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力拓并非间谍门惟一导演外资超国民待遇不再可靠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力拓并非“间谍门”惟一导演
  2009年07月13日 07:47 : 京华时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情和信息这些战场上克敌制胜的要素,放诸商业领域也同样成立。现实中,假如在商业谈判的过程中能够事先摸清对方的底牌,当然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策略,胜算更是已然在握。

  

  具体到力拓“间谍门”而言,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中国毫无疑问应该有强势的铁矿石议价权才是,这不仅关系到众多钢企的生产成本,更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利益。然而,最近几年,中国非但没能压低铁矿石的进口价格,反倒不得不接受高昂得令钢厂亏本的原料价格,如此情形实在是相当吊诡。力拓“间谍门”的浮出水面,终于让公众看到了铁矿石谈判迷局背后的真相。原来,对于事关国家利益同时也属国家机密的铁矿石谈判底线,我们的对手居然早已心知肚明。事实上,当掌握了国内钢企谈判底线和国家机密的行业高管们已经沦为力拓的内线和潜伏者时,铁矿石谈判的屡战屡败自然也已命中注定。

  

  不过按理来说,这些手握国家机密的的钢企高管们即便没有顾及国家利益那么高的觉悟,好歹也该从自家企业的利益出发,争取获得更低的原料价格才是,何以竟然“胳膊肘往外拐”,成为力拓“间谍门”的棋子呢?媒体道显示,原来,让这些高管成为内线和潜伏者,力拓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仅仅是贿赂收买,再加上极具中国特色的“组织观光”等等,钢企高管们便纷纷中弹落马。而所有这些伎俩,并不是由力拓首创,而是在中国普遍盛行的商业公关潜规则,力拓不过是入乡随俗、活学活用罢了。

  

  基于上述视角,在“间谍门”事件中,力拓固然是背后主使,却绝非惟一导演。当商业贿赂如此普遍和盛行,当“组织观光”、“沟通感情”式的企业公关早已是公开的商业潜规则,当国企高管的责任与义务如此含混不清、权力又是如此之大并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时,其实恰恰已为“间谍门”的上演提供了最佳的温床。

  

  
  外资超国民待遇不再可靠
  2009年07月13日 07:48 : 京华时

  

  
  力拓这家主流500强外资公司在中国的雇员因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而被中国司法机关刑事拘留——对于工商界来说,这一事件已经不仅仅是钢铁行业的生意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员工的品质问题,还显示出中国的营商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力拓“间谍门”的爆出首先说明一点,那就是有一些外资公司以往在中国的营商手法已经越界太多。在中国铁矿石行业混乱的市场秩序中,经常可以看到外资钢铁大鳄翻云覆雨的手段,近年来内地铁矿石倒买倒卖的恶劣风气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力拓深陷铁矿石的利益博弈之中。从目前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力拓“间谍门”事件牵扯甚广,相关涉案人员除涉嫌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派遣人员前往全国各地钢厂“调研”外,还从全国各大钢厂和政府部门高薪“聘请”政府公关人员、钢铁专家、矿业专家等“人才”。显然,力拓大规模、有组织地在中国相关行业“卧底”已非一日之寒。这种以超出正常商业规则的手段牟利的做法,不仅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更有违普世的商业社会价值,在哪一个国家都不会得到宽待。

  

  此事件等同于间接宣告:以往很多外资企业有形或无形的“超国民待遇”,今后在中国将不再受到欢迎。曾几何时,在中国各地招商引资过程之中,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政策许可范围以外的种种“优惠”。在一些地方的中外商业谈判和“合作”之中,外资常常获得让人无法理解的超额收益,中方则往往吃亏买单,前不久爆出的“山西价值百亿煤矿以2亿元贱卖给美国公司”就是一例。在以往爆出的大型外企在中国“犯戒”案例,最多是牵涉商业贿赂,其中有些案例未被深究,更有一些在见诸端后再无下文。但这一次,中国司法部门对力拓涉案员工的“出手”显示,以往一些外资企业获得的某些特殊保护已不再可靠。

  

  力拓“间谍门”给了外资企业如下警示:符合现代商业契约精神的外商利益在中国是会得到坚决保护的,但外商不是中国商业社会之中的“特殊分子”。如果一些外资企业还是习惯性地在灰色地带中腾挪牟利,尤其是心存侥幸——觉得在中国可以做一些它们在发达国家不敢做的事情——那么,它们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外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影响力多寡,无论是否有过类似力拓的不当之举,都应该从力拓“间谍门”中反思自身的行为,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回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可以容忍的界限内做生意。

标签:中国   商业   间谍   铁矿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