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用理工科思维看小岗村与吃饱饭及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这件事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这是把两篇分别写成的文章放在一起,并没有整合,但不影响观点。

  

  用理工科思维看小岗村与吃饱饭这件事

  

  如果没有走小岗村道路,那么中国人民到现在还吃不饱饭。这是改革以来主流舆论反复宣传的观点,也是网上小右们反复鼓吹的观点,这符合事实吗?当然!右右们斩钉截铁地回答,并且他们还一口一个‘我’(或我们村)那时如何如何地没有吃饱饭来对此进行论证。但是,右右们也只能举例证明罢了,这种方法可以叫做‘文人式思维’,它的特点就是诉诸个体、诉诸感情,用一些个人体验代替整体状况。你看你看,我那时是怎么怎么的吃不饱饭,太惨了啊;你看你看,改革了,小岗村火了,我吃的肚皮饱饱。这还不能证明只有小岗村道路才能让人吃饱饭吗?你怎么竟敢反对,你什么感情!你有没有良心啊?
  不能说右右们举出的事实是编造的,就虚假的。但这样的论证方法,除了靠权威和权力来保驾护航,来推广宣传以外,其实是不能服众的,也是经不起质疑的。因为同样可以举出大量那时的人们吃饱了饭的事实来对主流观点进行反驳,我们总不能因为不符合主流观点则说的事实都是造谣吧,这样是不是太霸道了呢?那么,一个人说公社时没吃饱饭,是小岗村后才吃饱了饭,而另一个人说在公社时期就已经吃饱了饭,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呢?难道是看谁有权威,谁的地位高或权力大吗?

  当然不行!所以,我们需要用理工科思维来分析这件事情。所谓理工科思维,说的就是在统计数据面前人人平等;不看你有多权威,不看你地位多高,也不看你权力有多大,更不管你是否说的痛哭流涕还是慷慨激昂。
  那么,统计数据究竟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下面用图形显示了粮食数据,截止到1996年的数据。
粮食产量图.jpg

  

  
  之所以图形只显示到1996年,是因为这一年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高点,同时当年人均粮食是一个高峰,而吃饱饭其实还是这之前的几年就已经实现了。
  在图中从1962年到1996年画了一条直线,可以看到基本上1962到1996基本上是处于这同一直线上的,假如一个不知道新中国历史的人看到这张图,相信没人能分辨出人民公社和小岗村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再看一下增产情况图(即当年比上年增加产量的百分比):
增产情况.jpg

  

  
  同样基本上看不出人民公社与小岗村到底有什么不同,要说不同,那就是人民公社期间增产能比小岗村增加的更多,而减产则可比小岗村减少的更少。

  需要说明一点,人民公社是1958年开始成立的,为什么比较数据要从1962年开始呢?这是因为,1958到1961年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开创期,是不稳定时期。而如果我们确实是愿意实事求是的话,则我们都知道,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开始了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调整,最终在1962年稳定了人民公社制度,一直到其被强行解散,公社制度大体是稳定的。而考察一个制度,合理的情况当然是考察其稳定期的表现。

  上面的统计数据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不过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来更深入地看看人民公社与小岗村道路的成绩究竟如何。在计算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小岗村道路是1978年发现的,1979年开始逐步推广,到1981年之后才算是差不多普及到全国,所以1978年的粮食产量主要是靠人民公社制度获得的,而1979年至少人民公社制度的作用在50%,为公平起见,这两年的数据我们单独摘出来,谁的也不算。
  这样,用1977年的粮食产量除以1962年的(期间15年),得到1.767(其实,正确的算法应该除以1961年数据,但这一年产量太低,算出来的数据就高,有故意拔高人民公社之嫌,故不采用),而1996年除以1980年(期间16年,1980年产量较低,算出来可以给小岗村道路增加点成绩)得1.574,成绩不如人民公社时期;或者把1978、1979年数据算作是小岗村的,用1990年产量除以1977年(期间13年)得1.578,还是不如人民公社。就算1990年后连续两年都增产4%,则1992年产量为万吨(实际万吨),用此数据除以1977年产量,得1.707,仍然低于人民公社时期的1.767。用1.767乘以1977年粮食产量,得万吨,是1996年粮食产量的99%。
  还可以再换个角度来考察人民公社与小岗村的成绩。把1.767开平方15次,得到1.0387,也就是说人民公社期间年平均增产3.87%,我们用4%来看看1962到2009年共47年的增产数据,只有17年增产幅度超过4%,其中人民公社15年中占了7年,而小岗村道路30年(1980--2009)总共只有8年;如果用3.87%来查看,则人民公社时期还可增加一年到8年,小岗村30年则仍然8年。

  所以,结论是很清楚的。如果我们采用理工科思维,而不是看谁发言的时候有权威、有地位、有权力的话,那么,所谓只有走小岗村道路中国人民才能吃饱饭的观点是经不起统计数据的检验的,说人民公社不能让中国人民吃饱饭是没有证据的。
  当然,说人民公社让百姓吃不饱饭也符合‘事实’——符合某种需要的‘事实’,但它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事实。

