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质疑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的真实性及论其负面影响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质疑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的真实性及论其负面影响

一年前,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的电视连续剧《诺尔曼·白求恩》(以下简称《诺》剧),于2006年8月中旬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放后,由于白求恩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久已有之的特殊地位,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但是,作为再现红色经典的这部电视剧,以白求恩这样一个家喻户晓丰碑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角,却没有以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为出发点客观真实地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及其精神再次展现给观众。使得熟悉和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艺术上都难以接受和认同:该剧在展现白求恩在中国的许多片断时,采取了大量的戏说和篡改历史,存在严重的原则性问题以及许多硬伤和败笔。


第一、《诺》剧原则性问题以及致命伤

一、《诺》剧描写白求恩的主观动机和指导思想值得商榷,立意偏差

(一)该剧刻意描写的只是一个具有“真善美”基本道德的上帝的使者,而非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白求恩。

编导之一的胡平先生曾在新浪网访谈节目中,明白无误地表白了该剧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他说:“我们过去搞宣传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对过去的英雄人物……,往往一个是意识形态的色彩,当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这样的人物可能就埋没了,但是如果这个人身上带有人类共性的东西、带有人类灵魂里面美好的东西的话,过多少年打捞起来尽管意识形态已经退潮了、尽管革命已经不太时髦了……现在是要躲避崇高的年代,我是流氓我怕谁,这样的年代,但是我相信世界上、社会上大多数人还是向往真善美的。”
“我相信中国的富人也还是有良知者的……,所以我觉得精英里面看了《诺尔曼·白求恩》也会有所触动,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已经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
“毛泽东早就说过,说小说可以反党,实际上小说没有这样功能的,影视也一样,没有这么大的功能……。”


白求恩大夫是有着共产党员身份和鲜明政治背景的“一个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动家”,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首句“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就已开宗明义地点明:他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之后才是一个外国人、一位高明的医生。脱离意识形态来写白求恩,势必将白求恩推崇为上帝的使者,普度众生的救世主。而避开共产党员身份的白求恩,就是抽掉了白求恩精神的灵魂和精髓。白求恩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与资产阶级所崇尚的精英主义的大爱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毛主席对白求恩“五种人”的论述就是高度的概括。


(二)错误地定位白求恩的政治身份和人格精神是《诺》剧又一重大失误。

编导之一胡平先生说:“我认为毛主席对白求恩五个高尚的界定,是白求恩人格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应该保留的,但是我觉得白求恩有着更丰富的内容,起码应该增加一条,白求恩是一个充满大爱的人,……大爱的爱者比战士的定位还要强烈”。“我觉得他这种大爱是放弃自己原来的社会富裕的角色,非常主动的调节生活方式,你想这样一种形象对当今中国还没有意义嘛?”

白求恩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挣脱了精英主义思维,抛弃了精英主义立场,毅然和那些在精英主义者们眼中一钱不值的大多数人站在一起!走进“一身蚤子两脚泡”的穷八路队伍,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去,并从中寻求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而绝非“调节生活方式”。

编导们以中产阶级精英普度众生的俯视姿态,来理解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不愿承认甚至完全排斥了白求恩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行动。所以站在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立场,是永远无法诠释并理解白求恩的,也就难以理解“战士”的含意。白求恩于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后,就已经充分证明其放弃基督的信仰从而将“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白求恩是抱定“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信念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中参加抗战,在极其艰难困苦和硝烟弥漫的环境中生活和战斗,白求恩与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互相影响,他们之间有寻求真理,认识真理的思想碰撞,也有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成就了最后的白求恩。

由加拿大历史学家拉瑞·汉纳特先生编著、山东大学李巍等翻译的《一位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动家: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选》,收录了白求恩的许多日记和作品,通过这些实证展示了白求恩成长的过程,虽然作者并不具有白求恩大夫相同的信仰,但却通过对白求恩本人留下的文字确认:白求恩是一位红色战士,白求恩明确知道他应该到哪里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特别是那些共产党员和敌后游击队员们”,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白求恩。


