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是“为人民服务”还是“实事求是”?
“为人民服务”才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为实现“为人民服务” 的哲学工具。在毛主席著作里都有“为人民服务” 和“实事求是” 之词,但毛主席是在“为人民服务” 而进行“实事求是”,决不是为“实事求是”而进行“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解决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实事求是”解决的是“如何服务”的问题,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
内容梗概:灵魂就是政治信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信仰,社会主义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才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不是政治信仰,更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而是毛主席为实现“为人民服务”而秉承的哲学工具和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作为哲学工具,封建社会者能用,资本主义者能用,社会主义者能用,共产党人能用,反动派也能用。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铸就的科学体系,是由“一个灵魂、三个方法、八项理论”构成的。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政治信仰,哲学工具,毛泽东思想灵魂
本文所指的“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本质”都是同一个含义,都是指毛泽东思想与其他思想相互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都是指贯于由毛泽东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宗旨和政治信仰。
自1945年月,党的七大会议上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还指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毛泽东思想”同时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全党全军的指路明灯。
然而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写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直到现在,一些主要文献和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仍然延续着把“实事求是”表述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或“精髓”或“本质”。
“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在毛主席著作里都能找到相关文献,但两者谁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始终于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地
辩析两者谁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问题,毛泽东思想将失去力量之源和灵魂之基,将很快被中国人民丢掉。要真正恢复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各项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将“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何为毛泽东思想“灵魂” 的问题弄清楚,才能将毛泽东思想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
一,“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的渊源与含义
第一,“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追溯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讲到:“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1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第一次将自己的革命活动概括为“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发表了讲演。同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在发表这篇讲演稿时,标题定为“为人民服务”。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的首创。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乎贯穿了建党、建军、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等各方面,都是以“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根本的。他是“人民当家作主”伟大的政治家,他是为人民求解放、民族求独立伟大的军事家,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杰出的经济大家。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有五个含义:
1,历史发展动力的含义。
毛主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民是物质财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又是政治支撑者,人民的创造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人民的创造,就没有历史的一切,就没有历史的发展,毛主席是喊出“人民万岁”。
2,共产党宗旨的含义。
宗旨就是在心理上紧紧围绕主导思想展开的意识觉悟。在中国古籍中, “人民”一般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来,“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检验的实际行动。
3,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社会形态属于利益范畴,是一定的社会主体的利益体现方式和全面发展方式。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把恩格斯“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这句话诠释为“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本质就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以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整个劳动阶级为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体现关系和全面发展方式。简言之: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劳动阶级利益关系,是“社会主义人民本质论”。
“人民”是劳动阶级,人民的利益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始终如一地贯穿的价值取向。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劳动,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就客观存在了;自从人类社会有了阶级,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也就客观存在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在劳动阶级尚未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前,劳动阶级的利益关系处于自发状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运动主要任务就是劳动阶级团结起来,用暴力手段推翻剥削阶级统治,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当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本阶级成员利益发展的需要,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则开始进入社会方式的表现状态,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社会主义运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始终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线。
4,人民当家做主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消灭了阶级、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产品进行按需分配的社会。但这些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劳动者生产的,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阶级给奠定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只有劳动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每个劳动者与劳动对象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不断消灭阶级对立,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还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而是以劳动阶级这个“人民”为本,劳动阶级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本”。所以,“为人民服务”也包含着“人民当家做主”。
5,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含义。
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利益关系,那么无论是经济利益关系、还是政治利益关系、或是文化利益关系,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内,民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人民的富强、人民的民主、人民的文明、人民的和谐、人民的自由、人民的平等、人民的公正、人民的法治、人民的爱国、人民的敬业、人民的诚信、人民的友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综合上述五个含义,“为人民服务 ” 就是在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树立的崇高的政治信仰,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贯穿于各项制度的灵魂。
第二,“实事求是”的历史追溯
“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不是毛主席首创的,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做学问的座右铭。
1941年5月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对“实事求是”的含义做了这样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內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且又讲:“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跟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1毛主席讲这段话是对共产党员讲的,讲的是共产党员必须先讲“为人民服务”,然后再用“实事求是”讲“如何为人民服务”。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后来的大部分理论工作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过程中都延续了这一观点。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后来把中国共产党全国委员会的机关刊物《红旗》改名为《求是》。
从 “实事求是”的历史脉络来看,它起源于封建社会,发扬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封建社会的文人创造了这个成语,也使用了这个成语,到了社会主义时代还在用,共产党人能用,资产阶级人也能用,什么人都能用。所以,“实事求是”不是政治信仰,更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而是一种普适的哲学工具,是一种工作态度和方法论。谁掌握了它,它就为谁服务。
第三,“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
在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不缺少以“实事求是”为座右铭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们都成就了一番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在汉朝以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实事求是” 成语表达,但作为哲学工具的方法论远在汉朝以前就存在了。春秋时期,“商秧变法”就是伟大改革家商秧根据秦国 “积贫积弱,国力衰退”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伟大改革,整个改革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著书过程就没离开“实事求是”;李世民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辉煌的顶峰,他的执政过程都是“实事求是”,等等。但他们成就的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事业,而是成就了帝王将相的私有制事业。毛泽东也以“实事求是”为座右铭,但却成就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帝王将相的私有事业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能相提并论吗?
