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闹粮荒:“冰火”农学毕业生
“冰火”农学毕业生
一方面是农学毕业生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陷入困境
第一财经 胡军华
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学本科毕业生刘晓明手里已有5个offer(录取通知),另一位农学毕业生刘超则有3个。这个班27个人,除了7个人去读研究生,其他同学找工作至少有1~2个选择。
当全球闹粮荒的时候,中国的农学毕业生也变得日益抢手。权威专家表示,如果有足够数量的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在4亿~5亿吨徘徊的中国粮食年产量将可以翻一番。
但是,农学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改善并没有改变农学教育的困境,而且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支离破碎和留守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科技知识的缺失,使得农学教育的振兴难说乐观,粮食产量翻番的梦想仍然可望而不可即。
抢手的农学毕业生
刘超现在认为,当初将农学作为高考的第一志愿现在看来是一项正确的选择,他说:“我们农学专业肯定不是就业弱势一族,从就业率来说,农学专业在南农大属于第一梯队。”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丁艳锋教授向《第一财经日》介绍:“根据我们的统计,2002~2007年,我们农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2%以上,2005~2007年,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超过60%的农学毕业生在涉农单位工作,包括种子公司、农科院、农科所、农技推广站、农药公司等。”
丁艳锋认为,社会对农学学生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原因在于:一是还历史欠债,社会长时间不重视农业,很多农口单位长期只出不进,老人退了却不补充新人,欠下了大量的历史旧账;二是农业在任何地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块,只要农业继续存在,就会有农民存在,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就存在。
丁艳锋说:“来我们学院招聘的单位主要来自江苏和浙江,现在江苏省的农口单位对农学毕业生的需求在5000人左右,浙江的需求量也差不多,我们农学院今年只有131名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来得晚了一点,已经无人可招。”
其实,“同样一块田,普通农民和具有专门知识的农业科技人员来种,效果差别很大。我们的粮食年总产量总是在4亿~5亿吨之间徘徊,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的科技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
他说:“以水稻为例,国内当前的平均亩产水平在400~500公斤左右,南京农业大学的试验田水稻亩产量已经超过1200公斤,逼近1300公斤,是一般水平的3倍。(如果推广)我国的粮食年产量不说增长3倍,翻一番是没问题的。”
然而,农民的科技知识有限,而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农业科技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因此,提高粮食产量需要大量的农业专门人才,农学毕业生的供给应该加大。
农学教育三大弊病
然而,事实并非这样。面对不错的农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却仍忧心忡忡。农学毕业生的供不应求并不能掩盖农学教育的进退失据,而这将危及整个农业发展的根本。
他指出农学教育目前存在的三个弊病:“华东的一所农业院校,本来是一所很好的农业大学,但是与其他学校合并后,一个农学专业一年只招收10~20个人,中间还会有一半左右的人转专业,每年毕业不了几个农学学生;还有一些高层次的农业院校,看不上为农业服务,办学的重点放在发表论文、追求SCI的点数高低上,与农业实践越来越脱节;农业院校现在非农专业越来越多,大量培养的是非农专业的毕业生,农学专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农学毕业生一方面表现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相对过剩。该院士告诉记者:“我们农学毕业生改行的不少,改行做会计、做销售、做买卖的都有,而原来农学毕业生主要是去做农业科技推广。但是,现在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是‘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据他介绍说,原来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各级都安排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像种子员、植保员,由财政拨款保障各级机构的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近十年来这个体系“名存实亡”,很多技术推广站变成了经营性的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要自己经营,靠卖种子、化肥去挣农民的钱,很多人因此改行了。
“我们呼吁过要重视这个问题,农业部也正在着手重建这个体系,情况还是不乐观。”这位院士表示。而一位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农民不受尊重、农业与贫穷画等号的现状不改变,农学教育发展将无从谈起。
农民富,农学教育强
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非但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加强和巩固,也必然要求农学教育的发展。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认为,规模化经营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推进农学教育的希望所在。
他说,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妇孺对农业技术和农业人才没有多少需求,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种地好坏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同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也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
这位院士表示:“只有规模化经营才会刺激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因为质量稳定、具有一致性的农业产品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提供,而且规模化经营会追求最大程度的利润,这样就会产生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成为必需,自然也就会拉动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农学毕业生。”
这位院士还反复强调农民收入和地位的提高与农学教育密切相关,一个农民一辈子也挣不到一个金融业高管一天收入的现象应该予以调节。他说:“不要等到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才重视农业和农学教育。当前的社会投机成风,当然没有人愿意去从事又苦又累的农业和农学教育。现在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马上上涨,国家应该进行一定控制,否则农民增加的收入将很有限。农民有明天,农学教育才有希望。”
丁艳锋呼吁国家加大对农学教育的投入,农学生应该像师范生一样免掉学费,他说:“我们农学院的学生每年学费是2500元,其他专业大约是4600元,要低很多,不过读农学的同学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每年250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农学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如果能够像师范生一样免掉学费,可以吸引更多有资质的生源。据我们了解,浙江已经开始免掉农学专业的学费,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有关措施。”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