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杨帆谈规范学术(二)--关于“抄袭剽窃”的界定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杨帆谈规范学术(二)

  

  关于“抄袭剽窃”的界定

  

  杨帆注解:这是我2008年探讨的问题。

  

   请大家不要瞎起哄,事关一个人的声誉,不能是幸灾乐祸心理。应该先搞清楚概念。2010。7。12。

  

  专家(甲):我最近研究许多关于抄袭问题的案例。关于抄袭和剽窃的定义: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使用他人文字不加注明,是抄袭,使用他人的观点思想不注明是剽窃。我查了很多的学术规范,明确定义的是复旦大学,比较明确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学术规范,山东大学。

  

   杨帆:补充两个,一个是清华,再有一个是政法大学对自己研究生的,现规定有三个档次,3%以下是轻微抄袭,3----10%一般抄袭,10%以上算严重抄袭,这是对学生的。

  

  甲:难道只针对学生不针对教师吗?这是双重标准。

  

  杨帆:我不敢说。一直有人放话威胁:只要把某人定了抄袭,就一定要整杨帆。

  

  甲:关于抄袭和剽窃的概念,基本上我觉得能够得到大家认同的,就是说你用他人的东西,首先要注明。如果没有注明,无论如何是解释不了的,这就是明显的抄袭与剽窃。

  

  进一步,也就是说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没有注明就是绝对抄袭。即使你注了,如引用部分当中,构成了自己成果的主要或实质部分,还是抄袭,只不过比较难以核定。

  

   是不是可以这样做定义,把抄袭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大家肯定都能接受的,就是说,你引用了别人的东西没有注明出处,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处分了。现在真正处分的案例,都是没有注明的。

  

  第二部分,可叫“广义的抄袭”,就是说你虽然引用了,也注明出处,但引用部分构成自己作品主要和实质部分。

  

  现在这样的案例,基本都没有定为抄袭,就是叫学术不规范,学术不端,也没处理。说明中国的学术规范在实际掌握中是非常宽的。

  

   杨帆:还有第三种,就是把几个人的东西改头换面。确认起来非常麻烦,应该找第三方专家进行专门坚定,可以聘请有权威性的三个机构,七个专家,匿名鉴定。但我可以说,一般来说,不能鉴定为抄袭。有改头换面,就很难鉴定了。而且中国要照顾自己的历史,不愿意把学者整得太苦,所以就是尽量从宽。警示以后,这也是正确的,规范学术不能搞成文字狱啊!

  

  甲:第一种是一般人都能确定的,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就可以的。

  

  第二和第三种,现在都没有处理,说明我们的学术评价是照顾到了历史,非常的宽大了。即使如此,也是有几个案子轰动了社会。第三种,从质量上讲没有创新,大家会从这个角度去说,你的学术态度不严肃,写了许多东西没有创新,就不能当学术委员,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人,但是很难定他抄袭。

  

  他的目的就是把大家的观点介绍给大家,他文章当中所有东西,都是别人的观点,他是在介绍别人的观点。

  

   杨帆:这是可以的,就是水平不高。

  

   甲:这是可以的,是吧,因为他的目的就是介绍的,对吧。

  

   杨帆:大部分论文,即使是最高质量的论文,都是在站在别人肩膀,必须综合所有前人成果,自己创造有20% 就不错了。

  

   男:但这20%是自己的实质部分。

  

  杨帆:实质部分和架构,思路应该就是自己的。

  

  引用许多资料是应该的,但需注明出处。第二,得通过自己的脑子和思维加工,自己用手抄有助于思考,抄多了也许就有自己的思考在内了。这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问题是,现在学生的生产方式和写作方式已完全变了,他们是有了框架以后,就从网上下载,下载之后就在那儿揉,完全没有自己的抄写过程。这种生产方式和我们是决然不同的,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严格说,还有第四种“抄和下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以下载的方式抄他人的文章。

  

  什么叫“抄袭”?加上注释和索引,就可以免责一大半。除非他确实整个是抄的,比如说下载10篇,前后一倒个,就成他的了。

  

   这种什么方式我们能不能就定他抄袭?这是最困难的最核心的。他们抄的方式也和我们不一样。

  

  甲:我准备了七个案例,前五个大家公认为抄袭,属于复旦大学那个概念,就是你用了别人的东西,没注明出处。比如说黄庆的,辽宁大学陆杰荣、武汉理工大学周长城,北京大学王明明。本人都承认自己抄袭。

  

  第一种概念,或者第一个层次概念的抄袭,大家公认的,你抄了别人的东西,没有注明出处。

  

