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下,搞一点共产主义试点如何?
去年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实体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权威人士说中国金融系统情况好得很,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片大好,看来中国是不会发生什么金融危机的了,甚幸。但是中国经济有没有问题?我看还是有的。由于中国实行的是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外国人没钱了,咱们的出口就受到限制,产品卖不出去,形成积压,资金收不回来,再生产就无法继续,结果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老百姓生活也很困难。
人人都说解决中国问题的药方是扩大内需。中国的市场很大,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的日子还很不富裕,照道理,内需是不成问题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问题似乎还不小,一方面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人民的购买力不足,看着商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两眼放光,心中痒痒,无奈囊中羞涩。上中学时学过一点政治经济学,快忘光了,过去的教科书也找不到了,只能依稀记得一点点,好像所谓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个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由于人民购买力不足所引起的相对过剩。当然,咱们实行的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应该是不会在我国发生的。那么,是不是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危机?本人书读得少,不知道字典上有没有这样的词汇,如果没有,咱也不能随便杜撰。
为了解决这个内需问题,大家都在想办法,有些人说要按人头发钱,有些人提倡发购物券,我看这些方法不见得能有多大效果。钱发少了起不到作用,一百块两百块,顶不了多大用场;钱发多了,大家也不见得立即花光,存入银行的话就等于白发了,弄不好还会产生通货膨胀。发购物券嘛,虽然可以限定在一定时期内用完,但用购物券买了东西,口袋里的钱不就可以不用了吗?还是存银行去了。要扩大内需,一要让人们口袋里有钱,二要提高人们的消费积极性。咱们的精英、老板们是有钱的,钱都多到不知咋花了,但是精英老板们再有钱,对刺激国外奢侈品消费可能有效,对刺激内需是没多大用处的。普通百姓有没有钱自己说了不算,得看老板的兴致。老板大方的,钱发得多一点,可以花得痛快些;老板抠门的,钱发的少,只好捂紧口袋过日子。政府希望老板们大方一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劳动法,可老板们意见很大,看来做老板的大多是很抠门的,刚好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越有钱便越舍不得,越舍不得便越有钱”。人的消费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就像我自己,过去没有用纸巾的习惯,后来单位经常发,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家里没了纸巾马上就会去买。以前没有电脑手机,用不用也无所谓,到了现在,半天不开电脑,出门没带手机,就会心里发慌,若有所失。
既然政府按人头发钱发购物券没用,也不能指望老板们增加工资,似乎这个扩大内需的问题就走入了死胡同,只能依靠政府投资,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大工程了,这些大工程除了产生若干亿万富翁外,几乎无法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我认为可以借鉴一下共产党的老法子,搞一点共产主义,搞一点供给制,不是工厂里生产的东西没人买吗?那就国家采购,直接发下去,不要的白不要,要了的也是白要,我看这样老百姓是会欢天喜地、感恩戴德的。介于目前国内的条件,供给制的面还不宜铺得太广,我看可以先从两个群体入手:一是没有社会保障的老人,一是孩子。至于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还是让他们自谋生路为好。可以在农村和城市建立大量养老院、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和育婴所,为老人、孩子提供足够的食品、服装、医疗和教育。这样一来,一可以增大内需刺激生产,什么都由国家管了,谁不愿吃好一点穿好一点?每年至少产生几万亿的有效需求;二可以解放劳动力,让年轻人安心工作,再无后顾之忧;三可以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如护理、厨师、教师、医生和勤杂人员等;四可以促使社会和谐,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五可以提高国民素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幸福的成长。正可谓好处多多,有百利而无一弊。
中国十三亿多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二十岁以下的孩子,加起来怕有五、六亿之多,平均每人每年一万块,那就需要五、六万亿左右的资金,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看可以国家拨一点,个人出一点,地方补一点。国家财政每年拨出一两万亿,将个人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划入社会福利基金,这两部分相加就可达到四、五万亿,这些钱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均分配。地方补贴不纳入国家分配,富裕的地方多补点、福利好些,较穷的地方少补点、福利差些,这点差别我想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觉得工程太大,也可以挑选几个特别富或者特别穷的地方作作试点,条件成熟,再在全国铺开。
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补资本主义的课,我们搞了不少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资本主义试点不能永远的搞下去,也是时候搞一搞共产主义的试点了,如果说五十年前的大锅饭有些头脑发热、操之过急,那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为我们进行共产主义试点提供了可能。计划经济对于我们来说可说是轻车熟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能让计划经济如虎添翼。80年前的大危机让社会主义的苏联异军突起,今天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看决策者有没有这个魄力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