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镜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兼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迎春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形势如何发展,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最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了我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说:“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虽然也说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基本调子比较乐观,如说“好势头日益明显”,有人还提出“保8”的目标不变等。但是,在我的老花镜下的经济,叫形势相当不妙!
一,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我国经济的形势,不能就眼前的现象谈经济发展。如根据“去年,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是10.6%、10.1%、9%和6.8%,今年一季度是6.1%,二季度回升到了7.9%。”就得出“从增长速度来看,明显可以看到经济下行的趋势得到了遏制”的结论。必须抓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从全局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发言人还说什么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都是“官话”、“套话”,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判断经济发展走向,至于具体的细节,当然会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如果像发言人那样,只会说“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之类的套话,哪里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呢?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日益积累着的严重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从需求的背面看,也可以叫 “产能过剩”。
这里顺便指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事实面前也有一点点“进步”。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觉得现在的危机主要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他强调是经济危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不承认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生产过剩。他说:“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从金融危机逐渐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正转为实体经济危机》《中国证券》 2009-6-18)最近在《对中国经济增长保8很有信心》的访谈中,他又一次承认,世界经济要复苏,就必需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见连林毅夫之流也不得不承认生产过剩、或者说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本质。
统计局的发言人说:“回升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外需明显不足,严重萎缩,上半年我们出口下降21.8%。另外,一些企业、一些行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企业实现利润还在继续下降,财政增收增支的压力还很大,产能过剩还较突出,就业压力还比较大。”虽然也承认了“产能过剩还较突出”的问题,但是说成为“不确定因素”,而且与外需“严重萎缩”、“一些行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等并列。其实“产能过剩”不是什么“不确定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外需“严重萎缩”更凸显出“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不仅是“不确定”因素之一,而是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为了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我们曾采取多发纸币刺激需求;于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又成为主要矛盾;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威胁,经济停滞又突出出来;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百分之八点五时,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姚景源就出来说:“物价预控目标压力大”;时隔不久,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又急急忙忙地改为防止经济停滞,所以叫“摁下葫芦起了瓢”。当然,根本问题还是需求不足,而通货膨胀是派生的现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则严重依靠外贸、外资,一时间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于是吹捧为“一枝独秀”等,实际上是造成了更大的“产能过剩”,孕育着更为严重的危机。
改革开发前我国经济的问题与现在的正好相反。当时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需求过旺”。虽然那时被帝国主义封锁,也是一些人嘲讽“闭关锁国”的时期,而当时我国经济的问题却是供应不足,连吴敬琏也不得不承认生产是“高速增长”(《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第100页 吴敬琏著),但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所以,又被人嘲笑为“短缺经济”。
现在我们的统计局只讲经济发展的速度,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等,但就是不讲增长的财富归了谁?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大量数据,恰恰就不公布有关财富归属的数据,不公布所有制的情况。而财富的占有形式,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仅仅公布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数据,不公布财富的占有状况,不可能客观地认清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财富集中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时代周刊》2009年6月25日的道,我国0.4%的人占有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已经超过美国。
用西方经济学的尼基系数看,也反映了我国财富的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到达危险的边缘。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0.47。”(《基尼系数逼近0.47 缩小收入差距七大对策》王远宏 《人民网》2006年03月13日)
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两极分化如此严重,广大劳动群众的购买力当然就低,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是必然的现象;生产过剩问题如此突出,迟早必将爆发危机,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也阻挡不了。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也可以看出生产过剩的严重程度。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支出法)最终消费支出占48.6%;资本形成总额占43.5%;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7.9%。而最终消费支出的48.6%中,有13.3%是政府消费支出,真正属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只有35.3%。(引自《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 第35页)这35.3%的居民消费支出中还包括“老板”们的消费,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支出,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更小了!
