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地震预报可行性考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地震预报可行性考  

史为鉴  

大纲    

一 前言    

二 地震能预报吗?    

三 中国值得花这么多钱搞预报吗?    

四 我们应该怎么搞预报.(非技术路线研究)    

一 前言    

地震,世界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大地震来时,山崩地摧,倾刻间,人间一切美好之物:财富,健康,生命灰飞烟灭.死伤之惨烈,往往胜过任何一场战争.    

当最初的震撼过去,生命的抢救告一段落,在断壁残垣之上,面对着前来研究地震前兆的科学工作者,幸存者对震前的前兆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他们只关心地震预报,不断地说,你们要早点告诉我们啊,那怕只早一分钟, 哪怕只早一分钟, 早一分钟大家就都跑出来了.这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郑竺英研究员的”科研园地留痕”一书中所记叙的她在 1966年三月24日 受命在邢台收集地震前兆时所亲历之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流体动力学的创立就是因为要防止意大利的山洪.而中国的地震预报的开始也就是因为邢台地震的死伤惨烈,损失巨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幸存者的第一要求催生了中国的地震预报.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可以知道, 1966年3月8日 凌晨邢台地震一发生,周恩来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到了现场,他除了布置救灾,鼓励灾民们要自立更生,重建家园外,并立时提出要从灾害吸取教训,周恩来说中国自古对地震都有记录,但没有留下经验.这一次,损失重大,一定要从中吸取经验,希望科学研究工作者,发扬独创精神,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突破科学难关,向地球开战.    

 4月1日 在余震中,周恩来在耿庄桥又对科学院地震考察队和科大地震专业的学生表示,要加强预测研究,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能解决这个问题.紧接着 1966年4月27日 ,周恩来在中南海专门请李四光和翁文波来谈地震预报,周恩来说,我请你们来是要你们做地震预报,这是我给你们的任务.     

李四光和翁文波接受了周总理安排的这一任务,在时年五月中召开了的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上, 李四光独排众议,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李四光认为”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他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地震的发生是有前兆的”.”研究地震活动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观测地壳的变化,认识现在还在活动的构造带”,”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仔细研究构造应力场,””寻找地震前兆”,就可以进行地震预报.    

 5月28日 周接见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代表,根据李四光的提议提出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多兵种联合作战,对地震预报进行探索.    

可以说中国的地震预报的决策者就是周恩来,是看到邢台地震对人口稠密区毁灭性打击后,出于保卫北京,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这样一个政治需求,提出来的.    

1971年中国地震局正式成立,副部级,是至今世界上唯一政府主管的研究地震有关事宜并负责预测预报地震的机构。此后直到1976年7月,在大部分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备受摧残的,万马齐喑的文革中后期里,地震预报却因为特殊的原因,一花独放,蓬蓬勃勃,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世界前沿,不仅早在1971年就成功预报了和顺5.2级地震,并在1975年初春放了一颗特大卫星-海城,营口7.2级地震临震预报,这一预报不仅挽救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也宣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说明了地震确实是可以预报的.    

1974年6月9号,国务院下达69号文,国务院69号文向全国转发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震情的趋势分析意见.意见说在未来两年在华北会发生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要成立两个协作组来监视这个大震.1976年初,中共唐山市委主持召开了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会上通报了群测群防,专群结合对地震观测的综合结果,公布了唐山地震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在1976年7,8月份或者下半年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76年7月13-19日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了河北五省市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后期,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汪成民 7月17日 和18日利用晚上介绍震情:汪说 7月22日 - 8月5日 可能有5级左右地震,下半年到明年有7-8级强震可能.但除了青龙县,迁安,卢龙由于县委重视,作了临震预防外,不幸的是1976年唐山地震在中短期预报正确,多年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的情况下被漏报,24万多人死亡,伤残16多万人.(唐山警世录)    

1976年8月,四川省地震局,于 8月2日 、7日接连发出“地震简报”,指出在8月份,特别是 8月13日 、17日、22日前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茂汶、北川或康定、泸定一带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甚至7级左右地震。并两次紧急向上报告.椐此,省委采取果断措施,作出“自12日起进入临震戒备状态”的决定,并要求有关部门电告有关地区和地震中心站。 1976年8月16日 和 8月22日 、23日,在松潘发生了7.2级、6.7级和7.2级地震。松潘地震成功预报,从而得到了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四川省科技大会奖,1979年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地震局1984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    

