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实践是检验股改效果的唯一标准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为新华网转载《广州日》《实践是检验股改效果的唯一标准》叫好,附我的原创一篇

  

  韩强

  

  新华网首页 >> 日常新闻 >> 言论视角 >> 正文

实践是检验股改效果的唯一标准
2008年09月09日 09:49:40  : 广州日

  

  
中国股市的持续暴跌,几乎令所有参与者损失惨重,即便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中国股市成交量极度萎缩,发行市场基本陷于瘫痪,已处于全面的危机之中,并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

  

  市场之所以出现如此惨况,与国内经济今年以来出现的曲折有关,也与国外几个主要股市大幅下跌有关。但最主要的是
中国股市正面临着立市以来的空前困难,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流通资格的国有股、法人股等开始以“大小非”的名义进入流通市场,使市场流通规模急剧扩大。这些原来的非流通股数倍于流通股,在因银根紧缩而资金紧缺的股票市场里,“大小非”等于再造了一个股票市场,造成市场平台的不断下移是不言而喻的。

  

  市场管理部门也已看到了“大小非”对市场的破坏作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限制。就在9月5日,中国证监会出台新政,期望以可交换债券来缓解“大小非”对市场的冲击。但由于管理部门对于衍生出“大小非”问题的股改的失误至今未有清醒认知,因此所有这些限制措施都不彻底。“大小非”解禁获得流通资格,是三年前开始推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的产物。今天,当体量庞大的“大小非”冲击中国股市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对中国股市具有颠覆性的股改。

  

