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亲身经历:送周济部长一程
下面的文字是6月12日写就的,一直存放在草稿箱。不知发给谁看合适,作为一段亲身经历的历史还是公布一下以便后人评说。听到部长高就了,我就以此印象送部长一程。
原文:
昨天,我们见到了周济部长及其随从人员,本定于6月3日下午的部长告因故推迟到6月11日晚上。大家对部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思政课老师座谈充满期待。晚上七点多钟,部长到了。陪同人员还有国家行政教育学院院长郑树山、副院长张兰春、社会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徐维凡,还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占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人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基本都是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高层人物。在部长主持下,五位学校马工程领导分别做了告。
说实话,领导们全部讲完后,与我们的期待有很大差距。在6月2日到6月11日7时前,老师们的小组交流和学员论坛及政府、社会科学院及高校专家,已经基本把领导们告内容都了解了,甚至比他们告中的信息还要丰富具体生动,尤其是部长告已经提前十天发给学员们了。如果是只与学员见上一面,不如握遍手更鼓舞学员。从告开始到告结束,没有一分钟给学员的。领导们不了解下情的一言堂,突出地表现出教育部高层扎扎实实走过程,官僚主义作风满天行。听完告之前,我已经读过部长讲话稿,并写了给部长和我所在高校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建议的相对可操作的措施。听了走过程的告,说实在的我在结束前已经有了一个判断,这场马工程建设因为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盛行,已经丧失了健康落实总书记号召的基础。因为从高层组织者都在走过程。这些推动者和总书记的想法不一样,我们都与总书记想到一起了,部长的话里甚至觉得总书记的忧虑是其年轻时代成长造成的,他只是受感染而不是切身感受到这种紧迫性。甚至说向下面高校提出要求一年了,下面还没有动。但他没有说如何推动,只口头向我们表决说必须让各高校校长和书记执行。但没有说执行期限到什么时候?这让我想起了毛主席推动的文化大革命,如果执行层与主席表面上配合,实际上却走着相反的道路,反倒是正常的。那么将文革出现动乱局面归结到主席也许是歪曲历史的,实际上掩藏了执行层逆向行事所应负的责任。反思从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职称序列的多层化和现在推动的小学评教授来看,其实在不断扩大官员的权力,制造更大的权力运作空间,下面领导当然愿意执行。而涉及到限制下面领导权限的政策,基本是无法推动,再好的政策也因执行层的托延而失去政策的合理性,甚至成为民怨的。总书记在中南海还在继续忧虑呢,而他信任的部长却与他背道而驰。昨天部长的到场好像是走群众路线,实际上是带头扎扎实实走过程。这种领导人的走过程实践是对人民的最好教育,想让高校思政课有果效,首先是领导人的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活教材,这是将课本真正变鲜活让大学生接受的前提。本来不参加这个培训,我在一线还是尽心尽力充满信心的,但看到连部长都在走过程,我都不知道我授的课本合法性在哪里了?
怎么办呀?是同流合污还是激浊扬清?走前面的路容易,多说领导喜欢的话,多送领导喜欢的物,多用心于领导的各种切身需求,对症下药就是了,那将是加官进爵,房子、车子、票子等人间享受很快上档次,家人、亲戚也都跟着升天。第二条路,不与领导对着干,也不关心群众的未来,管好自己,扎扎实实搞书上的学问,即可自得其乐,又可受人尊敬,甚至可以有著作流传后世,家人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看看身边的老师们,有相当多的人在走这条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直到平稳退休,乐享天年。走第三条路,就成了领导们的反对者,必将在自身利益、地位上,甚至岗位都会失去,家人、孩子都将受牵连,并且还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会被周围象鲁迅笔下的喜欢吃人血馒头观众嘲讽。这三条道路该走哪条呢?朋友们帮助我选择一下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