此后差不多30年间,在人口稠密区没有大震发生,是中国地震的相对”和平时期”,但已经奠定基础的中国地震预报仍然在往前走.为说明中国这段时间在地震预报中的成绩现将在媒体上看到的有关正确预测的报道引证如下:    

据科学时报上李晓明”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一文:1975-2001年间,中国科学家对24次5-7级地震作出了成功或一定程度的预测.    

椐杜车时的”我摘录整理的十四次中国地震预报成功案例资料”他收集整理了从1975-2007年间14次五级以上的预报.    

而从云南防震减灾网地震预报页上可以看到,官方统计的单云南一省,短临预报成功案例就超过8个.下面是复制的有关内容:” 先后对1976年龙陵、1991年施甸、1992年永胜、1995年孟连、1997年景洪、1998年宁蒗、2001年姚安、2001年施甸、永胜等地震作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测预报。”    

在此时段内,在实际地震预报的同时,中国地震界还对原来的预测,预报工作作了理论上的梳理,并在80-90年代国际人工智能潮的影响下,利用原来的经验也自主开发了一些有关预报的专家系统,但实际效果却有限.    

1996年以盖勒(RJ geller)教授为首,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连续发文,提出地震不能预报.    

1997年”科技日报”根据“科学”VOL.275 的文章刊出了题为“几位科学家联合撰文断言地震根本不可预测”的报道,将这场争论引入国内,得到国内当权学者的共鸣.     

 1999年1月28日 ”自然”杂志新闻报道,时任总理朱鎔基在一周前批准了地震预报新规定,要求所有地震预报都要有高标准科学依据,任何播散不准确的地震警告者都会受到处理.(Nature 397,284)    

2004月8月国家地震局组织了至2020年中长期远景发展规划的专家论坛.会上一些人提出要进一步论证监测预报发展的必要性,言下之意,是在建筑物抗震能力不断提高之后,再为预测花钱不值得.    

这场论战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地震局的战略思路.中国地震局的工作中心从预测转向了防范.国家地震局11条职能现在只有一条(第6条)涉及地震预报.    

人们是健忘的,太平时期,从官员到百姓没有人想到地震,官员考虑的是GDP,百姓想的是房子,儿子,票子.没有谁注意到地震局章程的改变.没有人想到开国领袖毛泽东天天放在嘴上的居安思危的深刻含义,大家在盛世也忘掉了周恩来的主张预报地震的一番苦心.    

但地球不会因为人们的懈怠,而停止了它的活动,5.12 汶川大震的惨烈惊醒了全中国每一个人,从直播,所有的人都看到,地震死伤的惨烈主要是由于震动时建筑物的坍塌,地震时,只要人能丛室内逃出来,死伤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大致的预报,只要哪怕早一分钟告诉老百姓,唐山,汶川的悲剧就不会重演.大自然逼得人们不得不再思考,中国是不是还要搞地震预报.    

因为盖勒的挑战,现在除了要回答中国需不需要化这么大的精力,用纳税人这么多的钱去养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地震局;还要回答地震能不能预报;怎么预报,也就是说需要对地震预报的可行性作一番考察,本来我不是物探,地质科班出身,也非什么官员,不负决策的责任,但地震爆发面前人人平等,由不得我选择,关心国家大事人人有责,也就斗胆作一下地震预报可行性考,不对之处,请各位指正.    

因盖勒教授的影响实在太大,故颠倒一下顺序先讨论地震能不能预报,再谈谈中国是不是有必要搞预报,最后谈谈我对如何预报的一点看法.    

