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事”变:养老保险制度幻变中的云谲波诡
正月“事”变:养老保险制度幻变中的云谲波诡
作者 苏 杜
时间 2009-02-10
(本文大意: 1 “稳定压倒一切”悄然让位;2 “教育产业化”将获得井喷式发展;3 乍暖乍寒,“养老金改革”为甚试水在早春?)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30年的元年即已丑牛年正月,“中央下决心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的官方消息赫然种种媒体之上,一时,甲挺乙摧,纷争四起;传言百出,云谲波诡。 一些人士眼中,这一“制度改革”似乎出师不利,方兴即艾,但在我看来,它不过是并入了“光做不说”的惯常轨道,然而,这种“改革”化幻变,倒是折射出了乏于共识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II的步履维艰。
1 “稳定压倒一切”悄然让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I,“稳定压倒一切”当列属首类原则。虽然“稳定”多讲的是“政治”“大局”的“稳定”,与工人是否同意,农民是否支持等多数国民的心态并无什么大的联系,但中国改革开放30年I间的种种国策,如“不追究新阶层原罪”“立法负责官员”“企业主享受治外法权”等,均基于此一原则,是从来决不染指“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基础乃或边缘的。即使对不断叫板统治核心的“the Western Hill Meeting ”分子,也在“解放思想”的旗子下给予了令贺卫方等人十分满意的“宽容”,使之仍然可以在讲坛书肆中大显身手。然而,这一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却将种种“精英”基础乃或边缘一揽无余,统统赶上了与“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并轨的“专列”,由此引起“精英”与“准精英”强烈反响是完全可以预见的。此类反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养老并轨专列”刚刚“虚拟”化地驶进“改革开放桥头堡”“排头兵”的五省市,就立即遇到了各类“精英” “卧轨”般的强烈抵制。有的高校出现了“提前退休潮”,自称以免成为这一改革的“牺牲品”。有的省市“两会”将之热议成“热门话题”,“教育委员、知识代表”纷纷为“事业精英”鼓与呼。抵制如此强烈,“有关方面”不得不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放出信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是一刀切,国家将设职业年金,国办高校教师将归列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无确定的时间表,尤如北京年内将不会收取车辆尾气费一样”。但是,安抚归安抚,宽心归宽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造成的社会新裂痕,却仿佛砂锅上的裂纹,再也无法弥合,并向底部漫延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果“国办高校教师归列公务员”,哪“国办小校教师”将何以办理呢?他们是不是也会享受“职业年金”呢?如果教师都归列了公务员,或享受了“职业年金”,哪“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势在必行”在哪里呢?
情势所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明诿暗拖,这令人马上想到不久前被大肆鼓吹为“第二次土改”的“土地流转”,右派举双手欢迎的卖房子卖地热潮并未出现,相反倒是当局对自己重大决策尚未全面实施的无限庆幸,如果真的有一大批农民的土地为中外资本所骗买,数千万找不到饭碗的“农民工”将何以自处?可以预见,在本年五月、六月间,五四运动90周年、“动荡之乱”20周年之际,此一“改革”要么只能存留于“改革精英”妙笔生花的“解读”中,要么解决“财政不堪重负”的初衷被“职业年金”彻底扭转,“事业人员”不是与“企业人员”并轨,倒是与“公务员”合流了。
然而,到底是什么东西令“稳定压倒一切”悄然让位的呢?是哪区区一千亿吗?相信的国人恐怕不会很多,胡猜乱想的国人也许不会很少。
2 “教育产业化”将获得井喷式发展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遭遇了明诿暗拖、方兴即艾的不幸命运,但是,“教育产业化”以及其它“事业”的产业化,却可因之而获得井喷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30年I末,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教育产业化”大受诟病,其始作佣者在国骂声中销声匿迹,“教育产业化”竟成了“无头案”,谁也不来认这壶酒钱了。然而,以“事业与企业并轨”并主要特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即时暂被搁置,也已经又一次为“教育产业化”大开了绿灯,它被“平反”了。既然事业人员“养老保险”要与企业员工“并轨”,他们的“在岗薪酬”更应当与企业员工,尤其是要与“国有大型企业”员工“并轨”,如银行、保险、股市、石油、电业、铁路等一样才是。哪有“退”时才“并轨”,“干”时则“双轨”的道理呢?大夫、科学家们纷纷吃红包、办公司已经做得不错,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却还痴迷于“升学率”,为他人作嫁衣裳作得不顾死活。不必怀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经试水,在中小教师群中所引起的反响,不会单是“提前退休潮”,还会有“提前转企潮”。中小教师当会抛弃种种思想约束、理念桎棝,奋起真追大学教师、科学家,从幼儿到高中,变相学费将像房价那样“只升不降”,教师校长们将像任志强理直气壮地声明“我为富人盖房何罪之有”一样,高呼“我为富人办学何罪之有”。用不了多久,大城市里,中式西式的10星级餐馆、酒吧、茶座、咖啡厅里,中小教师校长们将与享受着年薪不高于280万的企业家们平起平坐,潇洒着,品味着。小县城中,中小学的校长老师们也大都会像县银行的行长经理们一样,小车开着,小妞陪着,小酒喝着,小意思笑纳着,小产权房住着,年薪有几十万顶封着,已经没有谁还在乎养老保险每月那千儿八百了。相信,也用不多久,改革派之《南方周末》就会推出《包生到师,一包就灵》的长篇通讯,某省某县某镇的“一张包生到师的红手印”也会选送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事业企业并轨”之举,带来了“教育产业化”井喷式发展。广东高校“提前退休潮”中的弄潮儿不久即大都作古,其后的50来岁,40来岁,30来岁的一代又一代,不再被动式地“提前退休”,纷纷在“提前并轨”的黄金大道上驰骋,境内外的“财富人物榜”,频频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然而,这种情形只发生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包生到师”的“教育产为业化”以及其它“事业单位”并没有“一包就灵”,相反,“一包就乱”“一包就散”“一包就黑”却成了常态。再一个30年过去,2039年春天,总书记来到率先“包生到师”的某省某校,在充分肯定了“包生到师”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医疗像其它“事业”一样,要遵循它特有的规律,尤其不能“以资为本”“变育人、救人为活财死财两发”。当然,这是后话。
3 乍暖乍寒,“养老金改革”为甚试水在早春?