二、肆意篡改白求恩文献(讲话和遗嘱),使其失去原有的意义和光辉


(一)关于白求恩在“模范医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原版与电视剧版的比较。

编导完全重写了白求恩在模范医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使其失去原来的意义。
《电视剧讲话》中,编导让白求恩引用英国十六世纪诗人约翰·堂恩的《祈祷文集》第十七篇中的诗句“今天谁也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为开篇讲了三个来中国的理由,
1、人类已经没有孤立的幸福和灾难,我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2、我作为外科医生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所以来中国也不例外;
3、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我极大的愤慨,所以我来了。
纵观《电视剧讲话》,通篇是一个救苦救难的上帝的使者在布道,白求恩只是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道主义者的个人行为而来中国,完全抹煞了“正在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光荣斗争的中国”,抹煞了《原讲话》的目的、信仰和理想。
《电视剧讲话》中还有这样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我发现这里最需要的不是武器和弹药,而是一把真正的手术刀和一双医治苦难和创伤的手,需要一个张开的怀抱紧紧搂住千疮百孔的土地和它遍体鳞伤的人民,所以我到这里来了。” 试问,如果我们没有武器弹药拿什么去抗击日本侵略者,难道任日寇随意宰割生灵涂炭之后,再由上帝之手去抚平创伤?这种典型的奴化消极的论调会出自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之口?编导们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


《原讲话》的信仰、目的、理想很明确,开篇指出:“千百万爱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眼睛都遥望着东方,怀着钦佩的心情注视着正在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光荣斗争的中国。这个医院的设备是你们的外国同志所提供的。我被派来做他们的代表,我感到无上的光荣。”
白求恩开题就点明了与八路军将士拥有共同的信仰,并阐明其受美、加共产党的派遣,肩负组织、阶级的重托而深感光荣绝非个人行为。
《原讲话》用很大篇幅阐述了“运用技术,培养领导人才,”“就是学习用技术去治疗我们受伤的同志,他们为我们打仗,我们为回答他们,也必须替他们打仗。我们要打的敌人是死亡、疾病和残废。” “ 日本和战争贩子们在威胁世界和平。我们必须击败他们。他们正在阻碍人类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伟大的历史性的进步运动。”充分体现了白求恩作为一名反法西斯主义战士的明确目的和坚定的斗志。
最后白求恩说“我要对八路军和游击队的伤员的勇敢以及他们从无怨言的精神表示敬佩。他们打仗,不仅是为了挽救今日的中国,而且是为了实现明天的伟大、自由、没有阶级的、民主的中国。”“不管他们和我们是否能活着看到那个和平和繁荣的无产者的共和国,主要的是,他们和我们都在用自己今天的行动,帮助它诞生,使那新共和国成为可能的。”
白求恩热情洋溢的讲话和对理想的憧憬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指战员。李逵和李鬼,《原讲话》的鲜明立场和《电视剧讲话》的混淆是非泾渭分明。(两份讲话原件参看http://youliqing.blshe.com/post/389/6905)


(二)关于白求恩真实遗嘱和剧中遗嘱的比较


面对死神,白求恩的真实遗嘱中并没有太多豪言壮语,只是在平静地安排自己的后事,与他亲密的同志和战友们做最后的告别,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心态安详地面对死亡,读来催人泪下,动人心弦。这份遗嘱成为白求恩光辉人生的句号,也是白求恩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在《诺》剧中,这份闪烁白求恩高尚精神的遗嘱被篡改得失去了原有的光辉。

1、“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这是白求恩写给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的嘱托,并请聂荣臻司令员代为转告自己的情况,表明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剧中遗嘱却删去了所有有关共产党的内容,把“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改为“我正是为了结束此前的那些无聊的日子才来中国的……。”一开始便抹去了白求恩共产党员的身份,抹去了白求恩为信仰、为理想渴望“多有贡献”的视死如归的气概。经编导的手法,白求恩原有的信仰及其来到中国的目的被改变,也使他成为打发“无聊的日子”的精英主义的冒险家。