二地震能不能预报    

说地震能预报的代表是周恩来和李四光.周恩来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领导了南昌起义,当过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和地质部长.有人说动不动提他们两人是名人崇拜.但是既然说地震不能预报的能动不动就把国际知名地质学家盖勒(RJ geller)教授以及”自然”和 “科学”杂志搬出来说事,为什么说地震能预报的就不能举个权威呢?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周恩来认为地震能够预报,是把地震当作人类对自然的战争来看的.既然自然以地震对人类偷袭,而不管人类是否对不起它,而大地震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的威胁又是那么大,那么去做地震预报,就是人类唯一的选择,是被迫的.中国历史记载了几千年来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地震,为后代留下难得的记录;那么从邢台地震开始去收集地震前兆,去尝试预报地震,从失败和成功中积累经验,也是有益千秋万代的事. 他在66年5月28接见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代表时,将这个观点说得很透.他指出事情总是要通过实践,才能有一个飞跃,有一个认识.他说这次邢台地震,震动最多的一天是1070次,现在一天还有100多次,政府派出大批人马,到现场实践,抓住一个一个现实的关键问题,不断观测,大力协同,群策群力,多兵种联合作战,就取得了数据. 而通过地震现场进行考察,实践,观测,数据分析,就能对地质构造,地震预报进行探索 从而对地震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6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稳定,国力强盛,连年丰收,17年的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有足够人力物力办这个事. 地震预报不光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决策问题,周恩来是时任总理,这个决策正是他职责所在,所以周恩来主张,提倡搞地震预报.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和地质部长, 解放初年是他力排众议,坚持中国有油,并组织作了大量具体勘探工作,找到了大庆等油田,结束了中国多少年的贫油史. 是个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地质学家,在地质学界有崇高的威望. 在地震预报问题上,又是他独排众议主张预报.他主张地震能够预报是因为他认为”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地震的发生是有前兆的”.”研究地震活动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观测地壳的变化,认识现在还在活动的构造带”,”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仔细研究构造应力场,”,”寻找地震前兆”,就可以进行地震预报.    

从邢台地震现场周恩来的讲话到现在已经42年过去,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已经拿出了一分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1),70年代在李四光指导下编制完了1:400万”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与震中分布图”.70年代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71%在该图预测的危险区或者边沿.这次汶川地震就在早已发现的龙门山断裂带;(2),从见诸媒体的预报来看,中长期预报基本准确;短临预报成功次数超过24次(见前言).就是这次汶川地震,也有传说,甘肃震前就作了预测,一直报到省委,为减灾救灾作了很多贡献.    

俗话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已经抓住了老鼠,用事实说明当时周恩来,李四光的决策是正确的,为什么一定要否认这些事实呢?甚至要对联合国都承认的海城预报横挑鼻子竖挑眼呢?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十全十美的,真正参加过战争的指挥员都知道指挥战争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从来没有打过仗的赵栝才会纸上谈兵谈得一套一套,吓得他父亲临终一定让他母亲记住将来绝对不能让他带兵,而赵国的灭亡证实了他父亲,一个身经百战老兵的英明:空谈误国,纸上谈兵的人对国家社会是有危害的,决不能用.    

而反对地震预报的是以国际知名地质学家盖勒(RJ Geller)教授和国内一些主流派学者,主要论据有两点:1是地球的不可入性.人类现在无法深入地球内部来对震源进行直接观测;2,地球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能演变为大震,这种演变是非线形的,无法穷尽细节故不可预测.    

首先,对于地球的不可入性讨论如下:    

现在科技对于不可入处有多种研究办法,例如大块的金属构件,内部是不可入的,但用超声波可作无损探伤;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入,但医生会根据体温,血象,尿检,CT,PET,B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病在什么地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准的.    

另外与地震有关的另一学科是石油地震勘探,是人工打炮井,放入炸药,人工制造地震,利用地震波解释地下地层分布,找生油结构.在上世纪,炮井一般是百米井,深度我知道的不超过 110米 , 现在仪器更新换代了,一般炮井大略只有 十米 左右,回波时间8秒,经行内人士换算,大略可解释地下 十公里 处的情况.在老油区,一般来说,在经这样的方法确定的生油构造上都能打出油来.这样看来 .在地质情况清楚的条件下,从 十米 炮井也能解释了 十公里 深处地层的情况,没有说,因为地球不可入,就无法了解地球内部情况,就不做石油地震勘探.过分强调不可入,有点忽悠外行之嫌.    

