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民主的去政改”设想之一:各地广泛建立“党员主导下”的“民生讨论、辩论会”

2025-02-20 观点 评论 阅读

“民主的去政改”设想之一:各地广泛建立“党员主导下”的“民生讨论、辩论会”

寒梅冬雪



我还是更喜欢把“民主”跟“群众运动”联系在一起。 选票不错,但选的只是个别“领导’,而不是“群众参政”。

现在,对当官的不满意,对党不满意,似乎比较普遍。

我认为“不满意”是好事。比如,从形象上,我就不喜欢现在很多官,太油头粉面了,而且带眼镜的太多。一个个搞的像翰林院的“编修”。 当然可以说这很“主观”,但多少反映出我对共产党官员的“想象”,比如,我认为现代社会,群众需要的是有激情,能跟人民互动的官,像薄熙来那样的就不错。 而如若开口闭口官样文章,要么吟出几句封建官吏诗句,总让人感觉是某朝大老爷穿越到21世纪了。

政改,能不能改变下这种状况?

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土壤。群众运动就是造这种土壤的。 常有右派指责“文革群众运动只是举着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说:那时候的群众运动,不举着毛泽东思想,那么群众以什么方式“登上舞台”呢? 四书五经,古往今来的治国之道,从没设计过“群众上台当主角”的章节。中国革命造就一大批面向人民的宣传(演说)家,到了文革,群众自然就拿他们做了范本。站在今天,不承认或者嘲笑那时候“不很美的民主”,非拿奥巴马式演讲当范本,不客观,也不现实。

我对上次文革不满意的地方:举着毛泽东思想去批判走资派无可厚非,可不能体罚和人身攻击;其次,我认为毛主席的初衷是“重在群众参与,锻炼群众”,而不是“统统打倒”。我的根据是:毛主席说过“五、六年来一次”,我不认为毛主席在说“隔五、六年把当官的打倒一批”,而是在说“群众参与政治改造,五六年来一次”,这样比较符合逻辑。第一次太疾风暴雨了,多搞几次,就有经验了,就理性了,就宽容了,就知道斗争方向了,就不会向第一次那样了,互相之间斗起来了。

因此我认为用文革中出现的问题否定文革,太偏颇了。 至少,“群众运动,参政议政”,不管当时是不是很好实现了,这个方向是民主进步的,这个不能否定。

中国需要改变一种文化“糟粕”---“否定文化”。 逐渐变成“包容文化” --- 即使不完美,只要体现某些进步,就该肯定。

其实“群众运动”,是个可以逐渐除掉这个糟粕的好方式。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听太多“你看谁。。。比你考的好”,“谁谁谁考试得第一。。。” 这样的教育,造成的危害就是:漠视人,和人的权力 ---“人”,不是被尊重的理由,“达到某种标准”才是可以被尊重、被表扬的理由。

“群众运动”其实体现的就是“人权、民权”。 在“运动”这个舞台,都是平等的群众,无论学历高低,学问多寡,工人还是农民,残疾还是健全,善不善于表达,你有话要说,你就可以站起来说。尊重的是人说话的权力,而不是“是否说的很学问、很漂亮”?提供的是“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有人会否定:文革根本就不是这样。

第一次文革是不是这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后人能不能让“再一次文革”变成这样?

就像现在面对改革,30年前谁知道改革会把“公有制”变“私有制”? 出了问题没关系,“再深化改革”,能不能把错误的改成正确的?

现在的党员干部,有血性的越来越少。 也不能埋怨“为什么没血性?” 关键是没有锻炼的舞台。 老一辈革命家赶上一个展示自己的历史舞台,和平环境,任何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也需要一个“激情碰撞”的舞台。广泛的开展些“群众运动”,让学生党员,基层党员去引领去主导这样的运动,对他们来说,将是非常好的锻炼,至少,能锻炼出一批党员组织家演说家,能出一批群众演说家,这也是现代民主必须的。

具体到“运动”些什么内容,可以商榷,房价,菜价,反腐,违宪,无论大小,只要群众关心的,都可以“成立议题”。重要的是,每个城市乡镇农村,按区划片,多多成立便于群众参与的“舞台”或者“大字报馆”,就各项议题展开辩论讨论。

类似各地民间红歌会,是个“雏形”。假如按照我上面的设想,红歌会组织者最好有党员,应主动去邀请当地党组织来观摩参观指导,一次不行二次n次。。。力争办的越来越受群众欢迎,办成民主平台。

其实,面对“个别”人民屡受打压,不用悲愤的去问“谁的天下?”

“鸠占鹊巢”,鹊用不着去跟鸠理论“谁的窝?”! 就是马英九奥巴马来中国执政,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毛泽东思想来执政,他也得坚持共产党领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关键是老百姓要有说话的权力。

民主建设,“政改”,应打破“官话、学话”。 人民需要的,是一个亲自去展示自己所关心问题的舞台。

顺手写写。随便修改。

标签:群众   文革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