  另外两个案例就是,抄了,但做了一定注释,两个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武汉大学周叶中这案子经法院判决,对于原告不予支持。周长城的案例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有结论,只存在注释不规范。实际上他们因为有了一些注释,就没有定为抄袭。都是武汉大学的,我们看网上消息说,只说注得不规范,最终没有认定抄袭。就是说第二层面的概念,比较宽大,没有认定为抄袭。我是从学术委员会、法院角度看这个事儿。

  

  周叶中的案件有这么一个特点,被抄袭的人王天成是北大老师,因“六四”有问题,是出版社把王天城名字删掉。当时法院驳回王天城的起诉非常详细。有一条说,其中有9处涉及1013个字,是客观事实介绍,鉴于有限的表达形式,认为没有侵犯原告的权利。

  

   比如说,大家都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大家都这么说,就不能认定为抄袭。

  

   杨帆:历史事实大家都这么说,写历史引用同一个史料,你说谁抄的谁啊,这不构成论文实质观点,是历史事实,不能定为抄袭。

  

   甲:其中9处1086个字,属于对学术观点的描述,就是说他介绍别人的学术观点。

  

   杨帆:介绍别人的学术观点在正文里边如果说了是谁的观点,后边没有索引也过得去。

  

   甲:他没有标,现有材料中看不出来。

  

   杨帆:我觉得法院有意辩护。

  

   甲:法院又说有14处,1276个字,雷同于他人没有注释,但有参考文件,这就是说1276个字,它出处的论文当中在参考文件里头有,但是注释里头没有。

  

   杨帆:那也过得去。

  

   男:这样细抠,只剩最后的1398个字。

  

   杨帆:这个事儿听说,有可能重审,争议问题。

  

   男:周长城的案子有这个说法,就是说他们法学有七位老师,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考察,认为学术规范上有两点,一个大量直接引用没有双引号。引用别人的东西,要不要用双引号?

  

   我觉得如果是综述,就有自己的归纳了。不一定百分之百引用原文,不一定非用双引号,但是要注明出处。最后定性说,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就是说像周长城这东西还是有注的,是认为注的不规范。

  

  甲:从周长城、周叶中的案来讲,只要是在引用的东西中有注明出处,认定就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抄袭,有的认为不是。学术委员会和法院最终都没有认定为抄袭。

  

  可能作为判例,对别的案件或多或少有影响。

  

  所以我觉得抄袭剽窃的认定,第一个层次就是没有注明出处的,大家认为肯定就是抄袭。但后面几个层次有争议。

  

   清华大学的有一个履历造假,清华大学把他辞退了。

  

   杨帆:清华大学一贯都比较严。

  

   甲:实际上真正能够认定的,就是第一种。没有争议的。

  

   杨帆:有不同的意见,一般的都定不了,说明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宽大。

  

   男:我觉得您说的那个特别重要,不能以一篇文章定终身,个人有贡献也不能否认的。

  

  杨帆:这个后说。

  

  归纳起来就是:抄袭分四个层面,必须得到处理的是第一个层面,就是没有注明的。第二三个层面我们强调通过第三方鉴定,听真正他那个专业的专家意见,不能由单位学术委员会来做。

  

  杨帆:我们现在讨论第三个层面,就是糅合。甭管你注没注,即使你索引很多,但就是把别人东西拿来糅合了。有一个案例北京大学姚立民整理他们学院党委书记李城岩的,我看是下了大工夫了。

  

   甲:这工夫太大了,他说被抄袭的140处,共8万字,他这书是20万字。抄袭分两类,一个是逐字逐句的抄近百处,字数上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2千字有3处。

  

   还有一概念叫非逐字抄袭,就是文字叙述也变了,顺序颠倒,改写了。把人家一大段拿来,给分成一、二、三、四,或者把人家的一二三四变成四三二一,就属于非逐字抄袭。

  

  杨帆:这本书是著还是编的?