  股权分置改革曾被作为一项创举载入了市场管理部门的“功劳簿”。但股改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上市公司变成了或将变成全流通公司。中国股市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不断的扩容与市场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但管理部门往往只注意新增加上市公司所造成的显性扩容,而对由股改带来的隐性扩容却常常视而不见。
------------------------------------
用毛泽东哲学思想分析A股市场的主要问题
韩强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是我们分析和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运用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对A股市场进行分析。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毛泽东: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毛泽东:《矛盾论》)
A股市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近几年来一些经济学家、甚至管理层都认为是“股权分置”,所以从2005年开始进行“股改”,以为“全流通”就能解决A股市场的主要问题。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在所谓"全流通"的股改过程中,各色方案,送股、缩股、权证,再加回购,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个多方博弈的动荡格局中,大股东是交易中必然的赢家,保荐人、券商成了顺手牵羊的得利者,甚至“人神共愤”的黑庄也可凭手中筹码大谋其利。在各种矛盾交织的A股市场中,我们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概念,所谓“全流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世界上有百分之百全流通的股票吗?
某些经济学家硬说世界各国的股票都是全流通的,股权分置是中国A股市场的特例。其实这是误导,世界各国都有优先股,优先是是不流通的,所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百分之百全流通的股票。只有可流通的股票,可流通不等于全流通。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研究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近两年来,A股市场上流行两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股权分置与全流通。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概念模糊,而证券市场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要求我们必须使用准确的概念,在考查世界证券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并没有“优先股”,也没有发行过优先股,在国际市场上优先股和普通股是分置的,所以,A股市场并不是股权分置,而是股价分置,市场割裂,A股并没有价值评估体系,只是按照简单的市盈率发行,形成了高溢价,因此同一公司在内地和香港发行价格差距很大,所以,A股市场很担心QDII的资金向外流,道理很简单,如果能买到1.66元港币发行的中石化,谁还买4.22元人民币的A股?交通银行在香港发行价格就很低,一回到A股市场就高价发行。所以,A股市场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股权分置”,应该是高溢价发行,建立健全价值评估体系,不要再搞市盈率发行,彻底改变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被ST的局面,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大家想一想,如果“全流通”仍然是高溢价发行,那么,市场会陷入更大的风险之中,大股东会利用高溢价发行的巨大差距进行抛售,认购者会受到更大的损失。所以,必须解决的是股价分置,高溢价发行,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二、A股市场中的利益集团在表演
表面上看,A股市场中的现象错综复杂,参与者很多,从上市公司到券商、投资基金,QFII和股民,各方面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但是我我们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利益集团在左右市场。
(1)“保荐人”不承担风险的食利者
保荐人实际是券商,协助公司大股东做方案,当然要赚钱。这是搭试点的车,捞一把。其实公司开个董事会也能出方案,多了这一步,就是照顾券商。有的券商还可以有银行再贷款。清华同方的公关费和保荐费已经花费了1000万元。
2003年12月发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保荐制度只适用于证券发行上市的行为。《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为规范证券发行上市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经营机构执业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更是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
解决股权分置不是新股发行、配股、增发,为什么让保荐人参与?保荐人能做到公平吗?引入保荐人制度实际是为券商谋利益,保荐人分属于券商,实际上由保荐人参与的方案,很可能形成保荐人与董事会的利益关系。由保荐人推荐上市公司,就要收取费用,这就让券商有钱可赚。这是在为券商解困,因为早就有各种中介机构想在模棱两可的股权分置解决试点中捞一把,想利用没有统一方案的所谓“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协商”从中取利。
(2)权证是上市公司减少补偿股民的工具,同时也是券商炒作的工具
权证并不是创新,国际市场早有了,A股市场在1993年就有,无论炒权证是赔是赚,交易所的手续费照收不误。在所谓"全流通"的股改过程中.有些公司推出认股权证,不仅减少了对股民的补偿,而且乘机圈钱?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竟然公开赞扬宝钢的蝶式方案,为什么呢?因为权证交易会带来更多的交易费。
(3)A股高溢价发行上市公司、承销商、H股获大利,股民承担风险
为什么A股能够高价发行呢?是因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想多圈钱,承销商想多赚发行费,所谓“询价”就成了表面文章,再加上机构投资者抬轿,所以A股闽东电力曾经创出88倍市盈率发行的奇闻。
大家仔细想一想,在一个封闭的市场里怎么会有真正的市场价呢?所谓“市场化”也就成了高溢价发行A股的代名词。中工国际的发行价竟然达到人民币7.4元,而在香港发行的中国银行却只有2.95元港币。虽然行业不同,从资质来看,哪个股票好一些呢?大家心里都明白。
A股发行是以市盈率定价,所以才有闽东电力88倍市盈率的怪事,也才有中石化A股4.22元人民币的高价。而这一切都是在所谓询价、路演的形式下进行的。
中工国际发行前的总股本为万股,发行了6000万股,发起人股东均承诺,自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已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也不由发行人收购该部分股份。这就是A股市场的所谓“全流通”,大股东不但高价圈了钱,而且还要继续当三年“暂不流通”的股东,在这三年中,就有可能搞增发。不过三年之后,万股票“全流通”,就不会有什么“对价”“补偿”了。大家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内地A股市场是圈钱的乐土。
三、市场割裂A股高价发行,H股低价发行,广大股民做贡献是主要矛盾
我们知道,2005年前,在香港市场上市的H股都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承诺“全流通”的是交通银行,即所谓A+H方式。所以中石化要搞全流通,引起香港投行议论纷纷。明明是H股占了A股的便宜,但是有些人却要求给H股补偿。真正的问题是内地A股与香港H股割裂。这种割裂使得A股高溢价发行,H股低价发行。香港是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估系统,所以中石化在香港发行H股1.6元港币,在内地发行A股4.22元人民币。但是分红和投票权是相同的,折算人民币和港币都是每股得到相同的红利,再加上香港税低,同样的红利实际上香港投资者要多得一点。如果投票呢,无论是A股还是H股都是一股一票。
现在的新股民不了解股改之后,股本的变化。老股民都知道1999年,2001年国有股减持引起的股市下跌。原因是A股改发行时,溢价很高。同时H股是稍高于净产值发行。这次股改,虽然基本上是10送3,实际是补偿30%,但是与流通股发行时的高溢价相差很多。例如中石化的对价方案:每10股流通A股获得2.8股。如果按照A股发行4.22元人民币,当时香港二级市场上的中石化只有1.7元港币,即使10送10,也仍然是H股的成本低,实际上2001年1.7元港币就是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所以A股的高溢价是内地居民不许买H股造成的人为价格,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换言之,A股流通股高于非流通股几倍的价格本身就是人为的价格。
那么我们再看,股改后中石化的股本结构变化:
总股本(亿股) |867.0244|867.0244|867.0244|867.0244|867.0244|
|实际流通A股(亿股) |35.8400 |35.8400 |28.0000 |28.0000 |28.0000
|流通H股(亿股) |167.8049|167.8049|167.8049|167.8049|167.8049
|限售流通A股(亿股) |663.3795|663.3795|- |- |-
其中的限售流通A股 663.3795亿股是股改前没有明确属于A股还是H股的非流通股,股改后明确了属于A股。按照股改的方案,第一年解禁5%,第二年再解禁5%,第三年全流通。也就是将来逐步解禁的非流通股要上A股市场流通。也就是说已经付出A股高溢价的股东们要承担非流通股的风险直接接上市。付出低价的H股却不承担这个风险。这对A股的股东们公平吗?
很多朋友在问:为什么2008年A股市场跌跌不休,其实很清楚,2005年实行股改,2006年基本完成,2008年“全流通”,现在有多少非流通股要上市,自己一算就明白了。
现在,是2008年,按照2005年429通知的规定,全部非流通股都可“流通”,但是在大盘股中,原来既不属于A股,也不属于H股的非流通股划到A股,所以A股市场的套现压力相当大。
现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救股市”,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措施,实际上不解决A股与H股不同价发行这个主要矛盾,就改变不了A股市场广大股民做贡献的事实,同时由于外资参股我们的国营大企业(包括银行)都是以H股发行价为估值标准,所以大量财富流入了他们的腰包,同一公司在内地高又高价发行A股,使外资成了稳赚不赔的食利者。
最近,《证券市场周刊》发表的罗杰斯《我不是娱乐明星 A股那么贵傻瓜才买》,完全证实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我从来没有买过A股,也从没有说过我买过A股。我已经解释了很多次了,我一直买的是B股、H股、S股,以及在美国买中国公司发行的ADR,这是因为它们一直都比A股便宜!我为什么还要去买更贵的A股呢?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干!难道你不知道,除了A股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的H股、B股、S股、欧股、美股吗?是的,我不买A股,因为A股贵。话又说回来,当一个人能够买到便宜的股票时,他为什么还要再去买贵的?成功的投资者总是选择便宜的,而绝不是贵的,这是最基本的法则。
我想,现在股民应该明白了,他们买的是最贵的股票,不仅发行价高,而且二级市场的股票更高,所以风险大,不能长期持有,只能搏差价,一有风吹草动,就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要使A股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市场割裂A股高价发行,H股低价发行,广大股民做贡献的主要矛盾。

标签:流通   发行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