其次,关于盖勒说的地球内部是个非线形巨复杂系统,地球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能演变为大震,这种演变是非线形的,无法穷尽细节故不可预测的说法,谈点个人的看法.    

但凡搞过自动决策系统的都知道,战争是个非线形复杂系统,人体也是非线形复杂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预测两军的战局,诊治人体的疾病.    

古今中外战争胜利的案例中,没有一个指挥员会穷尽对手每一个细节后再去指挥战斗,反之,根据形式的变化随机应变作出果断决择,才往往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中原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一个旅受命反方向牵制国民党军大部队,3天后,完成任务.为了给主力更大支持,他当机立断,来回牵着敌人大部队走,有时一反常态,部队就隐蔽在两条公路的交界处,很多决定都是临时做,一个旅牵着刘峙大部队24天,大小战23次,行程 750公里 ,不仅胜利完成掩护主力的任务,自己也在30万大军重围中安然脱险.以某些人讥讽”海城”地震预报同样的话是否也可以说他们是混乱,经验分析,直觉判断,和运气的混合呢?    

某种意义上说地震预报就是人类对地球在作战,要求四平八稳,就没法打仗. “经验分析,直觉判断”被有人用来讥讽海城地震预报,但经验分析,直觉判断这正是一线指战员能打胜战的基本素质,也是土八路的共产党能取得政权的重要条件之一,兵贵神速,搞地震预报不仅是搞自然科学也是行政决策,作决策,就是要有当机立断,敢拍板的能力,青龙县的县委书记不就是一拍板救了47万人吗?    

另外,既然地球内部不可入,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不论哪个权威也只能是猜测,谁的理论也只是一个模型和假设.我不知盖勒判断地球是个非线形巨复杂系统,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依据的是什么.依据本身就不可靠的大前提,利用公理系统去作出一大堆推理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是文艺复新时期以前,身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并为欧洲经院哲学所继承的将逻辑和科学混为一谈,并把它们作为唯一的一种科学,造成历史和现实的人类知识分离的一种伪科学的缪种.是早就被英国两个伟大的哲学家13世纪牛津的R.培根和17世纪剑桥的F.培根早就批判过的一种保守的,具有儿童特征,崇尚空谈,盲目崇拜权威,造成科学界一系列弊病的哲学倾向. F.培根在写了著名的“新工具”一书对当时阻碍科学发展的经院哲学的科学观和传统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就是对自然因果规律的了解,,了解的方法就是作实验,他提倡的实验方法就是归纳法,归纳法始于收集资料,然后整理资料,最后总结提高.培根是破旧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对经院哲学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正是这些思想先驱的工作,才有了近代科学如此大的进展,现在的地震预报是不是也先要在思想上先来个务虚呢?    

第三20世纪英国有个哲学家K.波普儿(Karl Popper)举过一个有名的例子:有人提出一个命题: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有人抓住了一只黑天鹅,于是就证明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现在海城预报对于盖勒的理论而言就是一只黑天鹅,何况后面还有20多个中国成功短临预报地震的实例.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盖勒的理论在中国的成功预报面前本来是不攻已自破.所以盖勒只能竭尽其力来丑化海城预报了.但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已经取得很大成功的中国地震科学界会容忍,宣传并听信这样的诽谤呢?改革开放后,学习先进的欧美科学,向高水平靠齐本没有错,但地震预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举国之力,全力以赴的去做的,十年工夫下来,就走在了全世界最前面,成功预测了一系列大地震,也作了海城,青龙,松潘等一系列短临预报,为什么现在要丢了自己的好东西,跟在人家后面爬呢?这不成了邯郸学步吗?    

也有人说中国的那些所谓预报来自报告文学,其他多为科技和科普文字可信度不高,并指名点姓地挑战杜车别.我不知杜车别是何许人,但自古以来提倡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但为了考察杜车别文章的可行性,我还是下了点工夫,将杜的文章提到过的地震预报来源都考察了一番,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认为不论杜车别在明史考证中有什么失误,这一次应该是可信的.    

