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学生、中产与工人阶级
学生、中产与工人阶级
统治阶级需要经常性地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合适的精英;如若不然,其统治能力和统治基础就会变得失能、蜕化和迟钝,最终必然会威胁其统治秩序。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和收买其精英,既能改善“统治基因”,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可以弱化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能力,麻醉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任何历史上所谓“长治久安”的阶级社会都有如此一套以臂使指,应用灵活的统治手法,通过制造虚假的“阶级流动”幻象(因为阶级本身没有流动,只是少数被统治阶级精英被纳入统治阶级中)。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典型的就是科举制度。当然,同时能进行良好“新陈代谢”的统治阶级也会将其内部竞争失败或者无力进行统治的力量排除到统治阶级的边缘地带。新生的具有活力(这种活力是私人利益最大化的活力)的“被统治阶级精英”与被淘汰至边缘地带的“统治阶级中没落的力量”就组成了这个社会的所谓的“中产阶层”。
在任何相对统治稳定的阶级社会,都可以看见一个相对壮大的(其中有很大的夸大成分)和富有活力的(至少是消费活力的)的中产阶层。在西方的欧美国家就在不久之前(数十年前)曾经广泛出现这一状况,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升平盛世”时期也出现这样一批小农中产阶层。由于这一阶层是由众多不同,趋向不同的社会力量组成,经济生产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明确的阶级,而是纷纷乱乱的如“夹心饼干”和“鸡尾酒”般的一种社会混合态。
假如,一旦一个阶级社会无力再维持其有效统治时,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不但无力也不愿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其精英,使被统治阶级精英“钻营与被收买”的渠道所堵死。同时甚至无力从统治阶级内部遴选出“最优质的统治精英”,反而通过内部的世袭、倾轧、内耗将越来越多的力量排挤出统治秩序之外。马恩本人并非是工人阶级出身, 而当时他们组建的共产主义者联盟的成员也多是“工人上层”和中产阶层为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及的:“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 统治阶级内的,整个旧的社会处于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 甚至使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掌握未来的阶级。所以正象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 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人,尤其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水平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作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边缘结合带的“中产阶层”变得日益贫乏、衰弱、保守和冷淡;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而只有对过去的缅怀。
学生到底算是哪个阶级?学生本不是个固定的阶级。因为学生不同,阶级出身不同,生活和学习的经济不同,自然其阶级属性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当从现象上而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最典型地体现了“中产阶层”的写照。本质上而言,今天世界上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培养统治精英和被统治中精英的接班人,而这两者的角色往往是互换的。中国自然也不在其外,绝大多数学生从进入大学(或者说在开始为进入大学做准备时, 都已经在意识上自觉不自觉地做好成为“中产阶层的后备军”的后备军,而且因此也很容易受资产阶级(BOURGEIOUS)文化宣传的影响;他们因个人发展与竞争认可这一社会,但同时也会应竞争失败或低于期望而怨恨这个社会。最初的原生动机,仍然是本着个人的“出人投地”的妄想。
诸多所谓的左翼青年事实上也很难摆脱这一思维逻辑,作为具有为实现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而专门培养的学生力量,就如同由资产阶级社会培育的其掘墓人无产阶级一样(但学生本身并非是无产阶级),具有抱负和思想的“活动的个人失去了其独立性与个性”,被资产阶级的过去支配的“人的现在”。随着个人际遇与社会异化自然会产生某种反抗意识。所以,任何已经投身或者准备左翼思想的青年都应对自己的动机、原因、环境和目标有明确的定位与认识。
固然现在已经出现众多大学生根本无法就业乃至零就业的现象,学生在整个社会中仿佛一下处与的“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的状态,但这也并没意味着学生已经作好了成为战斗的无产阶级中的一员。重要的问题不是在于在现实中学生目前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而是在于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想做什么他们这些“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教育工农的年青一代,倒不如说是对他们进行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训练。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
直到今天那些最高端大学的学生仍然是按照统治精英的接班人和资本奴仆来培养的,而且学生中这种等级化也是在不断的固化中。而这又与处于衰弱至少病态中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全球范围内中产阶层的衰弱密切相关,同时这本身又来自与教育的普及和全球化生产的发展。而且中产阶层又有其自己的特性,因为中产不是阶级,不是按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是按生活方式(自我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今天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多是从中产阶级下降而形成的,如普通教师、工程师、底层公务员、 雇佣律师和医生等。在过去中产阶层包含有,小业主,(商店, 饭店,房东), 具有特殊技术的手工业主(银匠,钟表匠), 独立营业的专业人士(律师、医生、,会计师), 公务员和司法人员等掌握有专门社会技能的人员。 但现在随着技术和知识的普及, 这些工种培训的难度和相对投入的减少, 而且可替代性越来越大的., 技术发展导致需要更多的社会化合作, 而且大资本的运作使小资本的破产,使这些中产阶级日益贫困和日益消亡,大部分会下降到无产阶级上层。
以IT工程师为例,在1980年代以前在计算机技术刚出现前,只有极端少数人受过严格专业培训才会从事IT行业, 那时候有经验的IT工程师都可以,享有公司的股份,且公司规模都相对小。所以很多IT工程师严格意义上算是中产阶层,(因为有股份, 不可替代, 长期培训)而90年代之后,公司规模扩大技术发展, 需求旺盛, 但IT工程师仍然属于金领。今天, IT工程师在中国一个月也就2000-3000的收入,而且随便可以替代,必须要在大规模的工程合作下才能工作, 发达国家的工程师由于工作和任务都可以被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工程师取代,正在逐渐衰亡。IT行业用4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中产向无产阶级下降的工程, 这一过程是与全球化、社会化生产、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时代越是前进,这种趋势越是明显。
虽然在就业困难和经济危机面前,众多的“自诩白领和小资”早已下降为实质的无产阶级,但很多人在意识上仍然是中产阶层化的, 而作为他们后备军的学生也更是如此。经济生产方式和地位的改变, 并没有马上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改变. 相反现有的政治机器还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身份认识。固然有学生从事于卖肉、“洗盘子”,但没有多少学生将这认为是他们的职业生涯, 只要有机会仍然想尽办法逃脱出去。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劳动分工带来“异化”的结果.
