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用“不明真相”来忽悠人民
这阵子一直在关注通钢“7·24”事件,在民企建龙集团控股通化钢铁公司的过程中,发生了数千人聚集的大规模“群体事件”,激动的工人们呼喊着“建龙滚出去”的口号,打着“建龙侵害国有资产,从通钢滚出去”横幅,抗议建龙集团对通钢的控股和重组。建龙集团派到通钢任总经理的陈国君与工人们发生口角后,愤怒的人群对他进行围殴,而警方无法冲入抗议者组成的人墙。
为了拯救陈国君,当日17点许,吉林省国资委发布了《关于终止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集团的通知》(吉国资发直改[2009]105号)。通知大意是:“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省国资委经与多方战略投资者商谈,曾确定由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集团,并控股经营。方案公布以来,很多干部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不理解、不赞成。经认真研究并报请省政府同意,决定终止建龙集团控股通钢集团的方案,不再实施。希望通钢集团广大干部员工接此通知后,从维护通钢稳定、维护通钢广大员工根本利益出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努力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促进通钢集团发展”。
晚上20时左右,吉林通化电视台播发公告称:“钢城广大员工和家属:根据广大职工愿望,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希望广大职工保持克制,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尽快撤离。”
当得到“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的承诺后,人群逐渐散去。陈国君被解救出来,情况相当凄惨。虽然送到医院抢救,但还是于当晚23点左右死亡。
改革开放30多年,工人因反对企业重组而打死总经理的事情还是第一遭。而在7个月前,通化钢铁公司炼轧厂厂长宋凯被一名工人锤杀。短短半年多,一个厂长和一个总经理相继丧命,体现出了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
据记者了解,7月22日吉林省政府做出通钢集团增资扩股的决定后,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和副主任马明、王喜东等组成省国资委工作小组,立即进驻通钢开展工作。李来华于23日下午19时35分,组织吉林省国资委、省信访局、省公安厅、通化市政府、通化市公安局的相关人员召开通钢集团维稳工作协调会,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安排部署。李来华要求连夜对小字报进行清理,通化市公安局对张贴小字报人员进行掌控或训诫,并对二道江区范围内的打字社、复印社、印刷厂进行排查,并收缴相关材料及物品。除此以外,通化市公安局当晚对重点人员又进行一次训诫,对确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按照预案,通钢集团要连夜采取措施,要按照包保要求深入包保单位,杜绝在岗职工中发生串联行为。通化市公安局和通钢集团被要求部署工作人员,在家属区做好宣传、劝解工作。同时,在厂区、家属区安排警力和保安人员,做好内、外保工作,尤其是加强生产厂区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封堵工厂大门现象的发生。
但是,即便做了这么认真的准备工作,即便在7月24日当天从周边地区抽调了数千警力,悲剧还是发生了。
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于7月24日首次通报了事件情况,表示虽省政府宣布建龙集团永不参加通钢重组,但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的方案是经过约4个月、对比众多战略投资者方案后确定的,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案。他还认为这一方案既有利解决通钢当前困难,也有利于通钢集团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实现吉林省政府确定的千万吨钢的发展目标,同时符合全体职工利益的要求。王喜东说,7月24日,通钢个别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制造谣言,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困难不了解的情况,激化企业原有矛盾,鼓动一些不明真相人员在通钢办公区内聚集,冲击生产区,对陈国君进行围堵,将其打伤,并作为人质挟持。“7·24”事件是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受到损失,以及一些别有用心者制造的一起严重的群访事件。
问题来了:
既然该方案是“三有利一符合”,为何会遭到广大工人群众的强烈抵制?
为什么在预知要面临强烈抵制的情况下,有关领导部门还要强行推行该方案?
“国有情结”是什么?违反什么法律?符合宪法吗?
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和别有用心者为何能够超越强大政府机构的公信力?又如何能够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呢?