2.删去了后面“要马上派人去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因为部队里患疟疾和贫血症的战士越来越多,但是千万不要再去保定和天津买药,我了解过了,那里的价钱比上海和香港还贵两倍……”。

聂荣臻同志在白求恩的遗著《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组织和技术》一书的序言中说:“当他最后为抢救伤员而不幸中毒溘逝前的一刹那,在山村陋室的卧榻上,关切叮咛后死者的周详备至,有他的一纸遗书和二、三传语中,寄托着人间至上的真情和热爱,在战斗的人心里更留下了无穷的感痛。”
试想,一个马上要告别人世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八路军患病战士,不忘为八路军节省有限资金,这是白求恩对我军卫生工作最后的叮嘱,他什么都想到了,惟独没有自己,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真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每当看到这段遗嘱,眼睛就会发酸,可在片中却只字未提而言他!

3、“一只夜光表给毛泽东主席”是《诺》剧遗嘱中重大错误。
真实情况是:白求恩临终前将手表摘下后交给翻译潘凡。真实遗嘱里也是这样写的。若在剧中改编也应该顺理成章的将手表交给“翻译董千秋”,但编导们却改为“一只夜光表给毛主席”。若编导们早知道潘凡后来因对革命丧失信心主动脱离革命队伍(曾任卫生部部长、河北省委第二书记,时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的江一真同志说其叛变投敌了)的下落,是断不会不顾历史事实“修改”的。无论编导有意还是无意,对白求恩的遗嘱加以篡改是极不负责任的作法,客观上产生了恶劣影响和后果。(两份遗嘱原件及对比分析参看
http://youliqing.blshe.com/post/389/14128
http://youliqing.blshe.com/post/389/5834


三、荒唐离奇的情节和细节,许多真实的人和事被戏说和恶搞

戏说白求恩和恶搞了白求恩的战友们,使一些历史事件失去真实性

(一)、用“好莱坞的手法”过分虚构白求恩身边人物。实际上戏说了白求恩本人并恶搞了另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琼·尤恩
1、该剧在白求恩身边安排了一个毫不相干的美国女人丽萨。剧中的丽萨是以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与白求恩相识(丽萨是被一有妇之夫的州参议员玩弄怀孕后遭抛弃,因堕胎引发大出血就医于白求恩),后与白求恩一起到中国,到延安,到晋察冀军区。丽萨成为该剧的第二主角,几乎参与了白求恩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除了毛主席接见和逝世两场戏)。由于杜撰了丽萨使得白求恩在中国的活动无真实可言。

真实情况是:1938年随同白求恩一起来中国的是一位加拿大的女护士琼·尤恩(翻译兼助手),其父是加拿大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两人一同到达延安,并一同受到毛主席接见。白求恩后来赴晋察冀边区,琼·尤恩则先在延安后又到新四军工作,为中国抗战做了许多贡献。延安一别后两人再也未见过面。她对白求恩十分敬重,1985年著有回忆录《在中国当护士的岁月》,详细记录了与白求恩来中国及在武汉、延安的经历。1987年她去世后,按照其遗愿葬于河北唐县革命烈士陵园白求恩大夫的陵墓旁边。编导不仅戏说了白求恩,还侮蔑恶搞了琼·尤恩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琼·尤恩简历参看http://youliqing.blshe.com/post/389/34930)

2、剧中新西兰女牧师凯瑟琳·霍尔确有其人,中国名字叫何明清,一位传教士,她才是白求恩在中国的“红颜知己”。凯瑟琳曾30余次到北平为八路军购买医疗器材和药品,并用尽自己平生积蓄帮助八路军工作。她的行为被日寇发现后,教堂被烧毁,她本人被驱逐回国。但剧中编导们却将凯瑟琳·霍尔置于中立立场,不愿为八路军购买药品,在美国人丽萨和白求恩的劝说下和目睹游医生为节省麻药自杀后,受得震动才同意带丽萨前往西安买药。(凯瑟琳·霍尔简历参看http://youliqing.blshe.com/post/389/36636)