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也是中产在社会中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通过追求时尚和消费崇拜来认识所属群落。因为一旦抽去共同的消费意识,作为整体的中产社会本身必然也会消散。而同时消费主义又在工人阶级中制造虚假富裕与自我肯定的假象,制造可能实现“阶级流动”的妄想。从而可以麻痹被统治阶级(至少其中一部分)的斗争意志。
但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并不是比赛“越穷越革命”, 固然必要的自我牺牲与对于物欲的追求降低到合理程度是必要。 一味地所谓“以自苦为乐”的“考验”并非是青年人追求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而且也并非是历史上革命者的真实写照。无奈中,“不得不吃皮鞋”是一回事,而假如追求“天天吃皮鞋”就不是一种革命境界,只能以变态称之。而且就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转型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社会). 在现实中即使是“血汗工厂”中的工人经济状况也远远好于最贫穷的农民。而从历史上可以看见,中国的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是外生于当时社会形态之外的。在20世纪初中国的工人阶级多服务于国家官僚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准远好与数亿农民,是“劳动者的上层”。工人阶级是因为其在政治和社会方式上的先进性决定了它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所以作为先觉悟的有了“自为”意识的左翼青年不仅对于当前社会形势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同时能够充分认识自我的状况与地位,才能真正地谈得上觉悟地参与社会主义斗争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励志 [email protected]
兼谈中产阶层经济生活的无产阶级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中产阶层化。统治阶级需要经常性地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合适的精英;如若不然,其统治能力和统治基础就会变得失能、蜕化和迟钝,最终必然会威胁其统治秩序。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和收买其精英,既能改善“统治基因”,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可以弱化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能力,麻醉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任何历史上所谓“长治久安”的阶级社会都有如此一套以臂使指,应用灵活的统治手法,通过制造虚假的“阶级流动”幻象(因为阶级本身没有流动,只是少数被统治阶级精英被纳入统治阶级中)。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典型的就是科举制度。当然,同时能进行良好“新陈代谢”的统治阶级也会将其内部竞争失败或者无力进行统治的力量排除到统治阶级的边缘地带。新生的具有活力(这种活力是私人利益最大化的活力)的“被统治阶级精英”与被淘汰至边缘地带的“统治阶级中没落的力量”就组成了这个社会的所谓的“中产阶层”。
在任何相对统治稳定的阶级社会,都可以看见一个相对壮大的(其中有很大的夸大成分)和富有活力的(至少是消费活力的)的中产阶层。在西方的欧美国家就在不久之前(数十年前)曾经广泛出现这一状况,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升平盛世”时期也出现这样一批小农中产阶层。由于这一阶层是由众多不同,趋向不同的社会力量组成,经济生产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明确的阶级,而是纷纷乱乱的如“夹心饼干”和“鸡尾酒”般的一种社会混合态。
假如,一旦一个阶级社会无力再维持其有效统治时,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不但无力也不愿从被统治阶级中吸收其精英,使被统治阶级精英“钻营与被收买”的渠道所堵死。同时甚至无力从统治阶级内部遴选出“最优质的统治精英”,反而通过内部的世袭、倾轧、内耗将越来越多的力量排挤出统治秩序之外。马恩本人并非是工人阶级出身, 而当时他们组建的共产主义者联盟的成员也多是“工人上层”和中产阶层为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及的:“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 统治阶级内的,整个旧的社会处于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 甚至使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掌握未来的阶级。所以正象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 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人,尤其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水平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作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边缘结合带的“中产阶层”变得日益贫乏、衰弱、保守和冷淡;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而只有对过去的缅怀。
学生到底算是哪个阶级?学生本不是个固定的阶级。因为学生不同,阶级出身不同,生活和学习的经济不同,自然其阶级属性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当从现象上而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最典型地体现了“中产阶层”的写照。本质上而言,今天世界上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培养统治精英和被统治中精英的接班人,而这两者的角色往往是互换的。中国自然也不在其外,绝大多数学生从进入大学(或者说在开始为进入大学做准备时, 都已经在意识上自觉不自觉地做好成为“中产阶层的后备军”的后备军,而且因此也很容易受资产阶级(BOURGEIOUS)文化宣传的影响;他们因个人发展与竞争认可这一社会,但同时也会应竞争失败或低于期望而怨恨这个社会。最初的原生动机,仍然是本着个人的“出人投地”的妄想。