  

  甲:叫《现代行政领导学》,这个书实际是教材式的,应该是编的,是编不是著。

  

   杨帆:著明是他编的教材,可能就好了。

  

   甲:对,教材的表述很多是一样的。

  

   杨帆:这个姚教授劲儿费得可真大,他核对极其之细,逐字核对了逐字抄袭,他一字一页,列了94条,这工夫太大了,我们都看不懂,必须得有专家去仔细核对。

  

   我说的第三个层面,就是这样的典型,这20万字一本书,假设他都有注解,这叫抄,但是叫不叫抄袭?他肯定是抄了,抄不等于抄袭,这儿摘几个,那儿摘几个,现在下载也很容易,之后糅合在一起就成了新书。

  

   他的书定了合同,定了大纲,让学生去下栽糅合,年轻人熟悉电脑的。

  

   甲:这是哪一年的事儿。

  

  杨帆:就是今年的事儿,这个姚的工夫太大了,反抄袭到了这种程度。

  

  第二个层面是没有注解。第三个层面是有注解,就是这么下栽以后糅合。他可能真有自己观点框架,实质内容也有自己的,非实质的部分也有,比如说80%都是这么糅合来的。

  

  甲:现在有很多学生论文都是这么作的,认定不了是抄袭。

  

  论文应该有自己核心东西,构成创新部分,比如说10万字,我自己有2万字,其他都是相关的研究,就下栽别人文件糅合。文章表现出来比较综合。博士生作论文的时候,对相关的问题研究可以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杨帆:为什么把第三、第四区别开来,就是说第四个层面,我们这代人综合的方式跟现在的青年人不一样。

  

   甲:你是有实质架构,现在年轻人可能没有实质架构。

  

   杨帆:实质不实质,是第三层面的问题,比如说你是专家,可以体会究竟是他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他自己的有多少,第三个层面得反映这个出来。

  

   我说第四个层面是这样,都是非实质性部分,他这种综合别人东西的时候方式不一样。我们也要看很多书,没有网的时候,有些人也是把别人东西复印,用剪子剪,他觉得省事儿。其实我从来干不了,我觉得那个费事极了,而且根本没有办法自己思考。

  

  我这一辈子,我写了1500万字的文章和书,没有一篇是这么干的,我看过很多东西,都融会贯通了,我肯定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和框架。引用别人是必须的,说明你研究过他们,用他原话应该用双引号,也不能多了。或者综述,有自己思考在内,可以看得出来的。我非常注意的就是,指出这个观点最早是谁说的,注明某某(某某年),即使引证,也没有抄袭问题。相反被引用者会非常高兴,因为你引用了他的东西。

  

  网上下载,我从来没有干过,就是手写摘引各种文章,这是有的,在摘抄过程中间自己就有思考了。我懒得查网,就是让学生给查一些历史和数字,在脑子里融会贯通了,自己再把它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也是要抄人家的几段的。但是和网上下载肯定感觉不一样。我是把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录入进去,不是从网上直接下载,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肯定有本质不同。

  

  就是生产方式不一样,很重要,生产工具变了,学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就完全不一样。就有第四层面的问题,是生产方式不同。如果用微机下载,下载之后再糅,是新的生产方式。以前是我们看很多文章,自己录入,这是要经过自己脑子里有综合的,看人家原文了,然后是录入,录入与下载,对自己脑子的影响不同。但是,青年人以后肯定是下载的方式,只要多柔和几遍,加上注解,你也没有办法。只是我不知道,这样下载怎么会产生自己的东西?我试过一次,根本不行,比自己写还要费劲。现在学生能揉,我不能揉,揉了以后还不出自己重写呢。我只有把他重写。

  

  我不可能去下载一个人的文章,把其他人的往里加,加完之后揉来揉去,我干不了这事儿,费劲费劲得更大,写出来真不知道是谁的。好象编辑改的稿子,能把这稿子改成自己的吗?

  

  甲:那是你不熟悉。年轻人从上大学写东西就这么些的,所以他们很习惯。

  

   杨帆:我没法想象这件事。我理解现在的学生,生产方式进入抄的阶段,我们还能不能够要求他们象我们一样?没有办法。就是只能让他去揉,揉得更加详细点,加上注解就是了。这样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学生有什么自己的创新。我们还是先把教授和博导礼貌的抄袭剽窃问题解决吧。学生只要以后不搞学问,抄就抄了,但是不能搞到抄袭的程度,就是说要把抄来的东西多加工几遍,加上许多注解,就已经不错了。如果有以后当教授的,肯定就不能这样工作了。

  

   甲:为什么,您说不能有创新?实际上这个创新,有的时候就是在揉的过程中产生了。要有自己的框架,换一个角度,就是自己的了。

  

   杨帆:这根本不叫创新,就是改换头面,改换头面不叫创新。

  

   甲: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杨帆:从谁的角度也没有任何创新。就是说全部是抄的,只不过是谁揉得更好点,比如说你发明打假软件,200字以上算抄袭。

  

   甲:对揉是查不出来的。

  

   杨帆:你查200字,我弄成190个字,你永远查不出来。

  