二、编导缺乏对真实史料的研究,编造安排剧中人物和情节

首先,艺术作品可以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该剧将白求恩的真实中国战友的姓氏套用于剧情,却又离奇地安排人物情节故事很不适宜。
将剧中人物与历史真实人物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剧中的叶院长、游医生、林护士等都有真实的生活原型:时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成为军区后方医院女性的叶院长;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游胜华成为剧中军区后方医院的游医生;军区后方医院院长林金亮则成为剧中女性的林护士。
编导为烘托和突出白求恩,使用“高大全”方法将他们作为陪衬和道具加以虚构和矮化。为增强“可看性”,将叶青山、林金亮这两位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都改为女院长和女护士。而剧中女院长却不懂医学且又是山西松岩口村本地人。加上另一个外国女人丽萨,组成“三个女人一台戏”。白求恩的小助手现86岁的姚喜魁同志看后,气愤地说:“好象就是体现三个女人一台戏,从头到尾都是女院长,女医生。白求恩都病了,他们还是闹来闹去,唧唧咂咂。那时候,敌人扫荡,部队经常转移,一直没有女医生。一直到1939年夏天,天热了,队里才来了一个女的,是文化教员。电视剧是求洋、求花了。”

从人文精神角度,该剧的个别荒唐情节造成了不可原谅的后果。剧中人物游医生身负重伤后,居然为了节省麻药而开枪自杀(央视的剧情介绍是负伤后忍受不了手术疼痛而自杀)的情节安排,无论哪一种情节都是对八路军将士人格的侮辱和亵渎。他们是经过长征考验的坚强战士,深知一个医生的责任,八路军里的医生少之又少,少一个医生等于牺牲多少个战士,任何一个八路军将士在该剧设定的情景下都不会愚蠢地开枪自杀,他们宁肯疼死也要留下一粒子弹去消灭敌人。游医生原型游胜华副部长被白求恩称为他最满意的外科医生,于1996年去世。


(二)贬低、丑化、诋毁八路军将士和人民群众


该剧将白求恩精神与我党我军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割裂与对立。剧中八路军战士和人民群众被描写得愚昧无知,干部腐败无能,唯唯诺诺,医务人员缺少医德和同情心:

1、八路军医务人员将伤员安排到柴草房,没有被子盖,白求恩看到后怒不可遏,严厉地批评医护人员,并把另一外国大夫布朗的被子拽走给伤员用。这与真实情况有着太大的出入。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同甘共苦,干部战士同住草棚、同睡山洞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晋察冀根据地1937年底建立初期,不论是吃、穿、用等各方面都十分艰苦,后方医院的看护员等都是两人一床薄棉被,没有内衣光板穿棉衣棉裤。伤员多时医护人员住柴房,伤员睡正房可烧热的土炕。八路军医务人员当时奉行的是“一切为了伤病员”,怎么能忍心让伤员睡在柴房里?姚喜魁同志怒斥:“我们怎么可能给伤员身上盖草,那伤口不都感染了?”

白求恩拿自己的被子给伤员盖确有其事。时任后方医院护士长的董兴谱回忆说:有一次,一个膀胱负伤术后的伤员,因夜间睡觉翻身时将导尿管掉到外面,弄湿了被子,医护人员忙于为另一伤员换药,白求恩恰巧查房看到,未等护士解释,白求恩转身走出病房,很快抱着自己的被子走进来为伤员盖上,伤员十分感动,当时在场的人感到很惭愧。医院政委刘小康随后用自己的被子换下后送回给白求恩。正是点点滴滴的细节使白求恩周围的人为之感动,因而为八路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医生护士。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军“党指挥枪”的具体体现,但该剧完全取消了政委编制,有关表现共产党的领导无从谈起。

2、该剧试图通过白求恩来审视当前社会异化的医患关系,并无根据地围绕抗日前线战士与干部医疗资源的争夺杜撰设计了两场戏,一是延安的医院利用白求恩从国外带来的X光机为干部进行体检;二是后勤部长穿着缴获的优质军服来送咖啡时遭到白求恩的指责,被强行脱去衣服。

