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果汁瓶子腰身“变苗条”谈起...
一个又一个商业欺诈的故事,像小说,像黑色幽默。
酸奶包装“变瘦”,可乐罐子“变矮”,果汁瓶子腰身”变苗条”,都是一个目的:缺斤少两,变相涨价。饭店把“消毒”碗筷作为利润增长点,加工的工厂污秽不堪;面包用新添加剂,可以增大几倍,口感变好,但有致癌危险;电视里广告吹的天花乱坠,收到邮购的药品是假的;到处宣传的“药妆”,只不过是把普通化妆品放在药店销售,用来迷惑人,没有一个是真的…。这种坑民害民的商业欺诈,真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每天都有新故事,新看点。
但大多数骗就骗了,坑也就就坑了,没有下文。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社会文化的浸染。
有权的贪污,有钱的行贿,当官的腐败,经商的奸诈,官商勾结共同分钱,没钱没权就坑蒙拐骗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反正当今社会风气就是这个样子,是社会教的。
其次是政府部门姑息迁就惯的。
除了官商勾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不闻不问敷衍塞责之外,主要是对已发生事件处理太轻,惩罚不严,使违法的成本过低,这就是变相鼓励犯法。
我想起春秋时期某个人讲的一个道理:水性温柔,人们就爱玩水弄潮;火性烈,人们往往惧之,故世间淹死者众,烧死者少。管理宽严犹如水火,我们对商业欺诈姑之纵之,就会怂恿人们争相效法,“玩水弄潮”,作奸犯科者比比皆是,使消费者深蒙其苦。
在美国的一位朋友,回来看到国内这些现象,很不理解,他说,在美国商业欺诈的事较少,不是商家自觉,而是惩罚太严。商家如遭举,一旦惩罚起来就可能让他垮台,举人还会因此发财。
他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一家超市邮寄的广告告知在限定的一周内每人可以在这家商店买两磅优惠价格的三文鱼。平时每磅(大约450克)要5.99美元,优惠期间每磅为1.99美元。她在最后一天快下班的时候踏进了这家超市,但是三文鱼已经售罄。她找来超市经理,经理一听,二话没说,立即给她写了一个证明,答应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来这家超市,仍按1.99美元一磅的价格买两磅最好的三文鱼。因为经理知道,如果以虚假广告和商业欺诈被告,他一定败诉,到时候会吃不了兜着走。
我国的商业习惯是灵活变通,有些时候弄虚作假,贪图小利。不但对消费者不利,从长远看对企业本身也没好处,这种经营作风难以使企业做大,难以长久。为什么麦当劳的几片面包可以做到全世界,可以进世界“五百强”;而以美食烹饪著称于世的中国没有一家餐馆可以做到全世界,关键是管理和诚信。
至于物价,我们天天都听到、看到、感受到不断上涨,包括明码标价也包括隐形瘦身。但是我们的统计部门的官员们公布的CPI也学会了“瘦身法”,总给你弄个3%以下,这和百姓的感觉相差太远。
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属于“烟酒基本靠送,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不进商店,不买东西(当然饭还是照吃,衣还是照穿),所以不了解物价行情,就更看不到酸奶包装“变瘦”,可乐罐子“变矮”,果汁瓶子腰身”变苗条”的故事了。
2,搞文字游戏。只要控制进入物价指数统计的商品,特别是在指数中占得权重较大的商品就可以了,反正老百姓也不知进入物价指数统计的商品是什么。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北京红星二锅头是进入物价统计指数的商品,为了保证物价指数不增加,在原材料和包装瓶涨价,企业已经亏损,很多种酒涨价的情况下,政府宁给这个企业减税,也不准他涨价。
3,编造数据。我希望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否则我们的公信力就更低了。
我相信年底统计局给出的CPI“数据”一定在3%以下,但我相信物价涨幅一定在3%以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