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岸英》中别一样的“爱情”与“泪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毛岸英》中别一样的“爱情”与“泪水”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大气磅礴而又精雕细琢细致入微的作品了,《毛岸英》给我以极强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早就腻歪了当前电视里的儿女情长矫揉造作缠缠绵绵哭哭啼啼,似乎没有爱情没有泪水甚至没有床戏不露不脱,就没法拍下去了,《毛岸英》中并非没有 “爱情”与“泪水”, 但那是别一样的。鲁迅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岸英》中的“爱情”与“泪水”正是这样。  
《毛岸英》以父亲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始,以毛岸英与刘思齐的爱情终,一如深秋的辽阔大地上的晴空,空明澄澈纯净高远。当世俗的爱情被铜臭味熏染得面目全非面目可憎的时候,这样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弃私人的爱恋就更加真实真切感人。  
   
经过两年恋爱长跑之后,1920年末,毛泽东与杨开慧以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结婚。1922年毛岸英呱呱坠地的时候,毛泽东正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不影响丈夫革命事业,杨开慧并没有把这个喜讯告知毛泽东。1923年,回家不久的毛泽东又要离湘到上海工作,又一次别离了妻子。可以想象彼此的感受,但为了革命事业,毅然诀别。毛泽东有词《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更早毛泽东有一首《虞美人》,表达了对杨开慧仍一往情深: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4年,杨开慧也到上海,后又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毛泽东早期的一些著作也凝集着杨开慧的心血。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时,先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又在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医生)。这次话别,就成为这对夫妇的永诀!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郊外的老家。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  

1930年夏,军阀何键到处搜杀共产党人及其家属,杨开慧于10月间不幸被捕。她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回到牢房,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诉他父亲一定回来打“坏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45年,岸英回到延安,见到阔别十八年的父亲,百感交集,他向毛泽东讲述了妈妈牺牲的经过,毛泽东提笔又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岸英》中,这段爱情故事虽着墨不多,只3集就过去,但颇为感人。这里要插一句,——电影《建党伟业》中,却杜撰了毛泽东与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的陶毅的初恋,并要由在李安的电影《色戒》中为汉奸而脱光了的汤唯来演。不顾史实,大肆污蔑,已不是“戏不够爱情凑”的套路,显然背后别有用心,有险恶的政治用心。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问“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经过一段流浪的悲惨生活,终于党组织上派人找到了岸英、岸青。他们被送往苏联莫尼诺国际儿童院读书。在这里,岸英、岸青得到了读书的机会。他们特别珍惜,刻苦用功,成绩优异。岸英渐渐长大了,显现出了关心政治、军事的很强的上进心。他经常在同学中发起研讨会、宣讲会。岸英受邀赴苏联各地共青团组织的演讲,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受到热烈欢迎,同时,他还引起了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的爱恋,但毛岸英因为她是外国人没有接受。  

回国后的毛岸英,在毛泽东的教导下,脱下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毛泽东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搬到中央机关去住,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又教育儿子向农民学习,上中国的劳动大学。毛岸英告别父亲住进了劳动模范吴老忠家,与他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毛岸英学会了开荒、翻地、点种,等等农活,从一个留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会唱山曲的陕北娃!毛泽东看到儿子手上的老茧,说这就是你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这期间,毛岸英遇到了年仅14岁的刘思齐。刘思齐回忆说:“毛岸英曾说,记得最深的就是我那双大眼睛,亮亮的。那个时候,年轻人特别在意自由恋爱的,对父母赞成我们的恋爱,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关于恋爱,刘思齐认为和毛岸英差距太大,因为毛是洋学生,自己是从监狱出来的,当时还在上培训班。毛岸英却说,我们两人的命运是相同的,我的妈妈和你的爸爸都是被国民党枪杀的;我们都是从小坐监狱,流浪失学。我们两个应该能够走到一起。  

跟毛岸英谈恋爱是很浪漫的事儿,二人在延河边打水漂,唱歌,谈心,很投缘。刘思齐说:“我觉得他打动我的除了他的出身、他的坎坷经历、他所受的苦以外,就是他不像中国的男孩子那么寒俗,感情迸发出来时像一团火,我就是被这种情感征服了。”   

毛岸英很喜欢刘思齐黑油油的两根大辫子,还爱唱陕北民歌给她听,每次分别时都会唱。而毛岸英因为留洋的缘故,很多中国俗语都不太会说了,他就会抄在本子上,想不起来就翻本子。他们的爱情故事是那种革命爱情,没有太多的缠绵,且分散多,相聚少,但充满了革命理想。  

1949年,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后,两人决定结婚。之前,毛岸英提出结婚,却遭到毛泽东的坚决反对,因为刘思齐差两个月不满十八岁,不符合边区的婚姻法。毛岸英想不通,和毛泽东争执起来。毛泽东教育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更要遵纪守法。当初和父亲大发脾气的岸英,终于明白了爸爸的道理,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父爱,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人情美,主动向爸爸认了错。  

