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在全球遇冷
新自由主义在全球遇冷
何秉孟 李千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有关拉美经济调整与改革的研讨会,在拉美国家经济采用和将要采用的政策上取得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其主要观点有:
在经济理论方面: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主张一切经济现象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一切事情要放手让经济主体和行为主体自己做主,自由决定。二是私有化。认为一切经济主体都应实行私有化,产权要明晰到私人,私有制比公有制效率高。三是市场化。认为一切经济运行都要实行市场化。
在政治理论方面: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认为“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强调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对此,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新自由主义则不仅在美英两国大行其道,而且开始向全球蔓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利用经济援助、银行贷款等附加条件,强制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华盛顿共识”,致使9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义在某些地区和国家的蔓延一度呈猖獗之势。但10年多过去了,美国强制推销新自由主义的效果并不乐观。
——“华盛顿共识”从其问世之日起,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及其他多方面的猛烈批评。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似乎只要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市场就会自动解决经济发展的一切问题,“说得好一些,‘华盛顿共识’是不完整的,说得坏一点,‘华盛顿共识’有误导性。”有人认为,“华盛顿共识”是一种“新帝国主义”。我们认为,“华盛顿共识”的某些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整体上看,它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鼓吹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对外资的监管、放松政府管制等,是为国际垄断资本推行扩张政策和掠夺政策服务的,是在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资本扩张和金融控制平台的工具。
新自由主义模式引起美、英之外的西方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诸国广大人民的反对和不满,遭到主要中、左翼政党的抵制。甚至某些右翼党派由于畏惧民众的反对和“大选不投赞成票”,也不得不将施政纲领同新自由主义拉开距离,或者竞相发表有别于新自由主义的声明。
——新自由主义在亚洲制造了一场骗局。1991年美国组织由国会议员和知名学者组成的代表团到东亚国家游说,称该地区如果实行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将为该地区国家创造数千亿美元的巨大收益。但事实表明,人们并未看到什么数千亿美元的收益,相反于1997年发生了给该地区国家造成数千亿美元巨大损失的亚洲金融危机。其中,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由于态度积极、进展迅速,损失尤为惨重。有人惊呼:金融危机使他们国家的经济倒退了10—20年。
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美国政府不但无丝毫愧疚之意,而且公开扬言,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政府缺乏经济管理能力。同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美国政府立即表示提供贷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有意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迟迟不向亚洲有关国家提供贷款,使亚洲金融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旷日持久,难以平息。更令人发指的是,美国袒护和纵容以美国为主的国际金融投机大鳄乘人之危,在国际货币市场疯狂套利套汇;不愿意联合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尽早抑制亚洲国家汇率的大幅度下跌。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不顾有关国家反对,利用提供贷款协定,进一步强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遭到的失败更为惨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拉美经济改革的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一是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二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十分严重;三是民族企业陷入困境;四是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五是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如1994年、1999年和2001年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后发生了金融危机等等。
阿根廷在拉美地区是最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国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几乎都出售完毕,使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找不到可作抵押的国有资产而难以向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为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阿根廷几乎放弃了国家对市场和经济运行的一切调控,自由化成为压倒一切的信条;由于大幅度降低贸易壁垒和实行市场开放,使大批民族企业倒闭,一些城市的失业率高达15-20%;金融自由化,使阿根廷的金融机构大多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金融安全无保障。结果,触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并导致国家经济崩溃。一个GDP曾居世界第9的准发达国家,仅几年工夫,就沦为向国际财团乞讨度日的拉美贫穷国家!
由于20世纪90年代拉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效果不佳,1998年4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圣地亚哥共识”替代“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圣地亚哥共识”主要内容是: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健全法制,实现社会稳定;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
拉美一些国家官员和学者认为,当前在拉美不少国家左派势力崛起,和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密不可分;如果说近二三年拉美许多国家经济指标发生好转,也是各国普遍对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进行不同程度调整的结果。
——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引发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苏联解体后,1992年初,俄激进民主派政府推出的所谓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休克疗法”式经济转轨方案,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设计,被称为“哈佛方案”。实际上,是把“全盘西化”作为战略和政策主导思想,引入和效法美国模式,向西方国家全面开放国内市场。
俄罗斯按照“休克疗法”实行经济转型的10年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危机,政局混乱,经济大幅下滑,少数人暴富,广大民众普遍贫困。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中国的2倍多,而10年后仅为中国的1/3。可以说,俄当年推行的新自由主义“休克疗法”是以失败告终。
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在反思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激进转轨政策。国外有学者指出,“俄罗斯的经验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华盛顿共识’缺点的证明”。
俄罗斯普京总统执政以来,断然取缔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政策和做法,使俄罗斯近年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政局日趋稳定,经济实现了较快恢复和发展,受到俄罗斯人民的拥护。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