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满汉全席”暴露“大跃进”真相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从“满汉全席”的真相来认识一下“大跃进”

  

  :一根毛病 提交日期:2008-2-25

  

  
  作家陈明远先生的博文《饮食文化揭密--“满汉全席”真相》让我这个好吃又好八卦的人读得饶有趣味,陈明远先生是一个“真诚的好人”型右派,其在考证的事实方面是让人相信的,所以有必要向有兴趣的朋友介绍一下:
  
  先“查遍清代有关史料,奇怪!却并没有找到所谓清代宫廷内设置‘满汉全席’的记载”,从康熙年间开始,就只有满席、汉席的说法,并且考证,当时最豪华的一桌满席,时价折合现在人民币约4000元。直到乾隆年间,记载中方出现了“满汉席”的称呼。然后到清末,才首次出现了“满汉大席”的说法,而且还只是头等筵席“燕翅烧烤席”的民间俗称。民国初,因为排满的忌讳,更没有了满汉席的说法,或者就干脆改称为了大汉大席,但豪华程度并未降低,民国初最豪华的一道大汉大席,共80多件菜肴。民国初年以后,规模有所节减,当时一桌高等筵席约合人民币1200元。
  
  然后就到关键部分了,随后提出:“民国以后,‘满汉席’、‘满汉大席’销声匿迹。而正式标榜‘满汉全席’并大肆宣传,其实历史并不久,据我考证,实际上是来自1959年(国庆十周年)‘仿膳饭庄’之‘仿’造,迄今还不到半个世纪。”
  
  引用“《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一书所载:
  
  (1959年十年大庆)党和政府为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商业部调集了全国各菜系名厨,充实‘仿膳饭庄’的技术力量,还组织专人发掘整理出九百余种菜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仿膳饭庄’成为集中华饮食之大全的超级饭庄。”
  
  并且“为‘十年大庆’他们挖空心思收罗南北大菜精品,另请各菜系高手加盟。以充足的资金作后盾,创出一套价格昂贵的‘仿膳’菜来,由此号称‘满汉全席’,融合了历代宴席精粹,是南北菜肴的总汇。”
  
  自此,谜底揭晓,“满汉全席”居然首创于1959年,既新中国十年大庆之时。
  
  这第一桌“满汉全席”盛况空前,文中介绍“1959年仿膳饭庄为‘十年大庆’而加工制作的全套‘满汉全席’,号称134道热菜,48道冷荤及各种点心、果品,分四至六餐。这样的奢侈浮华,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闻所未闻的。”
  
  这个时候,代表读者,也包括我不免质问“既然中共中央三令五申号召‘勤俭建国、厉行节约’,既然在195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就已出现了饥荒的征兆,开始饿死人而封锁消息,喜不忧。那么,究竟为什么偏偏在这个危难关头,吹出了‘满汉全席’这样铺张奢侈的空前牛皮?”
  
  是谁假大跃进之名,制造出这张铺张奢侈的空前牛皮谁该为此负责?
  
  把矛头指向了始作俑者“这是‘大跃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又一个‘放卫星’的产物!所谓‘别人没有的我国都要有’的浮夸风体现。难道始作俑者没有读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唐诗吗?”
  
  这个始作俑者是谁?是毛泽东吗?文革后的翻案文章,已经习惯性的把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放卫星”都算到了毛泽东的帐上。这种翻案文章要表达的就是,因为毛泽东一个人的坏念头,害得所有无辜执行者都作了傻事。功劳是大家的,罪责属于高个子毛泽东。
  