3、为伤员输血这场戏严重违背历史事实。
剧中多次提到的“血浆”在当时是没有的。制作血浆需建立血库,并要有一套复杂设备将血浆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而在1938年不要说我军地处没有电的穷山僻壤,就连整个中国都没有血浆。我国在1944年才在昆明建立第一座血库,五十年代才有冻干血浆。白求恩在西班牙时,他运送的是用玻璃瓶盛装的鲜血而非血浆。所以,当该剧中多次出现护士报告说:“血浆没有了”!就意味着向观众说明八路军医护人员懂得输血技术并用过血浆。而在剧中当伤员需要输血时,竟然没有一个八路军医护人员自愿献血,令白求恩十分气愤,剧中白求恩说:“这些所谓的医生、护士自称救死扶伤,可在关键时刻居然连一点血都不肯捐!”观众当然会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八路军见死不救一点人性都没有。剧中不但出现血浆,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的高分子聚合物制造的“血浆袋”也出现其中。而后面的情节又说八路军不懂什么叫输血情有可原,实在逻辑混乱,前后矛盾。

事实是:我国应用输血技术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仅限于个别大城市的教会医院。我军为伤员实施输血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开始于1938年6月白求恩同志到来后.由白求恩带来了输血技术和必要的器材及试剂药品。在此之前,由于受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我军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不仅没有见过输血,甚至对此一无所知。这年7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陪白求恩去后方医院第二所检查模范医院筹办情况,当见到一名伤员因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的时,白求恩示意一名看护员输血,可那名看护员因对输血缺乏认识犹豫不前,叶青山走上前去,捋起衣袖说:"输我的!"于是由白求恩亲自操作,350毫升鲜血经过白求恩带来的三通注射器从叶青山的血管流进了伤员的血管.这是晋察冀军区第一次施行输血。不久,白求恩大夫、游胜华副部长、医院领导、看护班长刘明亮等,都先后给伤员输过血。这件事对全区和全院同志影响很大,教育很深。输血工作就此开展开来。

4、剧中安排是白求恩提议“发动当地的老百姓来献血,因为他们是一座流动的血库”,而八路军却表示怀疑。当叶院长请求当地的群众为伤员献血时,老乡们却惟恐避之不及,后来居然取来猪血、狗血送给白求恩给伤员输用。我国自古就有“滴血认亲”一说,何来与动物认亲之理?

事实是,在成立群众输血队之前,就已有当地群众给八路军输血的案例,如,独臂将军左齐,时任三五九旅718团参谋长,在1938年11月的山西广灵伏击战中右上臂负伤,为开放性复杂性骨折,由白求恩对其施行截肢手术,三五九旅卫生部长顾正均和所在村的村长各献血400毫升,使他得以起死回生。
此战之后在山西灵丘杨家庄特种外科医院,为保证伤员用血,军区卫生部决定发动群众,掀起一个自动义务献血的高潮。卫生部副部长游胜华与医院政委刘小康首先报名参加输血队,村干部、青妇会主任等领导接着报名,在干部与党员带动下,全村男、女青壮年报名150余人。凡是输血队员,都发给“献血光荣”的红布条。并规定献血者每抽血四百毫升,免费供给红糖一斤,鸡蛋十二个,茶叶一两。每天都有十几名群众在医院等候献血,随抽随输。这种组织形式使我军在战争环境下,在没有储血设备及现代化运输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了输血问题.此举使白求恩深受感动和教育,白求恩称群众流动输血队为“人民血液银行”,是"外科医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他感慨地说:“在西班牙,我们没有想到这一招。毛主席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什么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我钦佩中国人民的觉悟水平,也钦佩你们的组织动员工作!”