其中关于青龙地震有一个参与预报者叫陆吉康,现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科院)研究员, 在新浪博客上陆吉康写了”唐山地震期间青龙县地震工作的回顾片段”.谈到了青龙预报,和我在”唐山警世录”和其他各处看到的有关报道是一致的.笔者在该单位有认识的人就打了个电话,现在可以确定陆吉康确实是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清华毕业,1976年调到青龙科委,78年后考入水科院,师从原院长林秉南院士做研究.林院士说陆吉康确实以前谈到过青龙预报地震的事,可见新浪博客上陆吉康写的“唐山地震期间青龙县地震工作的回顾片段”是可信的.如有人不信可以去水科院核实.    

论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中国地震预报的第一个十年虽然因为用举国之力,群策群防搞得有声有色,风风火火,预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资料整理发表工作上还有欠缺.有些批评,虽然近乎挑剔,但是一个实话.有些预报确实没有在当时正式发表,虽然和当时的学术大环境:大部分学术杂志都停刊有关系,但事后也由于政治的原因,有些事情至今公众也不清楚.虽然30年过去,当时一些内部文件也已解秘,但有关资料却汲汲可危.那些参入者虽说都是尽心尽力,有的退了休,还把资料保留在家.但大部分资料,据”唐山警世录”说,可能已被作为废品卖了,正如一千零一夜中的公主,拿了旧灯换新灯,那才是可惜呀! 现在大家抢救文物,这些资料比一般文物贵重一万倍,是否更应该抢救. 这种事笔者见了不少,爱莫能助,这只有中央出面才能保全.    

写到这里,恰好苏铁山的“1975年成功预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发表在上.我感到其中有段话说得特别好全文复制如下: “ 1975年10月1日 ,毛远新去新疆参加纪念活动,9月底路过北京去看望毛主席,先向毛主席汇报海城地震情况。毛主席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主席指着毛远新用浓重的湖南乡音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对照杞人忧天)的故事”。    

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    

毛主席说:“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种程度。”    

 1975年2月4日 ,辽宁省委上午10点发出了地震预报,当天晚上7点36分就来了地震,这纯属偶然。但从1974年国务院根据地震专家的预测专门召开了会议,并发出国发[1974]69号文件,辽宁省委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做了大量的应对准备工作,健全了机构,组建了专群结合的监测网,普及了地震常识及防震教育,加上老天帮忙,4日凌晨将近5级的地震,提醒辽宁省委果断拍板发了预报。这大概就属于毛主席所说的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必然性。”    

有人可能害怕这证实了某些人批评的”运气”,其实翻一翻任何一部科技史几乎每一个创新性的发明不都有一些偶然性在其中吗?远的青霉素的发明不提,最近诺贝尔医学奖奖给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者.这位发现者不也就是由于偶然才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吗?只不过别人谁都不当回事,权威们也极力反对,而他不顾一切阻碍,甚至自己出钱搞研究才得以成功.    

海城预报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国发[1974]69号文件转发的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震情趋势分析意见:在未来两年内在华北会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要成立京津唐张协作组(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和渤海协作组(渤海湾)来监视这个大地震.正是有这么一个由一流中国地震专家做的,得到国家行政领导中枢支持的中期分析预报作指导, 和在这个文件指导之下建立的大量群测群防观测点,在成千上万平方公里地面,一年间观测到的大量数据和前兆作依据,并根据邢台等地震中总结出的规律作的短临意见,辽宁省委才有机会拍板,才有可能成功.    

但没有当年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在毛主席支持下在66年就下决心搞预报;没有李四光作为技术权威的鼎力相助;没有在1971年就成立国家地震局;没有全国老百姓的群测群防,69号文就出不来,海城地震也就不可能预报,从这个角度看,大地震预报能在中国成功,而不是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必然的了.    

地震研究的困难就在于大地震可遇不可求,作预测,作预报,一次一次报,报对了就可以去研究,为什么对,是那些因素起了作用;虚报了,去总结经验,为什么不准确,积累了经验和数据,多了就掌握了规律,按照哲学词典对科学的定义.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偶然的,杂乱的现象去发掘和研究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客观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的知识来武装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如果认为根本无法预报,而不去预测,预报,就像中国过去几千年,每次地震都记录,但不去研究其规律,还迷信, 把地震作为一种天谴,作为政治动乱的象征,吓得要死.结果几千年过去,地震来了还是束手无策,死人无数,就永远不会掌握客观规律,永远也无法了解地震成因.    