毛岸英和刘思齐婚礼一切从简,不作俗人之举,后来被特称是一场最高规格、最低场面的婚礼。刘思齐说:“当时正好要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毛主席就在会议前给我们举行了婚礼。政治局常委全部参加了。但是要说场面,就办了两桌,一桌是常委和他们的夫人;另外一桌就是一些小朋友。菜就是湖南的家乡菜腊肉、腊鱼等等。”当时,刘思齐只穿了一件棕色的条绒衣服,未施粉黛。最后,毛泽东拿出一件黑色大衣说,我没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就给岸英穿吧。然后看了看刘思齐,觉得好像新儿媳没有礼物,就补充道:“这样吧,晚上你们两个盖上,思齐也有份儿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毛岸英主动请缨去前线,但对刘思齐说去执行任务。“当时刘思齐因阑尾炎入院,毛岸英临走前去看她,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你要是收不到我的信,千万不要着急,可能是因为信寄不出来,但你要相信我一定很安全’”。 走的时候,“思齐送岸英到楼下,岸英走后突然又转身,对着思齐鞠了三个躬,并飞快地跑过来亲了思齐一下”。这临别时的轻轻一吻,让刘思齐难忘终生。  

 毛岸英走后给刘思齐写过一封信,但任何话都没有提。信是从内部带回来的,没有邮戳。刘思齐相信他走的时候说过的话,因为很多夫妇多少年都不通信,然后又碰到一起了。  

毛岸英牺牲了,走过了28个的春秋,也几乎是他妈妈杨开慧牺牲的年龄。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强压深痛巨创,掷地有声:老百姓的儿子可以血洒疆场,我毛泽东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呢!最后交待先不要告诉思齐。入夜,毛泽东独自一人给岸英点燃蜡烛,抱着儿子的遗物,老泪纵横、痛哭失声,这是毛泽东不多次哭中的一次。  

毛岸英被葬在了异国他乡,志愿军胜利归国了,但刘思齐却没能看到自己的丈夫,直到有一天,一个摄影家给刘思齐一张照片,上面毛岸英戴着人民军的军帽,当时她心里一惊,就开始担心了。有一天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匆匆跑到了毛泽东面前询问,毛泽东明白不能再瞒下去了,他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刘思齐。  

“岸英已经牺牲了!”听到毛主席苍老而悲痛的声音传入耳中,刘思齐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都被击碎了,撕肝裂肺般嚎啕大哭。“不!我的岸英啊!你还活着!”刘思齐悲天悯地一声哭喊,解开了三年的谜团!每天沉浸在悲伤之中,连眼睛都哭坏了。  

1959年2月,在毛岸英牺牲的第九个年头,刘思齐终于来到了岸英的墓前,她抚摸着丈夫的塑像,想起了临行前,毛泽东送给她的《蝶恋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刘思齐在朝鲜就病倒了,一回到北京就住院了。最后还是毛泽东给了她一封信,主要是说意识为主,医药为辅。刘思齐一下子醒悟过来。那次病好以后,她去向毛泽东汇报整个扫墓的过程。  

 “后来,毛主席问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我跟他讲岸英的墓在前面,他后面有133个墓。主席想了很久才说:思齐,你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那个时候刘思齐才意识到,她的内心深处也是有这么一个隐藏的愿望。  

  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做她的工作:“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很远,你不能这样过一辈子。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你就再找个对象吧!”  

 1962年2月,刘思齐和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教员杨茂之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正式结婚了。就这样,刘思齐从毛泽东的儿媳妇,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妻子刘松林。   

 2006年5月12日,刘思齐带着她的孩子和毛泽东的子孙们,来到志愿军烈士群墓前。她急奔过去,双腿跪在墓前,抚摸着墓碑放声痛哭。“岸英,我来看你来了,代表父亲来看你来了……”刘思齐哭得泣不成声,极度的悲伤使她几次晕倒,她要把埋藏在心底对岸英深沉的爱和思念,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全部倾泻在墓前。   

这次去朝鲜,刘思齐还带回了一罐土和一颗松塔,她想把这土和松塔留作永久的纪念。“我觉得我带回来的是毛岸英的英灵,他就伴在我身边。守着这罐土,我觉得好像心里有一些安慰,但这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去朝鲜看岸英了。”刘思齐说。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今年已经79岁的刘思齐,尽管组建了新的家庭,子女绕膝,但她对毛岸英的思念和追忆并未随着流水般的时光渐渐淡去。多年来,刘思齐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对于毛岸英的情感,却永远珍藏在心底。  

漫天大雪中,毛泽东渐行渐远,熊熊烈火中,毛岸英大步走来。一些观看过此剧的专家、学者表示,电视剧《毛岸英》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佳作,成功刻画了毛岸英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浓缩了一代中国青年的革命历程,着重表现了他内心的感情追求,充分表达了他对亲人爱、对祖国爱的高度一致性,“这样纯洁清新的形象,理应成为今天青年的楷模”。

  

标签:毛泽东   爱情   没有   这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