  这样看待历史的人,不是骗子就是傻子,缺乏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从工作性质来看,党中央的主席怎么也管不到北京市的一个饭馆去。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科教文化大跃进,可从来没提过大吃大喝也要大跃进。从1949年进城前他提出“两个务必”开始,毛泽东自始至终就是党内厉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第一人。在陈明远先生的另两篇博文《毛泽东与江青的日常饮食》《毛泽东与周恩来穿什么衣裳》中,清楚的介绍了毛泽东日常生活的俭朴以及对奢侈铺张的痛恨。我认为,“满汉全席”完全是背着毛泽东搞的,毛泽东可能直到逝世都不知道这件事情,如果毛泽东当时知道了,说不定会枪毙几个人。
  
  那么是谁在那个时期把大吃大喝也搞来大跃进的。从前面资料中来看,商业部似乎是具体组织者。查网上资料,1958年-1960年的商业部长是程子华,副部长是姚依林等。1960年程子华调走,继任部长是姚依林。程子华1959年8年在庐山上开会。
  
  除商业部以外,仿膳饭庄所在的北京市是不是也参与其中,查资料,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是彭真,彭真8月也在庐山上开会。副市长有万里、吴晗等,此二人均为养蜂夹道高干俱乐部的常客,邓小平的牌友。
  
  这些人在文革中都被打到,文革后重掌大权。
  
  再查北京仿膳饭庄的网上资料,介绍是“多年来,饭庄先后接待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彭真、万里、王震、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乌兰夫、康克清等”,并且介绍“文革期间,北海公园停止开放,仿膳饭庄也停止对外营业。”满汉全席当然也消声匿迹了。
  
  而改革开放以后,满汉全席重现江湖,并且开始了多翻炒作,西安、长沙、扬州都有了开满汉全席的道,香港还以大陆为背景,拍过一部《满汉全席》的电影。满汉全席的奢侈铺张甚至愈演愈烈,“如今一全套‘满汉全席’标价36万元,甚至更高。席间所上佳肴多者达182道,少者也有64道,集山珍海味、奇珍异食之大成。因此进餐过程很长,有的甚至要分几天,方能食完。要的只是讲究‘排场’,而一席餐罢,大多数佳肴剩菜都变成‘泔水’送去喂猪! ”
  
  今天对满汉全席津津乐道的人,看了这些资料,你们还有胃口么?
  
  《饮食文化揭密--“满汉全席”真相》
  
  
  
  《毛泽东与江青的日常饮食》
  
  
  
  《毛泽东与周恩来穿什么衣裳》
  
  
  

  

  
饮食文化揭秘——“满汉全席”真相

  

  
陈明远/2007-07-07 15:30:21

  

  
  饮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大宗、中国最大特色之一。所以我也非常关心发掘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些真相。迄今几乎所有介绍餐饮业的文章都沿用如此说法:“满汉全席是清朝宫廷中的大宴,乃为宫廷御膳”、“清末民初,老北京饭庄经营的酒席,是以铺张的‘满汉全席’为主。”不仅以“宫廷”为最高贵,且特色集中于一个“全”字。似已成定论。
  
  但是,究竟真相如何呢?我查遍清代有关史料,奇怪!却并没有找到所谓清代宫廷内设置“满汉全席”的记载。《清史稿·大宴仪》记录了自清太宗(皇太极)因改元历设建元定鼎宴起,下至历朝增设的大宴成例、创典时间和礼制,却从未见到“满汉席”或“满汉全席”之说。清人的有关笔记中,也未见在满清宫廷内满汉席面同台的记述。所以“满汉全席”绝非“宫廷御膳”!中华民国初年,排满情绪普及民间,更没有“满汉全席”的夸张说法,不仅不用“全”字、而且不再用“满”字,而一度俗称为“大汉大席”。
  
  那么,“满汉全席”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历史上清宫宴席的价格
  
  满清入关以前,宫廷和八旗贵族的宴席并不复杂。一般宴会,露天铺上兽皮,王公将相们围拢一圈,席地而餐。《满文老档》记:“贝勒(王子)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通常菜肴是火锅配以炖肉,牛羊猪肉加以打猎得来的野兽肉。皇帝举办国宴,设筵十几桌、几十桌,也不过吃些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
  
