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的祖国》和《美丽的阿美利加》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我的祖国》和《美丽的阿美利加》  

  今天上午阅读了黎阳先生的《问罪朗朗的中国人可笑又可悲》,草民举双手双脚以表赞同;先生说得真有道理,先生的文风似箭似矛,戳穿了问罪者灰暗的灵魂,也给问罪者画了一幅逼真的丑态图;先生毕竟是先生啊。当然,草民也有草言土语,在此地凑一个热闹,也算是一种乐趣。钢琴家朗朗在美国演奏了一曲《我的祖国》,想不到竟成了“朗朗演奏门事件”,这朗朗也够幸运的,不管他在钢琴演奏上有多大的名声,此次却总算与“政治”挂上了钩,做了一次“反美英雄”;哎,妈妈的,只有阿Q才会避讳“光、亮”等字呢!可笑可悲的问罪者,可笑当还在其次,最主要的却是可悲;是崇洋媚美的心态扭曲了他们的脸孔,是普世价值的迷魂药毒坏了他们的大脑,是甘心、铁心于做美国爷爷的中国孙子的出发点促使他们给朗朗上纲上线。是啊,这还得了,跑到美利坚的国土上利用钢琴“辱美”,是想破坏中美友好战略合作大局吗?可恶!——我不是说朗朗“可恶”,而是说问罪者十分的可恶。  

  常识明明白白地摆着。音乐无国界;一首歌曲分为两个部分:词与曲。朗朗演奏的是《我的祖国》的曲子,并没有边弹边唱歌词。再退一步说,即使唱了歌词,美国人听后介意了,这又有何妨,只能说明美国人太愚蠢,因为歌词里面根本就找不着“反美”的词儿,要么,就是美国人承认自己曾经是“豺狼”。在如此浅显的事实与道理面前,问罪者怎么就变成了白痴呢?还摆出一副“义正词严”的丑八怪模样?真搞不明白。  

  难道,跑到人家的国土上去侮辱自己的国家,像魏京生、达赖、热比娅等那样,就是向别国示好?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的坚定拥护者?——混蛋逻辑!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为乐队挑选了一首美国曲子,曲名叫《美丽的阿美利加》,这也是尼克松在其总统就职仪式上演奏的曲子,这说明了啥呢?说明咱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好客的,“朋友来了有好酒”,演奏曲子时也不忘了向客人示好。这丝毫不表示我们在美国人面前低声下气,那时候我们还不兴“韬光养晦”,奉行的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毛主席在他的书房里与尼克松总统讨论哲学问题,周总理在谈判桌上与尼克松总统进行既坚持原则又讲灵活机动的外交谈判,弄得美国朋友(姑且这么说吧)心服口服,以至于尼克松在辞职后又托他的女儿女婿访华时捎上一封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在他再度访华时还说了“辞职后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这么真切的话儿。问罪者们,你们读过这一段历史吗?无知不要紧,无知不是罪,但因为无知加无聊加媚外而无端地问罪于别人,那就真是一种罪过了。想取宠于洋爷爷是你们的自由,但拍马屁不要拍到马腿上,一马脚踢来会要了你们的至少半条性命。洋爷爷是不会看得起无知无聊媚外的你们这些“中国孙子”的。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合还是分不是靠主观随意的判断,不是凭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而是靠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凭大智大勇高智商。在这方面,毛主席、周总理为后人作出了示范。  

  奥巴马总统曾说过“尼克松与毛泽东的会晤不可饶恕”之类的混话,然而,他不能否定尼克松是曾经的美国总统,对关于尼克松访华时亲耳聆听过中国的迎宾乐队演奏美国的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加》一事,难道他还会同样说“不可饶恕”的屁话?奥巴马不会是猪脑袋,像中国的问罪朗朗者一样的劣等低智商。  

  可惜的是,奥巴马总统不够朋友,也不够大气,他怎么就不叫乐队演奏一首胡锦涛主席爱听的中国乐曲呢?尚未建交时中国做到过的事情,在正式建交三十多年后,并且两国交往日甚日蜜的今朝,我们的美国朋友还做得如此的不周到,也算是小家子气到家了。所以,该受批评的理应是美国,绝对不应是弹奏《我的祖国》的朗朗;我不管朗朗是真无意还是假无意,一个中国人赞美自己的祖国永远是正确的,好得很。相反,假如朗朗在美国、在那种场合弹奏《美丽的阿美利加》,就显得大有拍洋马屁之嫌,将会遭到更多的中国人的指责了,而这种指责反倒是有道理的,为什么?问罪朗朗的人们自己捧着猪脑袋想去吧。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中国人就应当是这样的,而且绝大多数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尼克松成为过中国人民的朋友,奥巴马也一样可以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杜鲁门却绝对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个下令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省,将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直接威胁新中国安全的美国总统,能有资格做中国人民的朋友吗?  

  

  在此寄语朗朗:重大的外交场合的确需要慎重地对待、处事,但只要不在美国演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在美国的土地上喊反美的口号,你就是对的。  

  问罪朗朗的人们,清醒清醒吧!  

  

  2011.01.28晚  

  

  

  

标签:美国   朗朗   朋友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