诸多所谓的左翼青年事实上也很难摆脱这一思维逻辑,作为具有为实现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而专门培养的学生力量,就如同由资产阶级社会培育的其掘墓人无产阶级一样(但学生本身并非是无产阶级),具有抱负和思想的“活动的个人失去了其独立性与个性”,被资产阶级的过去支配的“人的现在”。随着个人际遇与社会异化自然会产生某种反抗意识。所以,任何已经投身或者准备左翼思想的青年都应对自己的动机、原因、环境和目标有明确的定位与认识。
固然现在已经出现众多大学生根本无法就业乃至零就业的现象,学生在整个社会中仿佛一下处与的“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的状态,但这也并没意味着学生已经作好了成为战斗的无产阶级中的一员。重要的问题不是在于在现实中学生目前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而是在于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想做什么他们这些“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教育工农的年青一代,倒不如说是对他们进行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训练。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
直到今天那些最高端大学的学生仍然是按照统治精英的接班人和资本奴仆来培养的,而且学生中这种等级化也是在不断的固化中。而这又与处于衰弱至少病态中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全球范围内中产阶层的衰弱密切相关,同时这本身又来自与教育的普及和全球化生产的发展。而且中产阶层又有其自己的特性,因为中产不是阶级,不是按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是按生活方式(自我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今天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多是从中产阶级下降而形成的,如普通教师、工程师、底层公务员、 雇佣律师和医生等。在过去中产阶层包含有,小业主,(商店, 饭店,房东), 具有特殊技术的手工业主(银匠,钟表匠), 独立营业的专业人士(律师、医生、,会计师), 公务员和司法人员等掌握有专门社会技能的人员。 但现在随着技术和知识的普及, 这些工种培训的难度和相对投入的减少, 而且可替代性越来越大的., 技术发展导致需要更多的社会化合作, 而且大资本的运作使小资本的破产,使这些中产阶级日益贫困和日益消亡,大部分会下降到无产阶级上层。
以IT工程师为例,在1980年代以前在计算机技术刚出现前,只有极端少数人受过严格专业培训才会从事IT行业, 那时候有经验的IT工程师都可以,享有公司的股份,且公司规模都相对小。所以很多IT工程师严格意义上算是中产阶层,(因为有股份, 不可替代, 长期培训)而90年代之后,公司规模扩大技术发展, 需求旺盛, 但IT工程师仍然属于金领。今天, IT工程师在中国一个月也就2000-3000的收入,而且随便可以替代,必须要在大规模的工程合作下才能工作, 发达国家的工程师由于工作和任务都可以被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工程师取代,正在逐渐衰亡。IT行业用4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中产向无产阶级下降的工程, 这一过程是与全球化、社会化生产、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时代越是前进,这种趋势越是明显。
虽然在就业困难和经济危机面前,众多的“自诩白领和小资”早已下降为实质的无产阶级,但很多人在意识上仍然是中产阶层化的, 而作为他们后备军的学生也更是如此。经济生产方式和地位的改变, 并没有马上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改变. 相反现有的政治机器还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身份认识。固然有学生从事于卖肉、“洗盘子”,但没有多少学生将这认为是他们的职业生涯, 只要有机会仍然想尽办法逃脱出去。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劳动分工带来“异化”的结果.
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也是中产在社会中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通过追求时尚和消费崇拜来认识所属群落。因为一旦抽去共同的消费意识,作为整体的中产社会本身必然也会消散。而同时消费主义又在工人阶级中制造虚假富裕与自我肯定的假象,制造可能实现“阶级流动”的妄想。从而可以麻痹被统治阶级(至少其中一部分)的斗争意志。
但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并不是比赛“越穷越革命”, 固然必要的自我牺牲与对于物欲的追求降低到合理程度是必要。 一味地所谓“以自苦为乐”的“考验”并非是青年人追求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而且也并非是历史上革命者的真实写照。无奈中,“不得不吃皮鞋”是一回事,而假如追求“天天吃皮鞋”就不是一种革命境界,只能以变态称之。而且就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转型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社会). 在现实中即使是“血汗工厂”中的工人经济状况也远远好于最贫穷的农民。而从历史上可以看见,中国的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是外生于当时社会形态之外的。在20世纪初中国的工人阶级多服务于国家官僚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准远好与数亿农民,是“劳动者的上层”。工人阶级是因为其在政治和社会方式上的先进性决定了它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所以作为先觉悟的有了“自为”意识的左翼青年不仅对于当前社会形势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同时能够充分认识自我的状况与地位,才能真正地谈得上觉悟地参与社会主义斗争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