  满清入关后,情景逐渐变化。皇朝的六部、九卿中,专设光禄寺卿,专司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宴会事宜。满清入关之初,饮食还不太考究,但很快就在满族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吸收汉人的南菜(主要是苏杭菜)北菜(如山东菜)之长,丰盛了满清宫廷宴饮制度。
  
  但毕竟满、汉口味迥异。康熙朝,宫廷内满席、汉席还是分开设筵的。
  
  据《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载:康熙年间,最豪华的宫廷一等满席,钦定每桌价银8两。清朝初年1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400—500元;即使以1两白银=500元的最高比值换算,也就是说:康熙皇帝设宴的最高级满席,每桌费用约合今人民币4000元。宫廷各种宴席,按照级别各有一定的“标准”。
  
  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筵宴,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贺筵宴,也就是宫廷所设的“满席”,规定每桌价银四两四钱三分,费用约合今人民币2215元。
  
  设筵招待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的贡使,及蒙古王公等的“满席”,规定每桌价银三两三钱三分,费用约合今人民币1665元。
  
  赐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越南、琉球、暹罗、缅甸、苏禄、南掌等国来使的“满席”,规定每桌价银二两二钱六分,费用约合今人民币1130元。
  
  对比今日大款摆谱、大腕夸富、公款吃喝的奢靡挥霍,我们作何感想呢?
  
  “满汉席”并不“全”
  
  清乾隆年间,官府来往中满汉官员逐渐融合,以至于满族官员请汉官用汉菜,汉族官员请满官用满菜,“满州菜多烧烤,汉人菜多羹汤”。后来,在官场中满、汉菜肴逐渐同席而餐。
  
  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箕),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只可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初刻于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所云“今”者当为写作时,至多也是该书出版前的一段时间,“满汉席”已在官场中形成,只不过是通行于官场的诸宴之一,用于迎送、酬酢等目的,使用并不普遍。而且可见袁枚对于所谓“满汉席之称”相当嫌恶、厌弃,认为是“只可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的场面上的陋习,油腻腥膻,绝非“美食”,并不欣赏。且有“不屑一顾”的感觉。
  
  “烧烤席”的俗称:满汉大席、大汉大席
  
  清末才有“满汉大席”的说法,不过就是“烧烤席”的俗称,而将“满汉席”加上一个“大”字。据近人徐柯编著的《清稗类抄·饮食》(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照刊资料而成)一书记载——
  
  “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中之无上品也。烤,以火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错外,必用烧猪、烧方。猪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膳夫座之专客,专客起箸,簉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烧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体,然较之仅有烧鸭者,犹贵重也。”
  
  清人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载:“苏州酒楼开办满汉大席、市肆中卖有满汉大菜。如:烧小猪、哈尔巴肉、烧鸭、烧鸡、烧肝等。”
  
  而当时《上海指南》等许多有关饮食业的史料中,再也找不出“满汉全席”的正式称呼。
  
  集中显示我国饮食传统习俗的是宴席(筵席),又称为酒席。它不仅荟萃了各种名菜,而且继承发展了“礼”的套数。
  
  近代以来,我国正式的宴席大致可分七等:(1)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2)燕菜(燕窝加鱼翅)席、(3)鱼翅席、(4)鱼辰(唇)席、(5)海参席、(6)蛏干席、(7)三丝席;(三丝指:鸡丝、肉丝、火腿丝)。
  
  筵席上燕窝、鱼翅,从何而来?我初步考证,始于东南沿海地区闽广进贡。燕窝来自福建、广东、东南亚、马来半岛一带,乃是海边金丝燕在崖洞等处所营的窝(鸟巢)以海藻及金丝燕所唾津液掺和作成。参看清周亮工(1612—1672年)《闽小记·上》以及王士稹(1634—1711年)《香祖笔记·五》。鱼翅乃用大鲨鱼的背鳍、胸鳍和尾鳍干制而成;我国沿海有出产。在上述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菜单里面,多处见燕窝,而尚未见鱼翅。
  