  

  用理工科思维看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这件事

  

  前面,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从七连增看吃饱饭及人民公社与小岗村”,另一篇叫“用理工科思维看小岗村与吃饱饭这件事”,说明走人民公社道路是能够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的确确在某些地区,人民群众是还没有吃饱饭的。也正是因为此,所以右派提起来总是自以为得意:你说人民公社制度能让中国人民吃饱饭,那为什么那时还有人没有吃饱饭?通常左派都是这样回击:你胡说,我那个时候分明是吃饱饭的。但是中国这么大,你吃饱饭不代表所有中国老百姓都是吃饱了饭的,这不是右派造谣,不是歪曲事实,而是那个时期客观存在的事实。正视这个问题,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是左派不能回避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该怎么回答呢?我认为还是用理工科思维比较好。所谓理工科思维,说的就是在统计数据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杜绝了对立的双方谁也不服谁的问题,也排斥了感情用事的缺陷,避免了某一方用权威权力压服人的情况。

  该怎么看呢?我们先要问,是不是只有人民公社时期中国人民才没有吃饱饭,而在此之前,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就一直是吃饱了饭的?如果这之前和之后中国人民都是吃饱了饭的,唯独人民公社一起,中国人民就开始有人饿肚皮了,那不用说,证据确凿,人民公社制度就是不能让人吃饱饭,凭你说破大天也没用。但倘或事实不是如此,而是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就一直没有吃饱饭,那么人民公社时期还有中国老百姓没有吃饱饭,就恐怕不能完全怪罪于人民公社制度了,而是我们要看,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是不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那么抨击人民公社制度不能让中国人民吃饱饭,显然就过于武断了,甚至是别有用心了。用的什么心呢,是谁谁知道。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来看统计数据:
年份 人均粮食(公斤)
1950年 239
1951年 255
1952年 285
1953年 284
1954年 281
1955年 299
1956年 306
1957年 302
1958年 303
1959年 253
1960年 216
1961年 224
1962年 238
1963年 246
1964年 265
1965年 268
1966年 287
1967年 285
1968年 266
1969年 262
1970年 289
1971年 293
1972年 275
1973年 297
1974年 303
1975年 308
1976年 305
1977年 298
1978年 317
1979年 340
1980年 324
1981年 325
1982年 349
1983年 376
1984年 390
1985年 358
1986年 364
1987年 369
1988年 354
1989年 362
1990年 390
1991年 376
1992年 377
1993年 385
1994年 371
1995年 385
1996年 412
  以上数据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到,同样,下面用图形来表示:
人均粮食.jpg

  

  
  我们都知道,在解放前中国人民普遍地是在饿肚皮普遍地没吃饱饭,解放后才开始摆脱普遍饿肚皮的现象,但一开始仍然没有解决普遍吃饱饭的问题。公社化之前,最高的人均粮食记录为1956年的307公斤,57、58年也差不多,如果这一数据就可以表明普遍吃饱饭,那么在1973年之后就已经是普遍吃饱饭了,而这时是人民公社时期,则攻击人民公社让中国人民吃不饱饭就是睁眼说瞎话。如果这一数据仍不足以表明中国人民是普遍吃饱了饭的,那么也就是说,在人民公社成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解决普遍吃饱饭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应该继续了解情况,看看人民公社制度是不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是,那么攻击人民公社时期还有老百姓没吃饱饭就不够厚道不够客观公正了。毕竟,解决问题总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俗话怎么说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首先我们注意到,公社成立之初出现了普遍饿肚皮这个‘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现象,其实攻击人民公社的也大多拿这一现象说事。应该说那几年天灾加人祸,公社没有打开一个良好局面,而是相反,一夜回到解放前,其中原因一言难尽本文难以一一分析。但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人民公社制度开创之初的巨大挫折。不过另一方面,从这样一个低处重新起步,人民公社制度是否有力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下表列出了人民公社稳定时期的粮食总产表: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实际上在1966年,粮食总产就已经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同时,社会总人口却也在高速增长,粮食增产的速度还没有赶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起点低的缘故),也因此,这时的人均粮食占有仍不及历史最好水平,要一直到1975年才达到并超过1956年的人均最高水平,此时粮食增产的速度赶上并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1975年粮食总产量是1956年的1.47倍多,人口增长是1.47)。此后,粮食增产的速度就基本上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也主要是毛泽东时代的成绩,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谈谈毛泽东时代在人口问题上的功绩和不足),所以到1978年底(即普及小岗村道路的前夜),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317公斤。如果说人均360公斤粮食(见上图)意味着中国人民彻底解决吃饱饭问题,则此时距彻底解决问题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见,在人民公社时期还存在没有吃饱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制度开局失误,导致起点太低,而同时人口却在高速增长,尽管比起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之初粮食总产增长了50%以上,但同时人口增长也将近50%,这样平均下来就几乎淹没了人民公社制度为解决中国人民普遍吃饱饭所付出的努力。客观公正地讲,我们总不能要求有了人民公社制度,粮食产量就应该一路高涨,小涨就算失败更不能有减产吧?毕竟直到今天,我们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仍然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们怎能苛责人民公社制度对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呢?
从图中我们还可看到,1968、1969两年有个低洼,而粮食总产从1967到1969也停滞不前,我们都知道这是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毕竟这只是因为文革而不是因为人民公社本身,在那时不论农业生产是何种制度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公社制度未能更好地解决中国人民吃饱饭问题,文革的因素也算一个,但我们显然不能就此责怪人民公社制度本身吧?

