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位农民60年的“土地记忆”:不变的土地制度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 新华网 日期:( 2009-08-11 )

  

  侯永禄是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一位普通农民。从1940年起,他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2004年3月。30多本共20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着家长里短、政策变化,特别是土地制度每一次变化带给农民的深刻记忆。2005年侯永禄去世。

  

  近日,记者来到路井镇路一村,和侯永禄的老伴、今年78岁的赵菊兰,仍在家务农的女儿侯西玲,在西安一家研究院工作的小儿子侯争胜一起在他们家的老屋院中,翻看日记,回忆往事,仿佛踩着农村前行的脚印,看到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不同时期农村的兴衰变化,深刻感受到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顺应亿万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则农村兴,百业举,人心顺。

  

  “土改时,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路一村,1465口人,麦田、瓜地、苹果园、奶牛棚缀落其间,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传统农区村落。侯永禄家的院落,一溜高檐青砖大瓦房,小院里两丛鲜花怒放,洋溢着安谧幸福的生活气息。为了帮助回忆60年前的往事,赵菊兰叫来村里的老人侯丙新,他是侯永禄的小学同学,今年82岁。他说:“农村的巨变是从解放后的土改开始的。”

  

  1950年冬至1953年春,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新的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侯永禄1950年12月25日记下了分地时的场景:“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土改后,农民的面貌焕然一新。“腰杆子一下子硬起来了,走起路来抬头挺胸,扬眉吐气,真是心情舒畅,干劲冲天。”侯永禄记道。

  

  透过树荫,小院里洒下细碎的阳光。赵菊兰老人仿佛也被老伴的日记带回到那段欢天喜地的岁月:“1954年,家里小麦收了13石多。逢年过节,买酒割肉,买烟茶果菜等也成了常事,农民也活得像个人样了。”

  

  相关资料显示,到1953年春,全国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1951年粮食和棉花产量比1950年分别增长8.7%和49%。

  

  “人民公社”制度真是好啊!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从1958年持续到1977年。……

  

  “大包干在农村落下‘户口’,责任田成为农民的‘救命田’”。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纸“大包干”契约,将亿万农民从人民公社制度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潮涌中国农村。人民公社解散、分田到户,连农具也分到了个人!她说:“大包干让农民的土地失而复得,责任田成了‘救命田’”。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一年的7月1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采用抓阄的办法分了牲口、农具和责任田。侯永禄一家共分到四亩七分二的责任田。

  

  1985年春天,侯永禄在自家院子里新盖了10间瓦房,女儿引玲家以998元买回来全家第一台黄河牌14寸彩电。侯老汉高兴地写下顺口溜:公社吃了大锅饭,社会主义来过关。各种办法都试遍,最好不要大包干。

  

  当今,“不变”的是稳定的土地承包制度,“变”的是农业补贴越来越多。其原因是农村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特别是每家承包的地亩数征收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乡统筹、村提留、各类杂费等农民负担,在不少农区越来越重,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1999年11月19日,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1999年的农林特产税任务特别高,今天西玲过来说,村上来收苹果税的人蛮不讲理,把她的缝纫机抬走了。政府部门在光天化日之下之下进行了明抢:

  

  因缴不起苹果税,侯兴才家的电视机被抬走了,侯振山家的四轮车被押到了镇上,侯四易家的粮食被装走了几麻袋,王新吾家被牵走了槽上的大乳牛……

  

  这段日记,透露出一段时期里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6年发出6个“一号文件”,核心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自此,农村改革实现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转变。仅今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直补资金就达1230亿元。

  

  “第一次直补时,每亩地补5元,虽然钱不多,但我激动得整整一晚上没有睡着。”侯西玲说,“如果那时爸爸还在,日记里又会有许多‘快乐’‘激动’‘满意’的字样。”

  

  路一村村委会主任侯亚奇说:“土地制度的‘不变’和给农民以种粮补贴的‘变’,说明我们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成熟。现在村里一些在沿海务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包地种果树、蔬菜,土地在农民眼里越来越金贵!”

  

  (编者:有修改删节)

标签:农民   土地   农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