  至于烧烤全猪(或乳猪)、全羊等,则是来自满族畜牧习俗的烤肉风味。
  
  据当事人记载,清代中等人家宴请宾客,摆一桌“海参席”就算很阔气了!但到清朝末年,奢靡成风,军阀高官动辄便摆“鱼翅席”,否则便为“不敬”。宴席中最高一等为烧烤席,民间俗称“满汉大席”,必有燕窝、鱼翅,而以烧烤乳猪为主。不过一直还没有“全席”的称呼。
  
  各地的“满汉大席”,仅为达官贵人“摆谱斗富”所用。进食程序和主菜(烧烤全猪、燕窝、鱼翅)基本上类似,但菜点的品种、数量都不尽相同。
  
  民国初年不再有“满汉席”、“满汉大席”之说
  
  满清帝制被推翻后,到民国初年,全国各地排满情绪高涨,满汉大席改名为“大汉大席”,虽然其豪华程度并未降低,但不再称为“满汉大席”(不敢提“满”字以免有“复辟”的嫌疑)而改称为“燕翅席带烧烤”了。自民国以后,“满汉席”、“满汉大席”销声匿迹,或改称“大汉大席”。
  
  当时最铺张奢侈的“大汉大席”,上菜有多少道?
  
  以民国初年的一张宴席单为例,其菜点包括四拼碟子、四高庄碟、四鲜果碟、四蜜饯碟、四果品碟、四糖饯碟、八大件、十六小碗、八样烧烤、四烧烤点心、八押桌碗、四随饭碟、点心四道、四样面饭、四望菜碟等80多件菜肴,以及米饭、稀饭等。这哪里吃得完呐?餐后杯盘狼籍,剩菜满桌,空设虚荣场面而已!
  
  因嫌其过分奢侈浪费,民国初年以后,满汉大席或大汉大席的名号就逐渐淘汰,被燕翅席(以燕窝、鱼翅为大菜)、鸭翅席(以鱼翅、鸭子为大菜)、海参席等取代了。
  
  一桌鱼翅席价格为大洋12圆至16圆不等,约合今人民币840—1020元的价位。(注:民国初年1银圆购买力=今70元人民币。)
  
  此后,最高级规格的豪华宴席,比较流行的是八大菜、八小菜、四冷荤、四热荤、两甜点、四京果、四看果等,共约34件,并不再号称“满汉大席”或“大汉大席”。
  
  一桌高级宴席的价位,约合今人民币1200元左右。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厉行节约,又改为8大件、6大碗的热荤酒席,成为当时招待贵客或高级宴会的普遍形式。
  
  哪里像今日暴发户大款大腕们这样奢侈浪费呢?
  
  浮夸造作的“满汉全席”
  
  民国以后,“满汉席”、“满汉大席”销声匿迹。而正式标榜“满汉全席”并大肆宣传,其实历史并不久,据我考证,实际上是来自1959年(国庆十周年)“仿膳饭庄”之“仿”造,迄今还不到半个世纪。
  
  中华民国成立后,到1925年,原清宫御膳房厨师们,合伙在北海公园北岸开设茶社,取名“仿膳”,意思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点。经营的品种主要是清宫糕点小吃,以及一些风味小菜。根据当时一些记载,仿膳茶社以茶座兼卖点心为主、饭菜面食为辅。与20—30年代中山公园的几家茶座类似。
  
  新中国成立以后,仿膳由茶社变为饭庄。1956年公私合营,仿膳茶社更名为仿膳饭庄,不久改为国营企业。1959年,仿膳饭庄由北岸迁至琼岛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赶上“建国十年大庆”着实火了一把。此后,逐步发展为世界知名店。
  
  据《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一书所载:
  
