月革命”和列宁。许多基本事实已无可争议,比如:所谓“十月革命”,不过是“二月革命”推翻帝制后的多次政府更替之一,这次是布尔什维克掌了权而已;“攻打冬宫”根本是神话,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这艘从日俄战场败退回国修理的兵舰不过是朝冬宫方向放了两响空炮。一度支持“十月革命”却因反对“一党专政”和“余粮”征集制等政策而遭到严厉镇压的喀琅施塔得基地两万多水兵的所谓“叛乱”,已经得到平反(当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就在实际上采纳了这些“叛乱”者的请愿和孟什维克的意见)。尽管有人要彻底否定列宁,将列宁墓从红场迁走,但最终还是维持了现状。处置是折衷的,一方面将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的旧名,尽量消除搞个人崇拜的神话,在言论自由中允许各方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列宁塑像仍然保留着,只要当地居民没有太大的反感。总之,对可能引起政治纷争和不止于言语的社会冲突的前朝遗物,保持耐心,待那些老布尔什维克和老红军们都过世后,由下一代人更冷静地处理。这是对所有前代人情感的尊重,也是符合全民族利益的现实政治选择。

  当我在红场(俄语本义为“美丽的广场”)宫墙边看到低矮的列宁墓时,便想到我国天安门广场中宏伟的“毛主席纪念堂”。这座为表继任者的“正统”地位而违背毛泽东生前的约定建立起来的纪念堂,在“拨乱反正”之初有不少人要求拆除。那时候,不反对“两个凡是”,不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将他请下“神坛”,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革”,就不可能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但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没有在毛泽东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上争论开去,而在中共有了关于建国后历史和“文革”的决议之后,基本上就是“不争论”。“毛主席纪念堂”立在原地不动;“文革”中个人崇拜大盛行时到处竖立的“伟人塑像”,大部分都拆除了,有些地方保留了下来也算是文物吧。这样处置,将对毛的评价留给后人,留待全体中国人生活更从容、心态更放松之后再说,应该说是明智的。

  本来,我基本上是赞成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学术研究领域则不应有禁区),可是,现在似乎颇不公平,个人崇拜年代的东西被封为“红色经典”,大行其道:国家大剧院试演的就是当年江青要基辛格看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正在央视4套重播的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居然唱起了“文革”时流行的“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等老歌,教人不禁生起“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此前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延安颂》,不尊重这些年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只知以张国焘反衬毛泽东而对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李特等将士表现得很不公正,对延安前期总书记张闻天的领导作用表现也不到位,这也罢了,编导们也就那个水平。但也不要刺激在那个时代蒙受巨大伤害的那么多人的感情,否则,教那些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害惨了的上亿人和家属怎么心服?恐怕也不符合党的历史决议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原则吧! (作者系杂文家)
  

标签:政治   毛泽东   处置   文革   先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