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最后的一层包装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说起我国的土地制度,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制度的全称是“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所谓“联产”在哪里,“统分”是什么,“双层”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年长一些的农民都知道,明明就是分田单干嘛,这么简单的事,绕来绕去,弄得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后来,我看了辛子陵的一篇文章,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不过是一层理论包装,说穿了就是分田单干,因为不好意思点明真相,结果就故意说得不明不白,只要不影响真正试行就成了。  

  

  这个小岗村人发明的分田单干还真是好,一下子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再经过三十年,农民纯收入提高了三十倍。这个包装的手法也真有用,到现在农民还是充满信心,要在“承包制”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然而,正当我们沉醉于歌颂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谢小岗村人的伟大发明时,小岗村人又一次担当了农村改革的领头羊,并且将我们甩得远远的。他们从观念和行动上已经不能满足于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大胆创新,搞起了土地流转来,并又一次牵动了中央高层的神经。在几个专家的鼓动下,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就要上马了。  

  

  据道,小岗村人的改革示范效应很好,土地一经流转,两年内人均增收3000元!这个经验已经有人总结过,就是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种效益不好的粮食,办养猪场、种葡萄都行。只是他们自己能力、资金不够,所以土地一定要流转,让有本事的人来养猪、种葡萄。这个方法很成功,全国六十万个村倘若都向小岗村学习,大家都来养猪、种葡萄什么的,那么再过两年,人均增收3000元应该没有问题,“三农问题”也可望得到解决,“全面小”康就不是一句空话。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忌讳说“分田单干”了,因为“分田单干”充其量只是一种“准私有化”,还不是真正的私有化。尽管改革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被掏了个净空,农村土地私下里买卖现象也司空见惯,早就不是什么奇闻,但法律还没有承认,法律规定的土地流转需要得到集体的承认。也就是说,流转权还在集体手中(要不,也就没有村干部卖地的事了)。另外,三十年的承包期太短,只相当于一个人的半辈子抑或不到半辈子,这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期待,倘若把承包期延长至七十年或者干脆永远“承包”下去就更好。若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则土地私有化已名至实归。  

  

  但这样说还有有些忌讳的,所以“永包制”+“土地流转”就成了最后的包装。  

标签:土地   流转   单干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