  “(1959年十年大庆)党和政府为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商业部调集了全国各菜系名厨,充实‘仿膳饭庄’的技术力量,还组织专人发掘整理出九百余种菜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仿膳饭庄’成为集中华饮食之大全的超级饭庄。”
  
  既然是所谓“御厨”掌灶,必定有一些宫廷菜,如:豌豆黄、芸豆卷、栗子面窝头及炭火烤制的肉末烧饼等小吃;西瓜盅、冰糖葫芦、蜜饯龙眼、梨丝、炸榛仁、盐水豆腐等冷盘。三丝鱼翅、酱汁石花鱼、关东煮虾等海鲜、御府熊掌、锅塌鹿肉、蘑菇炒野鸡片等山珍;其它如炮羊肉、熏猪肝、御府铁板里脊、水晶丸子、八宝鸭子、挂炉鸡、糖醋白菜卷、糟笋之类“宫廷菜”,跟民间菜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若真是完全按清宫的做法去经营,仿膳饭庄恐怕很难赚大钱。经营者非常清楚这一点,所谓“御厨”只不过是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罢了。为“十年大庆”他们挖空心思收罗南北大菜精品,另请各菜系高手加盟。以充足的资金作后盾,创出一套价格昂贵的“仿膳”菜来,由此号称“满汉全席”,融合了历代宴席精粹,是南北菜肴的总汇。但它毕竟是1959年“赶超风”以后才鼓吹起来的,大可不必冠予“宫廷”两字,因为即使历朝宫廷都不会制作如此豪华奢侈的宴席。
  
  人们禁不住长久地反思一个问题:既然中共中央三令五申号召“勤俭建国、厉行节约”,既然在195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就已出现了饥荒的征兆,开始饿死人而封锁消息,喜不忧。那么,究竟为什么偏偏在这个危难关头,吹出了“满汉全席”这样铺张奢侈的空前牛皮?
  
  这是“大跃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又一个“放卫星”的产物!所谓“别人没有的我国都要有”的浮夸风体现。难道始作俑者没有读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唐诗吗?
  
  1959年仿膳饭庄为“十年大庆”而加工制作的全套“满汉全席”,号称134道热菜,48道冷荤及各种点心、果品,分四至六餐。这样的奢侈浮华,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闻所未闻的。
  
  据说,如今一全套“满汉全席”标价36万元,甚至更高。席间所上佳肴多者达182道,少者也有64道,集山珍海味、奇珍异食之大成。因此进餐过程很长,有的甚至要分几天,方能食完。要的只是讲究“排场”,而一席餐罢,大多数佳肴剩菜都变成“泔水”送去喂猪!
  
  如此挥霍浪费、炫富摆谱,实际上助长了歪风邪气,有何必要?
  
  “一桌满汉全席吃掉36万元”
  
  前些年,载北京颐和园听鹂馆西安分店“一桌满汉全席吃掉36万元”,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据了解,卖出“天价御宴”的饭庄专门经营满汉全席。
  
  [附记]博友素闻说:我就在西安,且距离那家满汉全席店很近。那次事一曝光,店就关了门,并很快易主。当时追查是什么人摆宴,请什么人,结果只知是一外地人摆宴,请的什么人不便透露。小道消息说情的都是地方官员,不可不信,不尽可信。
  
  此后陆续出现类似炒作,如:长沙有大酒店推出“满汉全席”,排场极盛,价格巨昂。
  
  又据道:扬州满汉全席富丽堂皇,豪华丰盛。扬州烹饪界的专家学者和扬州迎宾馆对扬州满汉全席进行整体设计,全席分两套,每套菜肴108道。为了给品尝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有三日六宴、两日四宴、一日两宴、精品宴等四种模式,“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
  
  如此“满汉全席”有没有人吃?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吃?
  
  笔者忍不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50年历史的满汉全席,究竟是荣是耻?

标签:饭庄   宫廷   饮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