该剧不但丑化根据地老百姓,而且还张冠李戴。将八路军组建群众流动输血队的事迹放在了白求恩的身上。“输血”及“组建流动输血队”实际上是白求恩和八路军互相学习的典型事例。白求恩与八路军一起开创了世界战地救护输血的先河。

5、剧中白求恩逝世前,守护的翻译和方医生居然睡着了,一觉醒来白求恩已不知何时逝世,在编导看来也许富有“诗意”,但此情节却是对八路军医护人员最大的侮蔑和贬损。按照职业操守,医护人员在守护病人时不能睡觉,更何况白求恩是他们的亲密战友、恩师,情同父子,再者当年的八路军医生年轻力壮可连续几昼夜做手术抢救伤员,怎会在白求恩的病床前渎职呢?这样的剧情安排不可原谅。

事实是,1939年11月10日下午3时,护送白求恩的队伍行进到河北唐县黄石口村时,白求恩坚持要求不走了。11月11日,得悉白求恩病重,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的委派,林金亮冒着严寒,纵马飞奔十几里山路从花盆村后方医院赶到黄石口,对白求恩实施抢救。见到林金亮这位他的助手,白求恩高兴地说:“谢谢你们,这样冷的天气。”见此情景,林金亮的眼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他恳求白大夫:"我们还是赶回花盆医院吧,那里条件好些,这里离前线太近。”白求恩说:“不必了,我知道我患的是脓毒败血症,能够做到的办法都用过了。”夜深了,战士们从前线送来刚刚缴获的急需药品;黄石口的老乡们赶来要求献血…….但白求恩的病情继续恶化,林金亮回忆说,白求恩几次昏迷,我们流着眼泪,进行了紧急抢救,最终无效。次日清晨五时许,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结束了他光辉的生命。

(三)许多情节违背历史事实和科学常识

一、剧中多次出现“血浆”。(前文已叙不赘述)

二、将盘尼西林(青霉素)作为重头戏,开了国际玩笑。特别是该剧还编排了毛主席得知白求恩病重后,立即下令去重庆购买盘尼西林,并派飞机送来的情节。众所周知,盘尼西林于1941年开始临床实验,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才进行批量生产,并主要用于盟军官兵的战场救治。另外我军当时也没有任何可以使用、借用的飞机。利用盘尼西林作为重头戏迎合了网上流传的一篇恶意诽谤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文章《白求恩最后说的那句话》,起到此地无银作用,产生恶劣影响。

三、剧中的白求恩看到一个截肢伤员,对游医生说:“截肢是万不得已的,要先想到下一步治疗,骨头和肌肉不能锯得一样齐,肌肉应该短一些,将来肌肉一收缩的话,正好可以把骨头给包起来,以便今后可以安装假肢。” 正确的是肌肉应该长一些,肌肉收缩,正好可把骨头包起来,皮瓣也要长一些,才能包住创面,整齐缝合。截肢面要有充分的肌肉做缓冲,安装假肢才可减少疼痛。长、短,一字之差,怎么世界名医白求恩却不懂呢?

四、随意杜撰历史史料,弄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如,白求恩及整个医院全体人员化妆成农民在无护送下过敌人的封锁线(铁路)去敌后,且不说白求恩从来没有化妆过农民,当年白求恩与“东征医疗队”共18人去冀中过铁路时,前后就动用了八路军两个连的兵力护送。

五、剧情编排违背情理和医学常规。八路军医院以及手术队在战地手术中毫无组织管理,场面乱七八糟,人员大喊大叫,手术操作杂乱无章毫无技术规范,白求恩只会发脾气,还居然在手术中戴着手套扶口罩,然后继续手术等,该剧并没有表现出白求恩精湛的医术和我军医务工作人员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六、剧中反映我军后方医院在抢救伤员时,竟然出现了许多崭新带有红十字标志的帐篷,与当时我军的基本医疗装备完全不符。当年此时正是白求恩在摩天岭战斗中,在孙家庄小庙抢救伤员,哪来的帐篷?老摄影家吴印咸当时拍下许多照片。其中著名历史照片《白求恩大夫》尽人皆知,涞源县孙家庄小庙至今尚在,编导们为什么不能到实地进行调查呢?