可见,我国的生产增长,主要靠投资、出口,真真为劳动人民消费的部分只占1/3左右,而依靠私营经济、靠老板们发展经济,老板们是靠减少工资支出,增加利润,劳动群众的收入当然不可能有大的增长,所以,需要不足的问题是这种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
二,当前所谓的“企稳回升”是怎么来的?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说:“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那么,这个“企稳回升”又是怎么来的呢?简单地说,是靠增加7万多亿信贷“贷”出来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由对外贸易、投资和消费组成。
前面已经指出,我国前些年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去年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急剧下滑。“外需明显不足,严重萎缩,上半年我们出口下降2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当前经济仍处于‘爬坡’状态 不能‘松油门’》姚景源 新华网 2009年7月26日)
可见,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7.1%,主要是靠投资形成。
今年上半年就新增贷款7.4万亿。统计局发言人也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近7.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50%。”所以人们把现在的贷款数量称为“天量”。姚景源也承认,“虽然上半年外需持续下降,但我们扩大了内需。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取得的成就,根本上是受益于中央的一揽子计划。”“上半年战胜危机和困难,投资做了大贡献。” “投资的贡献率达到87。6%的空前水平”等。(《第一财经日》2009-07-17),
“天量”信贷也促成了我国上半年的房市、股市异常“火暴”,“表现傲视全球”。“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1至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亿元-------五六月,全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热潮。地王频现。”“截至7月20日,上证综指今年上涨幅度达到了79.45%,深成指今年的上涨幅度则达到106.34%,A股大半年的表现傲视全球。”
《广州日》7月20日在《股市楼市的‘泡沫’互动》的文章中说:“土地已经变成了资本运作的工具,上市公司在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左右腾挪,‘如鱼得水’,在楼市、股市的泡沫‘互动’中坐享暴利。上海12亿元的船厂路地块、重庆38.1亿元的鸿恩寺地块、北京40.6亿元的广渠门15号地块和30.25亿元的大兴新地王……伴随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地王接龙’,股市和楼市却一往无前,‘双泡沫’互为唱和。为何单单股市和楼市‘两枝独秀’?日前,央视《经济半小时》的一则道揭示,是‘上市房企高价拿地推动股价房价轮番上涨’,‘双泡沫’的吹大,‘地王’‘功不可没’”。而另一则道说:“‘天量’信贷让人惊诧之余,很多人都‘懵’了。当人们对此行情纷纷表示‘看不懂’的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的言论让市场‘炸开了锅’。他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根据今年前5个月5.8万亿元的贷款规模计算,约1.16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股市靠什么从1600点涨到3000多点》《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7月20日)
如果说去年上半年政府还在防止通货膨胀的话,下半年又转为防止经济危机;现在发行了“天量”贷款,又说“通涨预期有所显现”。正是“摁下葫芦起了瓢”,现在又要准备摁“瓢”了!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发言人虽然说:“总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的增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今年二季度,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铝冶金为65.7%,铁合金为70.4%”。但是只承认“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不承认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所以,目标是“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种靠贷款“贷”出来的“企稳回升”,是“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吗?当然不是!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吗?也不可能!在需求严重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想要经济平稳发展,只能是美好的想象!要“较快”发展则更不可能了!
看看我国的钢铁生产吧!“2009年1月22日,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67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为为13.297亿吨------其中中国钢产量为5.02亿吨-----中国钢产量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38%。”(《2008年世界钢铁产量排名》)在占全世界钢产量近40%;生产能力利用率仅73.1%;钢材出口额同比下降59.7%,情况下,还在新开工钢铁项目。这样的发展经济,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吗?难怪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也承认存在“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产能过剩矛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现象仍很突出。前5个月,一些钢铁新开工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6%,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约占总能力的1/4,前5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却仍然增长55.5%。”(《盲目扩产加剧产能过剩》2009-7-23 10:09:08 经济参考)
从全局看,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产能过剩,而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是世界“产能过剩”的主要地区之一。世界经济压缩产能,我国经济正是被压缩“产能”的对象。所以,表现在“外需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值同比下降21.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下降21.2%和21.3%。”(《盲目扩产加剧产能过剩》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那么,我国经济可能像人们希望的“平稳较快”发展吗?
大量发放贷款,大搞基础工程建设,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经济回升的现象,但是,这种政策与措施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却尖锐对立。如果继续坚持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迟早必将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行的经济危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