   甲:软件是死的,在200个字当中变一个字,软件就查不出来。

  

   杨帆:没有用的。所以说第四层面,是一个深层的东西。

  

   甲:应该是教育模式的东西。

  

  杨帆:这就是生产工具改变了,大家全是抄了。

  

  有必要把抄和抄袭区别。

  

   甲:是教育上一个大的问题。

  

   杨帆:生产工具变了,教育部没有想到。生产工具变了是好事,比如我在30年前我写硕士论文,手抄八遍,我文章短只有8000字,平均半个月修改一次。我要写的长就抄不了8遍,我抄一遍我就是重新写一遍,老师提了意见之后我回来,又把他重新写一遍。

  

   我的同学有两三万字甚至更长,只能够抄4遍,所以水平上不去。我是拿手自己抄自己的文章,我写论文才过了关,以后发表文章就不感觉困难了。后来用微机写,过比手抄快多了,前后更改,特别是在视觉是给你弄干净了,帮助修改文章速度快多了。

  

   问题在于,教育部门没研究这问题,结果是,学生几乎完全依靠下栽糅合,丧失了自己写作能力。脑子可以不想问题,在揉的时候,只是考虑在形式上怎么变化,实质上的东西没有过自己的脑子。全是揉的,这个问题就大了。

  

   后两个层面跟使用计算机有关,我们没有办法。

  

   甲:偷懒。

  

   杨帆:偷懒也可以说是提高了效率,问题我怀疑,这样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不能,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更加不能培养创新能力了。让他们毕业也就是了。

  

   甲:就是说以前的话,无论你有没有错误,都得重抄一遍,现在有了计算机以后,本来正确的部分,或者说不要改的部分,你可以保存,不再用手抄一遍,但是要改的地方在上面改就完了。

  

   杨帆:以前的人写文章,修改一多就乱七八糟,不能看了,就需要抄一遍再改。我们都是自己抄,在抄的过程中就有改,有了微机用不着抄了。对我来说真是提高了效率。但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有了微机反而成了全面的抄,我们只能够教他们不要变成抄袭。不能让他们不抄。

  

   教育部从来就没有研究过使用微机和网络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现在网络全部失控,虚拟空间来了,上边尤其不懂。

  

   甲:网络上说话不负责任。

  

   杨帆:匿名,传播特别快,管理成本太高了,你根本管不了。

  

   整个的形式都是抄加糅。

  

   甲:以前有一个说法,剪刀加糨糊,现在就更方便了。

  

  杨帆:你说剪刀加糨糊,我觉得效率特低,还不如自己写呢,现在的效率极其高。生产工具的变化,造成整个学生基本的工作方式,都变成抄了。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告诉学生如何避免被定为抄袭。

  

  就是抄了以后需要改换头面,注明是人家的东西。在揉面团的过程中,能不能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我比较怀疑。

  

   甲:他自己揉过面团以后,认识可能更深刻一些,对他个人应该会有点影响。

  

   杨帆:不太可能,我自己试过,不能有任何创新。自己完全是在形式上下功夫,没有新认识,那不叫综合,就是一种把别人的东西,在形式上糅合,里面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和技术含量,没有任何的技术创新,好象商品的倒买倒卖,难道多倒卖几次,就能够有增殖吗?

  

   甲:以前的学习,就是说功底扎实,他确实用了心,现在这种学习,现在变成下栽和揉。

  

   杨帆:他的核心不是懒不懒,我们要提高效率,讲低成本高效率。我就是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可能有自己的原创。好象产品离开了生产领域,进入流通去倒卖了,只不过是把别人的东西,在形式上倒来倒去,在倒的过程中,对实质性的思想观点,没有可能去体会他们。在生理跟脑神经学上,看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只有自己下工夫写,即使是抄,也要自己去录入,才有可能刺激自己的创新神经。

  

   生产方式一变,学生从开始就这么揉,教师和教育部门完全麻木没有发现学生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只能够说学生没有创新,不能说他们就是抄袭。

  

  甲: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的研究生论文要先经过所谓的“抄袭检查“,这样的检查,迫使学生把下栽的字数,从200个减少到199个。据说学生们也非常苦恼,因为糅合也很费劲。

  

  我还是坚持自己写,如果学生以后要搞学问就自己好好写,如果不搞学问,就是要一个学分和文凭,我们也没有办法。反正这样的学生没有学会写文章。

  

   甲:在抄袭剽窃问题,国外很严格,像美国这个非常严格。

  

  杨帆:是,但是目前中国没有这个条件。

标签:抄袭   没有   就是   自己   东西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