至于误报造成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文章探讨,献计献策,笔者就不多言了.    

因工作需要看了不少国外专业文献,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挡案工作作的非常好,这不光是科学院,就是一个盲人学校的儿童挡案,到孩子几十岁了,还能查到原始资料,使得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得以继续,现在中国的一些科学研究者非常注意查新,但对挡案保管整理却忽视,不知道这对科学工作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今后能注意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三 中国值得花这么多钱搞预报吗?    

从汶川地震一发生,地震预报就重新回到公众眼中,在一片对地震局的指责声中,一些权威人士拿出了这样的意见:地震预报是个世界难题,按照地震的三要素”震级,时间,地点”做准确的预报非常难,既然难度这么大,十年20年也未必有什么进步,而随着国家GDP 增长,房屋质量提高,地震死人会越来越少, 而监测预报花钱太多,仅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从“十五”至今就超过22亿,性价比太低,言下之意是在建筑物抗震能力不断提高之后,再为预测花钱不值得,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抗震防灾教育和提高房屋质量上.    

中国是最早开始记载和研究地震的国家.从战国时期的”墨子”,和”竹书纪年”开始记,此后,几乎所有正史,每一本中都有地震记载.随便翻了一下史书,找了几本本纪,就找到各朝各代关于地震的十几条记录:”史记””孝景本纪”(P447)五月丙戍,地动,其骚食时复动.上庸地动22日,坏城垣”;”汉书”成帝记第十(PP327)”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雍江三日,江水竭” .    

中国的正史不光在本纪里简记地震的发生,由于将地震和政治的稳定联系起来,还在”志”的五行中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历史上各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检一些摘录如下:”旧唐书””志”第十七 ”五行,”(P1351)”永昌中,华州敷水店西南坡,白昼飞四五里,直抵赤水,其坡上树木禾黍,宛然无损.” 一个小山坡整个连山上的树木,庄稼一起飞四五里,真可以上世界纪录了.但同是在华州(?),在明代嘉靖年间发生的地震就不是趣闻,而是千古悲剧了:”明史””志”第六(P501)”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单从汉书、旧唐书、宋史,明史的记载就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不但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地有地震,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也有地震,即在地震这种灾害面前不论是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还是工商发达、人口稠密的政治文化中心;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农夫走卒,一律平等.    

    

从世界范围看, 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却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全世界一共发生死亡人口达到20万的4次巨大灾难性的地震中,中国就占了3次(上面明史提到的大地震,即1556年陕西华县8.5级地震死亡83万人,1920年宁夏海源8.6级地震死亡23万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人)。20世纪全球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总数,中国就占了一半.    

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重来,只有人死不能复生,从中国这四十多年来地震预报研究的结果来看,预报和不预报差别太大了.海城不报要多死十万人,青龙报了救了47万人,唐山一个招呼不打,一下子死24万,伤20多万,这次汶川,没有预报(据说没有测到)死伤40多万人(死亡69180人,失踪17406人,伤374008人)经济损失几千亿.报与不报差别太大.就不算人命,没有预报损失的几千亿和花在地震预报研究上的几十个亿的帐,孰轻孰重,什么人也能掂得出轻重. 因此防范地震对中国来说是太重要了,别的国家可以不搞地震预报,中国看来是非搞不可.    

    

四我们应该怎么搞预报.(非技术路线研究)    

1. 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预测、预报    

科学的态度就是要认真、要负责、要上心,要实事求是,不论是测数据还是做决策,要像打仗一样对待地震预报,因为人命关天,动辄关系数十万人的身家性命.唐山地震并不是没预测出来,而是有关人士怕负责任, 互相推委,延误战机的结果.要像周总理一样一条裂缝不要等天亮去查,没有照明可以想办法,要象在战场上一样,争分夺秒.要像毛主席对毛远新说的不要怕报不准丢面子,被人家笑话,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地震预报中的具体数据的测量是很烦琐但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工作,是需要极高责任心的工作,那些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人,学历再高,再年轻也没有用.每个数据都要尽可能准确.不能为了进度,为了发文章, 提着检波器放炮,或伪造数据.至于为了钱,抹着学术良心,为开发商做托,拍着胸脯保证,什么地方多少年一定不会地震的,如果地震了,则应该军法从事.    