七、白求恩受伤病重的时间背景是在1939年10月的摩天岭战斗。该剧却将这一情节安排在发生于1939年4月冀中平原河间县的“齐会战斗”中,但地点又成了山区。编导们即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又分不清山区和平原,就连白求恩逝世地点是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在剧中却安排在山西五台县的松岩口村,这一系列的错误将白求恩生命中最辉煌的最后足迹完全改变。该剧还有很多情节细节错误,因篇幅所限概不赘述。

第二、《诺》剧粗制滥造产生恶劣影响和后果

判断文化作品的优劣,唯一标准在于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否经得起推敲和历史的检验。该剧的失实和粗制滥造,必然会引发一些恶劣影响和后果:

一、愚弄了许多不甚熟悉和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改变了作为“五种人”的白求恩大夫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原有形象该剧播放后,有些评论文章认为,该剧当时备受人们关注瞩目,是因为它还原了一个“有缺点的英雄”,说白求恩的伟大只是“来自反叛的强大支撑”,是他的“平民意识”给了他救苦救难的信念等等。
作为一个外国人,由于当时语言上的障碍和文化上的差异,白求恩确实曾经感到过一些孤独,但他仍然坚持在中国抗战第一线,在极其艰苦和硝烟弥漫的环境中生活和战斗,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最终完全融入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但白求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在中国抗日烽火中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最后形成伟大的白求恩精神.如果人们对白求恩的了解来自于这部电视剧,尤其是青少年,使他们一开始就接受了抽去灵魂,被歪曲和歧化了的“白求恩精神”,那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

二、抹煞了晋察冀根据地人民当年与白求恩共同艰苦抗战的历史功绩
特别是白求恩精神的发祥地——河北省唐县这个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全县仅有18万人口,却养育着8万多名八路军指战员。曾被晋察冀边区评为“模范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白求恩和柯棣华生前曾先后在这里战斗、工作并以身殉职。白求恩在中国战斗、工作的20个月时间里,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唐县度过,与唐县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该剧的大部分剧情并未安排在此地。《诺》剧在筹拍前,编导们并未到该地进行实地考察,沿着白求恩的足迹去搜集创作素材和体验生活。而是舍近求远,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在异国他乡。

三、严重损毁了原本十分清晰的白求恩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由于虚构情节,使得剧中白求恩在中国的内容几乎都在戏说杜撰,除了一部分话外音采用了白求恩的日记、书信、讲话的原句,当地群众抬病逝后的白求恩返回后方时走了五天等与史料相符外,在其余大多数历史事件中都加入了大量的水分,使得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和足迹,事件和事迹等等都面目全非;同时一些涉及医学常识的错误情节,对教育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啼笑皆非,对继承发扬白求恩精神起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四、极大地伤害了白求恩战友们(包括众多八路军医务人员和加拿大女护士琼·尤恩等)及其后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诺》剧反映了编导们的浮夸心态

一、制作者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拍摄该剧的有关责任人曾说:“之所以花费3000万来拍这个剧,就是要打造一个精品!”而据网上资料披露,该剧在山西祁县仅拍摄一个半月,却在加拿大耗时3个月时间,20集中却只有8集加拿大外景的镜头,浪费了国家大量外汇。他们以浮华的心态、浮躁的作风,依据一些不实史料和缺乏可信度的资料进行随意的虚构和演绎。编剧采用的史料主要来源是加拿大泰德·阿兰和西德尼·戈登撰写的《手术刀就是武器》一书。该书于1952年出版,在此书出版之前作者从未来过中国进行采访。他的资料来源是通过宋庆龄得到的白求恩在晋察冀的第一任翻译董越千的私人札记,和周而复的小说《白求恩大夫》。董越千自1938年6月至1939年5月与白求恩一起工作只有11个月,而周而复的小说本身就已经做了艺术加工和虚构,显然作为传记,疏漏和失真在所难免。所以该书的中国部分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如果把它作为白求恩的历史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晋察冀边区”离北京仅几百公里,那里有丰富素材,为何舍近求远不得而知,以3000万人民币打造出这样一部“精品”实在是得不偿失。
二、缺乏对白求恩精神准确地把握和感悟
编导们致使真实的白求恩在一个个虚构的漏洞百出的细节中“土崩瓦解”。诸如盘尼西林、血浆、齐会战斗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如果不是有意为之的话,但凡有一点白求恩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也绝对不会出现诸多低级而关键的错误。只要到河北石家庄市及唐县等地考察或咨询医务工作者就可弄明白。相信以严谨治医治学的白求恩大夫在天之灵,也必然会对杜撰盘尼西林的故事感到痛心不已。脱离真实历史环境、背景、事件和真实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势必拍出“戏说”。