……
与国资委宣称的“三有利一符合”相比,工人的反映是截然相反。早在2005年12月30日,建龙就参股通化钢铁成功,新通钢集团正式挂牌。重组之后,建龙集团尽管只持有36%的股份,但通钢集团的总经理、股份公司的总经理、通钢集团和通钢股份公司的财务部门等要害岗位已经逐渐换成建龙的人。通钢集团董事长安凤成基本上被架空了,建龙的人实际在管理者通钢。
2005年,陈开始担任通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2006年6月升任总经理。有工人反映陈国君的印象较差:“这个人不好,他训斥职工就像训斥儿女一样,工人们都没有起码的尊严。”
建龙入住通钢后,领导层的收入猛增。陈国君的年薪达300万,而与之相对的是,普通工人的月薪是1000元左右。在2007年困难时期,大批工人拿着300元的月薪,放着无限假期。工人们称之为“黑爪子(工人的手)挣钱,白爪子花。”
工人反映:“建龙入股后,通化钢铁厂的工艺、设备,基本都是老样子。他们的管理就是‘整人’,公开说法叫‘减员增效’。民愤就是这么来的。高薪拉拢中层,压迫工人,分化工人群体。建龙有什么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或者说资源什么的?没有!”
通钢是通化的支柱企业,在2007年的困难时间,大批工人食不果腹,连冬天的取暖费都交不起,整个城市一片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龙决定从通钢撤资。撤资后的通钢人并没有倒下,在2008年国家4万亿刺激方案的大环境下,通钢人奋发图强,扭亏为盈。而这个时候,建龙又要回来了,而且要实现控股。这就激起了难以遏制的愤怒。
据称:2005年至2006年之间,吉林省国资委可谓门庭若市,除了各种战略投资者出入的身影外,还有上访者静坐的人群。有人戏称:“在吉林,如果哪个机关门口静坐上访的人最多,那一定是国资委。”从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2005年通钢集团公司改制重组工作综述》官方版本中看到,作为全省816户改制企业的重点单位,通钢集团从建龙进入就开始推进主辅分离、主业瘦身的工作,到了2005年年末,国有资本由改制前的82%退到了46%,工人由36697人,精减到19635人,而到了2009年,工人的人数减少至12000人。近四年来,大批被精简而失业的群众上访,但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就此看来,所谓“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鼓动着大多数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之类的标准官腔,纯属睁眼说瞎话。
老百姓其实要求很简单:吃饱穿暖有活干。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这都是合情合理的。老百姓支持改革开放,是希望日子能越过越好。而一些官员们在进行改革时,却只是想着怎么卸包袱。国企亏损,就想办法找人入股、兼并,好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
但老百姓不是包袱,他们是人!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像垃圾一样扔到大街上,由其自生自灭。
企业是个经济组织,讲究高效追求盈利是合理的。但政府不是经济组织,它必做好须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对于国企精简出来的人员,政府有没有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没有做好再就业培训?有没有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有没有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问题?
如果说广大人民群众总是不明真相的,那么当年在山沟里东躲西藏的时候,是谁提出的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什么那时没有人说人民群众是不明真相的?
如果政府总是让人民在“不明真相”,那么政府是失职的。
在当今民智已开的时代,如果政府总是拿“不明真相”来忽悠人民,公信力不断下跌,总有一天人民会不再需要政府提供“真相”。
但是,从这几天的情况看,政府并没有真诚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要努力抓获那些“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受到损失,以及一些别有用心者”。通化市公安局已成立处置“7·24”事件指挥部,近期主要将摸清查实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和核心、骨干成员,并多方收集信息,掌握工人动态,确保稳定。总指挥、通化市公安局长纪凯平要求市区公安分局和市局机关各相关部门打破常规,摸清查实“7·24”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核心、骨干成员。同时,纪凯平还要求,各参战单位要树立花钱买情报意识,对重要和核心情报信息,必须舍得投入。通化市局拿专项经费给予必要保障,以及时获得有价值情报。
对于这种行为,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与其现在花钱买情报抓替罪羊,不如当初踏踏实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花钱买情报能否求得稳定吗?怎么想都觉得像缘木求鱼。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粉饰太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警言。似乎谁都知道,但是又有几个能知行合一呢?国民党在台湾经过政党轮替后,才明白了“人民最大”的道理。“三个代表”中虽然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口号,但在很多实际工作中这个口号还依然只是口号。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公平时,当政者不能眷恋于眼前利益,而应该顺应国情民意,及时地推动更广泛更深入的改革。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