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靠什么东西拯救股市?
新华社靠什么东西拯救股市?
蔡慎坤
原载:作者博客
http://vip.bokee.com/20080709568886.html
在一般人看来,新华社是党的工具和喉舌,在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或者说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新华社的言论常常一言九鼎,很有权威性!但对于稳定股市,或者说助涨股市,新华社好象没有什么光荣的历史。但在今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新华社还是站出来发表了《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又一次展示了工具和喉舌的力量,几天后,更是发表《7月中级反弹可期》一文,为即将到来的奥运烘托造市,如此肯定的语气,令股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于是市场上利多传言不断,沪深两市也应声大涨。
连一直哑口无言的证监会高层也向媒体打招呼:可以去看看新华社的文章。
新华社说:今年以来,上证综指从5200多点跌至2700点以下,半年之内急挫约50%;沪市平均市盈率降至20倍以下,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这就是告诉股市,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已经远远高于美国股市。新华社还认为,目前500家左右上市公司预告中期业绩,其中约六成预增。
新华社出来喊话,背后的力量不可低估,既使那些不喜欢所谓政策市的机构和专家,这时候也喜形于色,纷纷表示新华社对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很重要!
然而对于股市,工具和喉舌的喊话能有多大效果值得怀疑!中国股市一直是靠炒家操纵的,正如谢国忠所言,许多炒家去年就离开股市住到山里去了,没有热钱冷钱爆炒,目前最好不要轻易言“底”;若有反弹,也只是下跌途中的抵抗性反弹,反弹结束后还会再创新低。
数字显示:2005年6月3日和1996年1月22日,全部A股静态市盈率为19倍左右,目前全部A股19.29倍的静态市盈率,大约对应上证指数2278点左右,现在的估值并不低。目前宏观经济增长幅度继续回落,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处于下行周期,经济调整尚末结束,A股市场最终见底的时间肯定不是现在。
在已经公布业绩预告的594家上市公司中,只有37%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增,20%的公司业绩持平略增,9%的公司扭亏为盈,业绩预减、略减、续亏和首亏的上市公司占到36%。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中超过30%的大幅盈利增长者仅为三分之一,不同于2007年上市公司盈利普遍大增的情况。
而关于“大小非”解禁压力并未平稳过去。8月份仍将迎来“大小非”解禁数量的又一个高峰期,那些成本不过几分钱或几毛钱的大小非,面对几十上百倍的暴利,岂不心花怒放?套现是迟早的事!
记得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在股市连续暴跌45%之后,新华社同样以一模一样的标题《关于股市的通信》,对当时的中国股市进行了全面点评,对当时市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当时大盘已从1285跌到723点,新华社文章出来之后大盘是不是见底了?没有,我们看到上证综指是进一步跌去46%,直到11月份的326点。
中国股市的病根一直没有拔除,许许多多外表光鲜的公司,财务指标和业绩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无论多烂的公司,只要编造荒谬的重组神话或谎言,又可以从这个市场中骗钱存活下去,并且,还活得跟阔少似的红红火火。正是这种乱象无休止的蔓延,才导致上市公司的群体性堕落,没有几家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财务状况是真实的,或者是经得起推敲的!没有几家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经营状况是值得推崇和信赖的,或者是值得投资的!更没有什么突然的奇迹使中国上市公司一夜间发生了根本转变。市场本身只是投机者的乐园,是由传闻、内幕交易和一些大大小小的角色拉高出货来推动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散户都热衷于制造虚假的题材和业绩来哄抬股价,然后在喧嚣混乱的市场中获取暴利,这样的股市在中国短短的股市历史上,已经重复上演了好多次,每一次都以散户付出惨痛的代价而匆匆收场。
这样的股市岂能靠新华社几篇莫名其妙的文章来拯救?
中国股市设立之始,以服务于国企的脱贫解困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输送,抢钱骗钱成了中国股市至高无上的使命,甚至经常成为唯一的功能。上市公司重融资而轻回报,甚至为了融资而不惜弄虚作假,管理部门一直为这样的融资大开方便之门,所谓融资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抢钱行为。发展到如今,这种本性并没有任何改变!
从亿安科技的沦落,到银广厦、蓝田股份等蓝筹股弥天大谎的破灭;从三九医药大股东一支笔掏空25亿,到琼民源、郑百文、粤金曼、琼华侨、新疆德隆等的退出江湖,这其中几乎每一只股票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挥霍、爆炒,许多高位买入、深度套牢、直至投资收益全部归零的投资者至今还大有人在。
这样的股市值得去拯救吗?跌到3000点,那些赚足了快钱的机构和专家就呼天喊地要挟政府救市!政府拿什么救市?所谓的平准基金是全民的血汗钱,如果救市也得先救那数亿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实谁都清楚:新华社根本拯救不了中国股市!中国股市习惯了一条自救之道,靠一小群不动声色的人打下去又拉起来再炒上去,这就是中国股市循环起伏的特色。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