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阿富汗大选背后的“美国式”焦虑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阿富汗大选背后的“美国式”焦虑  

  发布: 2009-11-07 01:35| : 储昭根| : 中国经营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展开亚洲之行的前夕,卡尔扎伊,这位战后阿富汗的首位民选总统,尴尬地“被连任”了。

  

  阿富汗选举委员会11月2日宣布,阿富汗第二轮总统选举已被取消,现任总统卡尔扎伊成功连任。而就在此前不久,卡尔扎伊还是一位被联合国调查委员会宣布因为贿选而取消当选结果的总统候选人,他是在国际尤其是美国的压力下重开大选的,却因为没有对手而成为符合宪法的“被连任”总统。

  

  不过,美国明显对这个“被连任”的软弱总统缺乏信任,当天欧美纸的头条对阿富汗的选举仍充斥着“无奈”和“担忧”的字眼。事实上,“911”恐怖袭击和阿富汗战争已经整整过去8年,虽然基地组织的实力虽已遭到削弱,但仍对美国构成着巨大威胁,至少基地头目本拉登仍然下落不明。

  

  

  

  民主无法替代和平。美国的阿富汗战事,显然已经陷入“尾大不掉”的困局。

  

  反战者来自阵营内部

  

  美国民众对出兵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支持度”,按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调查,已降至新低的39%,是美国自2001年出兵阿富汗以来首次跌破4成。

  

  阿富汗反恐战争与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一样,成为消耗美国政治、经济、外交资源的无底洞。从2010年起,美国用于阿富汗的军费将超过伊拉克,而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拨款累计已达2230亿美元。同时美国对阿援助开支从2003年的不到10亿美元急增至去年的93亿美元。

  

  CNN的另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反对阿富汗战争的美国人比例达到57%,这是美国发动这场战争近八年来该网历次有关调查中的最高比例。更严重的是,反战者主要来自奥巴马阵营内部。以副总统约瑟夫拜登为首的“怀疑派”认为稳定巴基斯坦局势才是最为紧迫目标,对扩大驻阿美军规模持严重保留态度,认为这可能会“分散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最近就阿富汗的反恐战略问题展开了持续的争辩。多数反恐专家说,他们认为,需要地面部队对付塔利班战士,以把他们从他们曾经牢牢控制的领土上赶走。但左和右的批评者说,如果真正的目标是防止美国免遭恐怖袭击的话,可以不在阿富汗布置大规模的地面力量,而是利用密集的情,捕食者无人机,巡航导弹和特别行动突击队,甚至贿赂军阀,使其不要成为基地组织庇护所。这样来阻止基地组织并让其最终走投无路。

  

  在财政紧张和反战情绪日益升高的情况下,似乎这是被迫的选择。但这种脱离接触式反恐奏效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才有可能。一是阿富汗必须具备一个稳健的、有实际控制力的中央政府;二是情及远距离打击必须精确,不能误伤平民,滥杀无辜。两方面的现实情况均却是相当的令人失望。

  

  政权脆弱的是非之地

  

  塔利班政权倒台后,阿富汗通过直选选举卡尔扎伊为首任总统,并成立了民选议会。尽管卡尔扎伊懂得阿富汗传统的政治运作模式,同时还擅长在部落和部族派别中统战周旋,但是,他却无力维持行之有效的政府运作——政府腐败成风,毫无效率。军阀政治、派系倾轧大行其道。

  

  西方给的资金,多半落入了卡尔扎伊地方盟友的口袋中,分不分是他们自己的事。由西方培植起来的阿富汗军队和警察,却在事实上充当了为自己捞钱的角色。中央政府对阿边远地区的控制薄弱,使地方武装割据趋势得以蔓延。

  

  在阿富汗民众眼中,阿政府毫无合法性。卡尔扎伊甚至被媒体戏称为““喀布尔市长”。为了避免像前苏联那样泥潭深陷,避免扶植起一个像南越的吴庭艳那样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的傀儡政府,避免产生一个不受控制的像哈马斯一样的民选政府,美国也开始事急从权,甚至是在卡尔扎伊之外另起炉灶。

  

  而从经济上来讲,2007年,阿富汗生产的鸦片创纪录地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7%,大量毒品收入充实了塔利班的腰包,塔利班得以从盛产鸦片的南方卷土重来。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说,塔利班资金主要有3个:贩卖毒品、秘密从事商业活动、赢得境外捐赠。

  

  而联合国估计,塔利班每年从阿富汗毒品利润中收入超过3亿美元。另外两项的收入也有上亿美元。而阿富汗原本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收入仅350美元左右,全国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一生活在“赤贫”线以下,失业率高达40%,重建步履维艰。

  

  一些阿富汗人开始怀念塔利班执政时期,认为当时至少安全能得到保障。对时局的失望、极端贫困和日益恶化的安全形势迫使一些失业的年轻人加入塔利班。由于塔利班与平民从外貌上难以区分,外国军队在行动中不断造成平民伤亡,对塔利班有生力量的打击却并不十分奏效。

  

  阿富汗,帝国坟场?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英国和法国打算年内发起召开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商讨逐步、分阶段减少驻阿外国军队数量,把安全保障重任转交阿政府,德英法“卸包袱”对美国战略构成进一步挑战。

  

  1839年,英军1.7万人侵入并占领坎大哈,第一次英国侵阿战争爆发。但是不到4年时间,损兵折将3万余众的英印军队自阿富汗全部撤退。尽管此后80年,英国人又尝试了两次,试图将喀布尔也变成英女皇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然而最终不得不在1919年8月8日以一纸合约永远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

  

  第三次英阿战争期间,阿富汗人的盟友苏联人在1979年12月冬夜突袭达拉蒙宫,杀死阿富汗领导人阿明。此后10年,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最终迫使失败而丢脸地撤离,几个月后柏林墙倒塌,两年以后苏联解体。阿富汗由此成了帝国的坟场。

  

  阿富汗的历史与现实,确实让当今唯一超级大国胆战心惊。而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接管坎大哈或许喀布尔,阿富汗将陷入另一次比现在血腥多的内战:巴基斯坦将被迫放弃反恐战争并再次提出和自己的武装人员讲和,如同20世纪90年代那样;而撤离将使圣战者的前线及全部的噩梦自由地推进到印度。

  

  更有人危言耸听,美军如在阿富汗的失败,很可能将是美国版的公元378年阿德里安堡之战,经此一役成为日耳曼人大举侵犯罗马的开端和罗马帝国覆灭的前奏,而西方文明随后在大约1100年的时间里都由此走上了背运!因此,奥巴马认为“这不是一场有选择的战争,这是一场必须之战”。

  

  然而,他对战争的胜利有必胜把握吗?

相关文章 从地中海到帕米尔:战略高地谁称雄邋遢道人:美军在阿富汗--四平打下了,可打下延安又如何?从美军在阿富汗作战——看美国战争软肋伪善者的真面目——评西方在阿富汗的招安把戏自毁长城:从工农子弟兵到联合国军戴旭: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美对台军售问题正解:断阿富汗美军粮道!美国声东击西,对台军售与瓦罕走廊,美国必得其一结成反美联盟,打败美国野心狼黄尔文:围棋与虎符戴旭: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瞄准瓦罕走廊开放瓦罕走廊势在必行
标签:阿富汗   美国   战争   总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