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苏日总结大国崛起的内在规律
对比中苏日总结大国崛起的内在规律
山有乔松
在二战期间,苏日作为主战国、作为工业化国家、军事强国理所当然被视为大国,但二战结束后显然苏联给人的印象是被排除到大国的行列之外,理由是经济的落后,而苏联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典型。苏联作为工业化大国,为何失败,本来是急需探讨的重大问题,但一直以来似鲜有人涉猎,成为让使人迷惑不解的悬案,而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一个成为经济大国的先例,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大国崛起》编者在苏联部分显然也是以其昏昏,欲人昭昭,让人看的一片茫然,先肯定了凭工业化让苏联战胜纳粹,而中国由于没有重工业而任人蹂躏,肯定了工业化的重要,但随后在不做任何论证的情况下,含糊其辞把苏联最后的失败归咎到计划经济制度上,最后意味深长的以一句“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结尾,暗示观众苏联解体后的道路才是一条光明大道,什么道路?编者未说,我来替编者说:就是全剧不断暗示观众的,要“入流”-即要融入西方文明主流,要建立“现代的国家制度”,即西方政治制度,如此就能前途一片光明。当然,如此即能崛起,那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还有非洲拉美许多这类服用了民主自由灵丹妙药的国家不该早就崛起了吗?
言归正传,只要我们看看日本的经验就明白了,日本一度和苏联一样,单靠其强大的军事工业称霸亚洲,挤身列强行列,但其实国民生活一直困苦不堪,甚至远不及后来计划经济时期的苏联,因为工业化本来就是无底洞,为完成工业化,国民必须节衣缩食,再加之,日本近代史一直穷兵黩武、军事优先吞噬大量财力,日本一直是贫穷国家。因此二战前,日本只是纯军事强国,而非经济强国。二战后日本经过数十年努力,成功转型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同为二战大国,苏联的失败,日本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给人以社会主义必然失败、资本主义方回成功的印象。按理说,二者皆是现代工业化国家,为何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日本成功在于战后把战前先进的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凭借其秉承的从甲午战争开始一直坚持的保护民族工业的传统,靠常年不懈的技术积累,日本的产品的质量从最初的毫无竞争力,到质量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强,最终占领了世界的半壁江山。日本终于苦尽甘来,尝到了长期艰苦奋斗的甜头。最后完成了从军事大国项经济大国的成功转型。在完成这一转型后,国家急剧充盈,国民自60年代末生活水准快速与西方接轨,摆脱了贫困的生活。日本的经验是-靠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占领世界市场-要如此产品必须有国际竞争力-必须抵制外资拒绝合资,保护民族工业保护国内市场,让民族产业逐渐成长壮大-还要靠常年不懈的技术积累,最终国家民用工业技术力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德日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大国的背后依托的正是其世界一流的工业技术实力。德日经验其实就是后发国家应遵循的崛起的规律。而这与制度体制其实没有多大关系,直到今天不是谁也说不清日本德国到底是什么体制制度不是?
苏联的教训是其一直忽略了把先进的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转化,没有民用产品的技术积累,其民用产品品质量一直不过关,没有竞争力,如汽车飞机。有个道理其实非常重要,就是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民用产品去换取资源的道理,就是用沙子制造的cpu去换钻石的道理,也就是当年殖民者用五彩玻璃球去换土著人土地的道理。民用工业、轻工业的重要性即在于此,当然要做到此,你的工业产品的质量必须世界一流,而要想世界一流,又必须靠保护民族产业,靠技术的不断积累。试想,苏联靠军工技术的长年积累,能造出像Su-27这样领先世界的尖端产品,苏联的航天技术,这些东西日本拿不出任何产品可以抗衡,让日本难以企及。但另一方面苏联的汽车、家电等民用产品在日本面前毫无优势可言,甚至传说苏联派间谍到日本偷马桶技术的事情,这就是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而不富的原因吧。这个道理苏联直到今天看来还不懂,连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致死也不懂,因此要“摸石头”。
另一方面,日本本着技术立国,本着工业化背景,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其军事工业能力并没有削弱,比以往更有过之而不及,原有的军工技术再加上先进的民用技术,再加上雄厚的资金,日本现在的武器之精良可想而知,非二战时期可比。因此可以给大国下如此定义:具有强大军事工业能力的经济大国。按此定义,美日英法德可称今日之大国。
中国的道路出现问题,原因正是贫困,1949~1979的中国也处于工业化阶段,新中国从旧中国的一穷二白到建立一套完备自主的工业体系,30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欧美一二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为此中国也经历过长期物质的贫困的时期,但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贫困充满了耿耿于怀,抱怨、遗憾。本来,此时的中国和60年代的日本一样,如同一只即将振翅高飞的雄鹰,已初步具备冲击发达国家的一切必要条件,周总理曾自豪宣称于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但80年代中国开放了,国人对西方的富裕目瞪口呆,艳羡不已,于是尽快赶上欧美先进生活水平成为中国目标,“翻两番”“本世界末实现小康的口号”被提了出来,中国的精英阶层则更是利用地位与资源的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享受到了“先富起来”的快乐,在不到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生活水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率先与西方先进生活水平接了轨。当年性能地下的国产轿车飞机曾让精英们倍感自己的穷酸没面子,于是民族汽车工业纷纷与跨国公司合资合并,崭新的奔驰宝马从建厂到下线仅仅只用几个月时间。。。西方汽车巨头在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同时年巨额的关税都省了。到今天,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无一不是先进的国外产品,合资外资遍天下,牢牢占领重大经济命脉产业的前五位。建国三十年千辛万苦创立起来的民族工业体系早已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自主工业体系灰飞烟灭,工业化的解体,反过来削弱了原有的国防工业能力,中国现在为买不到欧盟先进武器而苦恼不已。。
中国重新拾回依附型经济老路,成为世界工厂,西方跨国资本的乐园,但对买办精英阶层而言,这的确是一条快速富裕的捷径,对民族而言是否是一场灾难对这些精英而言其实已不重要,今天的精英阶层已不在乎、关心国家是否崛起,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早就“崛起”了,国家是否崛起与他们实在无干。而根据“只有劣等的精英,没有劣等的民族”这个道理,中国能否崛起的答案似乎已很清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有的“打娘胎里带来的软弱”性决定了中国实际上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