    

2. 应该用国家的力量去搞预报,但信息应该透明    

地震预报这与石油勘探不同,不是一本万利的工作,是吃力不讨好,但是是造福千秋万代,功在社稷的大事.预测可以由爱好者去做,但预报不可能由一些财团支持来做,应由国家来主持,别的国家设不设地震局我们管不着,中国的地震局不能撤.但地震局要担担子,要赏罚分明,不能正确预测了地震的,反而被排挤,早早退休.那些正事不做,天天考TOFEL,GRE,拿着别人的数据发文章的,倒是职称不断往上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国家应该对过去那些对地震预报做出大贡献者重奖,才能使地震预报事业蒸蒸日上.    

    

3. 应该发动群众群测群防,专群结合    

在汶川地震后各式各样提及海城,青龙,松潘预报的时有一个词” 群测群防”出现频度相当高.赞成”群测群防”者将30年前能够准确预报海城,青龙,松潘的功劳的相当一部分归结于”群测群防”,而反对者称”群测群防”为阿狗阿猫的乱来,为小儿科的博弈分析.但从海城预报成功后国外一些地震科学工作者到是对此情有独锺,’联合早报”好几次的文章都提到中国现在放弃周恩来提出的,在70年代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防震抗震方针是十分可惜的.    

对这个问题我想谈点看法.地震发生在广袤的地面,覆盖面以百平方公里为起点,动则几个省,这次汶川地震除新疆,东北,几乎全国所有地方都有震感,抱怨地震难以预报者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地震监测台网不够密,中国地震局是副部级单位,下辖26(?)个省局,专职人员动辄上万,够大了.但是撒在这样广袤的地域搞监测,而且要常年累月,一天也不能间断,再多的人也不多,国家在加个几百亿也不够.考虑到地震研究的特殊性,单靠专业人员是行不通的,所以应该把周恩来提出的,在70年代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防震抗震方针重新用起来,是当务之急.    

4,不要歧视经验性预报.应像周总理66年在邢台地震后所做, 先重视数据的收集,建立经验规律.即政府派出大批人马, 群策群力,多兵种联合作战,到现场进行考察,实践,观测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就可以研究地质构造,地震成因,可以建立模型.但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迷信这个,那个理论.拿电磁理论来说,要是没有根据实验和经验建立的库仑定律,比奥-沙伐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就不会有后来的麦克斯威方程.就不会有电磁波理论.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瞧不起用比较简单的仪器做具体测量,记录的一线观测人员(尤其是业余的,被讥讽为民科)和他们做的经验性预报,是否也是这几年预报准确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5注意防止工具驱动.要认识到仪器是为了人服务的,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使用仪器是为了帮助科学工作者更好了解地震发生的规律.不能本末倒置,让仪器牵着人走.过分强调仪器的精度,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大部分的钱花在置办仪器上,并以仪器陈旧撤消很多群测点,以至最近几年来仪器设备更新了,而预报准确率却逐年下降(“瞭望”周刊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委赵文津).计算机的普及是科学进步的象征,但不是什么方面都是计算机比人强.专家系统在理论十分成熟的地方用,当然能节省大量人力提高效率,但地震预报是门非常年轻又极不成熟的学科,化大钱,大力气去开发各种单学科的实用化软件,及能将观测结果输入计算机就能得到预测结果的专家系统,注定得不偿失,多少有些赶时髦之嫌.    

6.在地震预测预报中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容许不同派别不同观点.对各种不同预测方法的介绍,科学网上不少文章写得很好,尤其是王中宇,李晓明,高庆华等的文章,使公众长了不少见识.    

地震预报路漫漫兮其修远,大家将上下求索.    

标签:地震   预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