现在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而客观真实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生命和灵魂。如果与历史不符,观众就会因为否定一处而否定整部作品,继而否定历史。白求恩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财富,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忘记他,或损毁他,就等于亵渎我们自己!

综上所述,该剧编导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经济效益,迎合西方人口味、宗教和意识形态,采取所谓与国际接轨手法,力图塑造一个“全新的”和“另类的”、漂白了政治色彩的白求恩。所表现的白求恩与真实的共产党员身份的白求恩大相径庭,同时也与一个有着高超医术的实干家、科学家相去甚远。该剧刻意描写的白求恩只是一个有着“真善美”基本道德的上帝的使者,而非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我们今天纪念白求恩,不是把他当作救命菩萨来纪念,而是把他作为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亲人、战友来纪念,是将其作为有着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信仰、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的楷模进行纪念和学习。

编导们在试图抹去白求恩红色内涵的同时,意图抽掉白求恩的灵魂,歧化白求恩精神,这是该剧的致命伤,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合法性的重大原则问题。
对编导们利用话语、画面霸权对白求恩进行“去政治化”、“白化”,宣传自由化及福音宗教的政治诉求,监管方却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从党性、党纲角度,作为该剧的策划监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有关责任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有关建议

(一)加强对白求恩精神的研究,加紧做好白求恩文献史料的征集、抢救、挖掘、整理工作
一、建议有关部门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就《诺》剧拍摄的情况以及播映后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及经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研讨。二、加强与加拿大方的合作与交流。白求恩的许多史料,多存于加拿大和美国,国内对白求恩史料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个人,应尽快在国内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资料库。三、加强对白求恩活动遗址,如河北涞源县孙家庄小庙、唐县黄石口白求恩逝世地等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大对白求恩及其精神宣传的力度白求恩精神已在我国形成为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准则,一种传统。伟大精神应建立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但是,现今的年轻一代对于白求恩的了解,仅抽象地知道其精神,却并不十分了解他的具体事迹。某种程度上说,白求恩现已成为人们熟知而又比较陌生的一个伟人。为了让众多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一个真实的白求恩。建议有关部门在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前,筹拍一部完整系统反映白求恩真实史实的纪录片。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出版有关书籍和影像,还历史本来的面目,挽回被虚构化产生的恶劣影响,重建道德和信仰支撑。
(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白求恩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体作用目前,与白求恩有关的展览馆、纪念馆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和河北省,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远未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发挥其引导和教育人民的作用。


五、有关要求

鉴于《诺》剧造成的恶劣影响。要求有关责任方和主创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观众道歉;向在剧中被丑化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道歉;向在剧中被贬低和诋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道歉;向在剧中被恶搞和诋毁的白求恩战友(加拿大女护士琼·尤恩、八路军游医生即游胜华)及后人公开正式道歉。

他们是:编 剧:刘志钊、贾鸿源、杨阳
发行人:吴春燕、张小军
导 演:杨阳
文学顾问:胡平制 片: 赵浚凯
策划监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有关责任人
承办制作:上海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出  品: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联合投资: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上海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签名:
白求恩战友游胜华之女 游黎清(执笔)
白求恩战友林金亮之子 林立 (执笔)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长 陈玉恩
白求恩战友董越千之女
董政白求恩战友王道建之子 王贺新

标签:白求恩   八路军   一个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