  所以,人民公社制度一直在努力地解决普遍吃饱饭的问题,并且成绩巨大;虽然人民公社制度时期,还存在着没有吃饱饭的现象,但那只是局部现象不属于普遍现象,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认公社的努力及其成就。数据表明,在人民公社制度被遗弃的前夜,我们已经站到了普遍吃饱饭的门口,小岗村不过是临门一脚而已,没有证据表明人民公社不能完成这个临门一脚,相反,证据表明人民公社制度已经完成了此前的艰巨任务,当然完全有能力完成临门一脚的任务。美化小岗村而抹黑人民公社完全站不住脚,完全没有历史的观念,是别有用心的。

  我们还可以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再来简单回顾一下人民公社解决吃饱饭的努力过程。下面是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上的数字:
年份 粮食(kg/亩)
1949 69
1952 88
1957 98
1962 88
1965 109
1978 169
1979 189
1980 183
1981 189
1982 209
1983 227
1984 241
1985 232
1986 235
1987 241
1988 239
1989 242
1990 262
  我们都知道,78年之后的粮食亩产量提高,主要原因不是分田单干,而是良种的普及和化肥的大面积使用,这些事在1978年之前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但即便如此,粮食亩产量仍然比1952年增加了将近一倍,比1957年增加了70%多;如果1990年代表彻底解决吃饱饭问题,则262公斤的亩产量与之相差不到100公斤,还需要增加50%多,在良种和化肥普及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认为公社已经无法使得亩产量继续增长。所以此刻的结论也很清楚,尽管公社时期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吃饱饭,但那只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以此攻击人民公社制度,只不过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已,完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附录:谈谈吃饱饭这件事情
  文章到此该说的已经说完,但关于什么叫吃饱饭还是值得探讨一下的。为了不影响文章的主要结构,把这种探讨放在附录里。

  当我们今天说吃饱饭的时候,和1980年代初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不同的概念了。虽然我们说右派渲染人民公社时期有人没有吃饱饭并非造谣,但其实为了攻击人民公社制度,很多所谓‘没吃饱’的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真的没吃饱,而是另有所指,只因为今天的人们对吃饱饭的理解完全不同于过去,所以有人是打着‘没吃饱’的旗号去故意抹黑人民公社,对此我们不可不辨。
  今天我们说吃饱饭的时候,一般而言,说的都是大米白面敞开吃,哪怕是吃的肚皮圆圆也能接着往嘴里塞,这不同于7、80年代对吃饱饭的理解。那时人们都有定量指标,粮食只能按定量购买,假若按此指标每个人其实都是能吃饱的,但要再多吃一些就基本没有了;此外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不如今天,今天属于营养充分过剩的年代,那时对此还是很难想象的。但无论如何,根据定量,每个人都是能吃饱的,而且基本营养也是有的。只是,按今天的标准,那个所谓吃饱是个很低的标准,甚至会认为那根本不能叫吃饱饭。
  由于这个原因,当今天的年轻人看到或听到一些人诉说当年吃的如何差如何没有肉,再加上诉说者故意扇呼,使得年轻人本能地认为那就是没有吃饱饭。还有人借着粮票说事儿:你看,吃饭居然还要定量,这怎么能够叫吃饱饭呢。但事实确实就是,那的确吃饱饭了!不管你是吃的多差,不管你除了定量再没有别的吃,那就是叫吃饱了饭。实际上若是回到当时我们问某些人是否吃饱了饭,回答都会是肯定的。但到了今天,有些人就是要污蔑人民公社,所以这些当时会回答吃饱饭的人,今天就会一口咬定说当时没吃饱;而另一些没什么立场的人,由于受到大环境的舆论影响,也变得疑惑起来,当年究竟是不是吃饱了?好像应该是没吃饱吧?于是,我们就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当年没有吃饱饭,而其实当时真正没吃饱饭的人是少数。

  从饿肚皮到基本吃饱饭再到吃饱饭再到吃好饭,只要我们头脑的思维是正常的,都不会否认这总要有个过程。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0多年过去了,富裕起来的只不过是少数人,占人口80%以上的人并没有富裕起来,什么时候富裕起来也不清楚。而人民公社稳定时期不过17年,占人口80%以上的老白姓已经能够吃饱饭(只是吃的不够好罢了),彻底解决吃饱饭的前景已经能够看到。但我们就是要热烈赞扬改革开放,就是要彻底批判人民公社,这是什么逻辑!厚此薄彼何至如此!?
  可见,借口人民公社制度时期还有一些人没有吃饱饭而大做文章,并不是真的为了实事求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政治需要。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标签:公社   人民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