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诗人”的自杀

2025-02-23 观点 评论 阅读

“诗人”的自杀

-----纪念毛主席再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才拜读了卧夫的《【冰点•特稿】拯救诗人》,忽然想到了这么个题目。

近年来,我不止一次看到关于诗人如何贫困的言论,作者们往往因此借题发挥,责怪当今社会铜臭味重,没有诗歌生存的土壤云云。

当今社会真不需要诗歌吗?当今的人们真的不热爱诗歌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在新浪博客中,有多少以写诗为主业的?占多大比例?只要我们稍微统计一下,不难得出结论。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贫困呢?答案也很简单:没有读者。

为什么没有读者呢?答案同样简单:读不懂,或者没味道。

为什么读不懂呢?答案是:作者根本没打算让别人读懂,或者是作者自己也不懂。

为什么没有味道呢?答案是:读起来既找不到韵味,也产生不了激情,甚至连恶心的感觉也找不到。

我说上面这些话,是有根据的。

二三十年前,那是一个全民读书的年代,一大批诗人应运而生。他们整天写诗,写所谓的朦胧诗。读者读不懂,编辑也读不懂。记得曾有诗人说:我写的诗,是我的感情,并没有打算让别人懂。起初,自卑的读者们暗自责怪自己没水平;随后,自卑的读者们自卑地告别了诗歌;随后,报刊杂志缩小了诗歌版面,专业诗刊发行量每况愈下;今天,绝大多数报刊杂志拒绝诗歌,专业诗刊的情况尽人皆知。

实话实说,20多年来,我从不读当今诗人的所谓新诗。不排除当今诗人也有一些精品佳作,但是,让我从大海里捞针,我没有那闲工夫。倘若真有这闲工夫,我宁愿到歌厅乱吼一气。当然,我还是经常诵读诗歌的,唐诗宋词元曲,即便不是名篇,读起来也让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豪放婉约悲情禅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谁能拒绝这近乎奢侈的享受!

有人说,当今的中国人钻进了钱眼没有文化,这纯属扯淡。百家讲坛火爆得一塌糊涂,充分证明了当今中国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知识供给严重不足!这恰恰是社会科学界人士的巨大耻辱!

有人说,商业化时代没有诗歌生存的土壤,这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唐诗宋词就是诞生于商业高度繁荣的时代。白居易的诗,不仅为大唐妇孺所传颂,而且“胡儿”也在背诵;著名的柳永,就是在超级商业化的“勾栏瓦舍”之中成就其“婉约”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希望文艺界人士多创造一些民族的、大众的文艺精品。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对于今天的诗人们找寻自己的出路,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我觉得,如果当今的诗人们想靠写诗过上好日子,那么,先静下心来读读毛泽东的这篇著作。

也许有人会说,大众的就是媚俗的。我的建议是:发表这样的观点之前,先读读白居易的诗,据说他的诗大唐的文盲都能明白是啥意思。

李白一辈子靠写诗吃饭喝酒游山玩水,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今天,也有不少作家靠润笔成为巨富。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这就是说,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你;当你不把大家当回事的时候,也就是大家抛弃你的时候。

诗人们,别埋怨读者,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鈥準蒜澋淖陨 我的更多文章: (2010-12-13 08:32:32) (2010-12-10 10:56:18) (2010-11-26 14:00:55) (2010-10-08 19:19:39) (2010-09-06 13:14:09) (2010-08-04 14:45:04) (2010-08-01 16:26:28) (2010-05-15 15:10:11) (2010-05-13 17:54:14) (2010-04-10 00:39:02)
标签:诗人   诗歌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