乍暖乍寒,许多国人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水早春感到不解,对“财政不堪重负”嗤之以鼻,不是一直在说“改革开放30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吗?不是早些时日还跃路欲试地要“英雄救美”吗?不是中央一下子就拿出了四万亿、地方更是一下子拿出了几十万亿来“促发展”吗? 区区一千亿怎么就“不堪重负”了? 这质问真是问得铿锵有力。 还有的将之解释为“资改派”破坏科学发展观的新阴谋,更是让人浮想连翩。
但是,我不赞同这些质疑。我孤陋寡闻,但我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说,我是“财政不堪重负”论的支持者。
因为,一,主流经济学家一再将攫取的目光盯向国人赖以生存的耕地,近10亿农民赖以存身的宅基地。发誓要突破耕地“红线”的叫嚣者,发誓要进行“第二次土改”的鼓噪者,以其向以自豪的学识,不会不知道一个国家失去最基本的耕地的后果是什么,不会不知道数以十亿计的中国农民失去宅基地的后果是什么。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叫嚣与鼓噪,这种叫嚣与鼓噪之所以能尊为主流,唯一能拿上台面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财政不堪重负”,一切都好说,差钱不好办,那怕以后中国人吃不上饭,中国农民无以存身,只要眼下能变现出钱来,没有什么不可以“突破”的。
因为,二,“日前央行表示,我国将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社会关注已久的民间借贷问题有望得到重大突破,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只贷不存’的放贷人”。什么“民间金融”,什么“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说穿了,不就是旧社会、新社会都曾经深恶痛绝的高利贷者吗?在“不分社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高利贷者与非法集资狼狈为奸猖狂于地下,造成了多少人多少家庭多少小业主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其为恶已甚不仅得不到清算,反而要“制定《放贷人条例》,明确其法律地位”了,其与“和谐社会”大相径庭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南辕北辙。然而,何以致此呢?唯一能拿上台面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财政不堪重负”,甭管黑钱白钱,只要能凑到手,能解燃眉之急,别的一切都顾不上了。
因为,三,众省市相继推出“购房入户”力挺房地产的“利器”。 曾经为官方规定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还有那个尽显肖小本色的“小产权房”,是如何结实地绑架了中国经济与政治,是如何成片连营地造就了“房奴”与“准房奴”,这并不需要本文再加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对这样一个千夫所指,国人皆曰该垮的房地产黑业,何以仍是封疆大吏的掌上明珠?答案也只一个,就是“财政不堪重负”,别说房地产黑商将国人“户口”也变成了他们的私产,即便是再配以“党票”“官帽”之类,只要能为当地搞到钱,也都是可以突破的“桎棝”。
因为,四,“2009年的财政预算赤字一再修改之后,终于最终定案。在已经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中,这个数字创纪录的达到9500亿元,远远超出外界的所有预期。”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高额度的财政赤字。 西方7国集团一致赞赏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中国政府已然决心把积极财政“用到极致”。许多国人听到中央一举拿出4万亿,地方一窝蜂拿出几十万亿来“促发展”,都觉得“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实力”实在太了不起了,美国鬼子救市的七八千亿简直让人笑掉了牙。但就在这些同胞喜牙毕露的同时,九倍于2008年的财政赤字预算,却让他们的喜牙感到了丝丝寒意。以“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高额度的赤字”迎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 以放开更为可怕的“地方国债”来填充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影响与后果是决策者可以预见的,然而非如此不可,唯一能拿上台面的理由还是“财政不堪重负”。“不堪重负”之际,是站着手足胡措,还是趴下饮鸩止渴,都难以顾及了。
所以,“财政不堪重负”,并不是一句空话或“事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借口,“四万亿投资计划”或各地方纷纷“放卫星”的几十万亿“投资计划”,倒是一个不知会怎样变化的“计划”而已,于增加“信心”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还需要一些时日来观察。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