将“实事求是”认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别有用心的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鬼把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将“为人民服务”剥离了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去政治信仰化了,为淡化、抹黑毛泽东思想留下了伏笔。特别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毛泽东思想”直接“对号”于汉朝的班固,称“汉代班固就产生毛泽东思想了”,这是天大的荒唐。所以,“为人民服务”才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为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哲学工具。在毛主席著作里都有“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之词,但毛主席是在“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实事求是”,决不是为“实事求是”而进行“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解决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实事求是”解决的是“如何服务”的问题,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构成了毛主席进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法和基本原则。毛主席运用“实事求是”进行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而那些“资改派”们则运用“实事求是”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私有化改革。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灵魂,重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根据以上对“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内在含义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本文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铸就的科学体系,是由“一个灵魂、三个方法、八项理论”组成的。
第一,一个灵魂:
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本质是人民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队、司法、医疗、教育、科研等一切事业的灵魂。离开了“为人民服务”,一切事业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三个方法:
1,实事求是。毋庸置疑,“实事”就是客观事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和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2,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活动要放在了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反对教条主义和洋奴主义,自己找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
“一个灵魂”解决的是“为谁”的问题,“三个方法”解决的是“如何为”的问题,二者不能颠倒。颠倒了,毛泽东思想就被空壳化、庸俗化和异化了。
第三,八项理论:
1,人民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
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3,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建设理论。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由人民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
4,保障人民利益的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是以劳动阶级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劳动阶级与一切“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一切贪污腐败分子、一切破坏劳动阶级利益关系的反动分子、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是阶级斗争关系,这是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阶段。毛主席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2
5,人民自我教育的继续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人民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理论。毛主席讲:“这一场斗争是重新教育人的斗争,是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向着正在对我们猖狂进攻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作尖锐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把他们的反革命气焰压下去,把这些势力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新人的伟大的运动。”3
6,人民利益规律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时代经济体制的本质就是“人民利益规律驾驭经济发展规律”。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等组成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人民驾驭“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力量 。特别要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依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经济等管理体制的强大驾驭力量,驾驭主导商品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规律,让剩余价值规律驯服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让社会主义经济成为“经世济民”的人民经济。否则,没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大驾驭力量,剩余价值规律就要变成人民的血泪规律,社会主义时代的商品经济就变成了资本化的“拜金主义”的经济。
7,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文化道德法律建设理论。人民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而且还包括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据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坚决捍卫人民利益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理论。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特别是“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象五根擎天柱,撑起了中国社会主义时代思想道德的建设大厦,影响至今。
8,巩固人民利益的统一战线理论。毛泽东创立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朋友?如何团结朋友?如何孤立敌人?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把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列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于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新人的伟大的运动,“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2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国际斗争,为了争取和团结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积极因素,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的理论,解决了国际上“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准则问题。
*池艳慧(1960-),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镇公务员,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的融合性研究,兼民俗文化研究。先后到福建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国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等地多次参加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全国研讨会。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