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捏住美国蛋让谁头痛?
在美国政坛上早有中国“故意”诱发国际经济失衡的说法,他们认为,中国的贸易盈余、高储蓄率以及对美国的大量放债,加剧了美国的经济问题。美国出现信用危机以来,“不还钱”和“要债主承担责任”的话头则更多了。拿钱拴住美国一直是让许多经济学家十分热衷的事。此前不久,专家言论还充斥媒体,无非是“美国是世界经济唯一火车头我们不绑它绑谁”、“多买美债就等于捏住了美国的睾丸”之类。当美国政府信用降级以后,虽然还有“犟嘴”的专家,不过底气大不如从前了。真实的情况是,美债已经让我们头痛得很,甚至于焦头烂额!信不信由你,在转型经济、不断扩大内需的呼喊声中,中国7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20.4%,7月份的贸易顺差从6月222.7亿美元膨胀至315亿美元。——又收获了一笔外汇。就在国人关心外汇安全的时候,外管局急于撇清外汇与老百姓的关系,说外汇是根据自愿原则从老百姓手中买来的,“我已经付给了你等价的人民币”。这个伪命题至今仍然在困扰着中国老百姓。毕竟,多数的老百姓没有读过经济学。我并没有发现权威人士深入浅出地向老百姓讲解过这样一个常识:在美元不能在中国市场自由流通的前提下,外汇与“本币”是什么关系?我们假定中国国内商品总值除以商品流通次数等于100万亿人民币,流通货币恰恰也是100万亿,老百姓讲话,一块顶一块。我们用国内资源加上劳动附加值生产了10万亿人民币的商品出口了,国内总“财产”从实物上因此减少了10万亿,而同时收到价值10万亿的外汇,央行用10万亿人民币换回外向型企业手中的这些外汇,以便这些企业继续在国内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人工资以进行再生产。那么国内总商品减少了10万亿,而市面流通的货币却因外向型企业获得的10万亿投入市场变成了110万亿,这时,110元钱只能购买99元的商品,而外汇局掌握的价值10万亿的外汇则“呆”在国外。我们据此知道,外汇的实质是国内劳动人民创造的货真价实的财富,而央行“平等交换”的成本是增加国内的流动性,是本币的“兑水”。国内当然也进口国外商品,进口大于出口时,我们的结余外汇越少,国内商品越多;进口小于出口,我们的结余外汇越多,国内商品越少。同时,出口越多,社会生产能力越能得到发挥,就业率也就越高。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常识。所以说外汇局所谓“我已经付给了你等价的人民币”只是一个忽悠人的伪命题。归根结底,外汇是国民的,这个命题不容置疑。外汇局是管理机构,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将外汇的所有权与国民分离的疑问只能留待以后解惑了。现实的问题是,外汇如何保值和增值。根据摆在面前的情况看,中国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中,有1.1万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3000多亿美元的美国机构债,将近占到外汇总额的一半。由于“杨白劳”过于理直气壮,强势的借债人有耍赖的迹象,债主该怎么办?强势要债是不行的,美国比我们更强势。逼急了,图穷匕首见,鸡飞蛋打。有人说,中国央行表态软弱无力。遇上这样的杨白劳又有什么办法呢?所谓“救市”更不可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我们救市不过是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救了毫无情义的美国。如果任由现实继续下去以求一时之安,则美债越堆越高,总有一天难以为继,那时垮下来怎么办?《红楼梦》有这样一句话,“需要退步抽身早”。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在减持美国债券的基础上平衡贸易,逐步减少货币性的外汇储备。我们多年来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对出口加工的依赖,拉动内需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假如我们骤然减少出口退税,可能会引起外向型企业因开工不足而大量裁员,失业问题会马上凸显。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国家用心血培养的专家学者和参谋机构应该“聚精会神”地研究好这个课题,而不是将精力浪费于对多少人中产、多少人幸福这类无聊数据的研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