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俊:疯狂投资—是毒药还是良方
王泰俊:疯狂投资—是毒药还是良方
雷曼兄弟倒闭那天,我出差在甘肃。看着新闻,和朋友们聊起 宋鸿兵 先生的《货币战争》,我说,不论是否相信《货币战争》的观点,这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自然也是我们的话题。于是一位铁矿的老板问我,现在铁粉价格下跌,虽然他的铁粉现在还没有降价,但是如果真的发生经济危机,是不是应当将铁矿卖掉。
为什么铁粉价格整体下跌,他的铁粉价格没有下降,我没有问,也不便问。这年头什么事情都可能有的,问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但是我还是说,不用卖掉铁矿。他们觉得我的观点很奇怪,一方面我说经济将面临极其困难的情况,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另一方面我却说不用买铁矿。我解释说,从目前我国主流经济学家观点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始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出口不用说,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十分困难,依赖出口保持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消费更不用说,在全民没有基本可靠保障的情况下,尤其在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不可能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只有“投资”这一个办法。投资也是建国几十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投资不需要民众呼应,只需要国家单方实施即可。到时候国家必然要加大投资,以保证经济不出现负增长。而现在的投资,主要的不会是像过去那样建立新企业,而是主要用于基础建设,那就是道路、桥梁、海空港口等等建设。这些建设投资可以保证尽可能少地造成产能过剩问题,所以是首选项。如果国家加大投资,必然需要大量钢铁,那时不是钢铁过剩,而是不够,所以,没有必要急于卖掉铁矿。大家以为然。
这个话说出没多久,果真应验。几万亿基础建设投资作为国家紧急经济政策被公布。这其实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昨天,看到新闻,说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新政策,投资规模达到为18万亿。好家伙。真实一呼百应。
这些年来,每每中央一个决策,难见这种一呼百应的局面,反而总是到了地方一级一级打折扣。偏偏就是投资,得到一呼百应。为什么?道理也极其简单,各级官员都以GDP指标为政绩,投资是最能直接夸大政绩的,也是不用动脑的简单手法。挣钱不会挣,花钱谁不会?大不了打水漂或者挥霍掉。谁不愿意花钱呀?投资就是搞项目,搞建设,就可以发大财。这种事真真正正成了各级官员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突然掉下来的头彩。不高兴死才怪。确实是这样,这些天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报纸头条说,本省、本市投资多少万亿,甚至城市的大显示屏始终写着大标语,本市投资多少万亿。真个是轰轰烈烈。
这样的投资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投资的这些钱从哪里来?如果说这些钱都是多年来我们已经创造的财政税收,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处处捉襟见肘,到处哭穷,告诉百姓说,财政困难,没有经费?现在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钱?
第二,如果真有这么多钱,直接用于提高国民收入,用于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是不是比加大投资更好,因为这样才能解除人们顾虑,开始加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从而真正拉动内需。因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还是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偏离这个原则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如果真有这么多钱,不如直接减低税收水平,从而减轻企业等各类经济体负担,使其度过难关,以利更好发展。
第四,如果没有这么多钱,是准备印钞票?还是忽悠市场信心?印钞票可能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这是常识,我们现在已经远离通货膨胀的阴影和威胁了吗?忽悠市场信心抬高股市大盘指数就能挽救经济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新闻说,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对于加大投资的政策反应审慎,就是事实。以目前的状况,不是忽悠就可以做到的。
第五,投资用于基础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企业产能过剩,这主要应当依赖于国家投入,而非个人投入。如果盲目的投资建厂,只能陷入下马的窘境。
我还是要说,警惕!警惕!通货膨胀依然在虎视眈眈。我们要释放十几万亿,可能就是释放通货膨胀的恶魔。投资,是毒药,还是良方,就看我们如何把握了。但是无论如何,投资的政策被地方逐级放大变得疯狂后,只能成为毒死我们经济发展的毒药。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