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肆虐水利荒废,给我们敲响了严厉的警钟
王寿臣:大旱,给我们敲响了严厉的警钟
当城里人仍然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依然把是否买房作为热门话题争论不休时,让农民们燃眉的是大旱、大旱、大旱。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对农民来说才是天大的事情。
一场旱灾正在肆虐,受害最严重的是北京、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六省市。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2月3日,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七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由于这场旱灾波及地带多为冬小麦主产地,因而对今年全国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不久前,国家已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中国各级部门和受旱各地正在全力抗旱保粮。
这些年(或者说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偏重于发展经济而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不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兴水利”时期修建的水库、塘坝以及各种水利灌溉渠道,很多都已经被拆除甚至因为年久失修而瘫痪。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速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中,留守农民在农作物的管理上基本上是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在笔者家乡,那些曾经让农民引为自豪的水库和水利灌溉设施,几乎全部报废。水库成了垃圾填埋坑,水利灌溉渠道坍塌无人整修。其实,即使保持完好,也已经没有多少价值。20年前的河沟,常年流水潺潺,水面满布青苔,有鱼有虾。每到雨季,村里经常组织排洪排涝。这些年,雨量越来越少,用农民的话说是很难下一场透雨。风调雨顺对农民而言只是一个美丽的名词。水利设施的闲置与废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人为的原因,而是环境恶化天气干旱造成的。如果雨量充沛,农民对水利灌溉设施还是非常重视的。
尽管气象和农业部门分析认为,大范围干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降水大幅偏少,但是,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近些年在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肆意破坏。自然规律是无法抗衡的,有得必有失,掠夺式的索取之后,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人定胜天”的思维只不过是一句自慰的口号而已,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微乎其微。
经济发展让人们腰包鼓起来了,这是好事。如果只顾经济而不计后果地糟蹋环境,无视生态平衡,再多的金钱也不能当饭吃。民以食为天,无粮则慌,没有吃的一切都是空谈。最近的新闻说,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2月5日出现大幅上涨,价格超过前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3%,达到涨停板。涨停的主要因素是小麦大旱,小麦大旱可能导致未来小麦价格的上扬的心理预期。
去年春天,为了稳定全国粮价,国家曾从东北调运5000万吨粮食入关。粮食危机并不只是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粮食制度安排更为重要。我们都知道,1960年的那次粮荒,之所以被定义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主要是因为浮夸导致的。而现在的粮荒(包括世界范围的)仍然可以用这个定义来界定。天灾固然时有发生,但是,天灾的频仍主要还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这些年,在经济发展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次大旱和去年初的南方冰雪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严厉警钟。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去年底,国家出台了4万亿拉动内需的投资计划,这是对“三农”经济的有力支持,遗憾的是与应对自然灾害的有关投资却没有份额。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再不重视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建设的投入和对破坏环境者的处罚力度,并且对农业进行全面的支持,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迟早要成为大问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