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建国大业》启示:红旗下的蛋,为什么孵出出国的鸡?

2025-02-19 观点 评论 阅读

《建国大业》启示:红旗下的蛋,为什么孵出出国的鸡?

《建国大业》中有21名导演、演员加入外国籍,一时间引起了争论。

先是网友攻击,接着我们看到了反攻击,其基本思路是:如果看不顺眼的话,就是鼠目寸光。

呵呵。由此联想。如果认为《建国大业》里有21名外藉演员是伟大光荣的事的话,那么有着这一看法的人,就不会是老鼠一般的视域,而是鹰眼千里了。

总之这一争论,还需进行下去,估计最后双方最后都能找到理由。

那么,这一急论的荒谬与滑稽究竟在哪里?

外籍演员加入中国拍电影,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但奇怪的是他们加入的是一部叫《建国大业》的片子。

所以,最后归咎起来,最终的错,都是在《建国大业》这部片子上。

这部片子的目的何在?目前还没有看到电影,但从“大业”的这个标题来看,是说建国是一个大大的业绩。

但是这个有着“大业”的国里的人,在六十年后,他们的选择的方向是哪里?

21名外籍演员告诉我们,他们飞向了他国。

是因为他国的“大业”更诱人,还是他国的现实更舒坦?

答案从哪里寻找?

《建国大业》这个电影会告诉我们吗?

按以往的惯例,我们不会从电影中得到答案。在电影里,我们会看到海外的中国人,挡也挡不住地回来了,冒着风险回来了,义无反顾地回来了。这是《建国大业》时代的事情。

但六十年后,参演《建国大业》里的明星,却迫不及待地出去了,而同时,他们又何尝舍得留下国家里的巨大的市场,顺手牵羊地客串一下,也没有什么大损失。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悖论,一个反差,在《建国大业》的电影里与电影外。

本来电影里的思想,与电影外的思想是不可调和的,是逆行的,但《建国大业》却可以把这两者融汇在一起。

这说明什么?

这只说明《建国大业》里的思想,只是一种技术活,而现实的操作者与扮演者,却与电影里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也就是说电影的制作者们并不相信电影里的那种思想,不然他们为什么激情飞扬地演绎着为这个“大业”的崛起而壮怀激烈的壮志凌云呢,而同时当仁不让地绝决地甩开这个有着“大业”国家留给他们的国籍呢?

他们在电影里,告诉那些不能离开这个国家的人,说这个国家很好,你们应该留在这儿,而他们却随时把脚抽走,放在了另一个国土上。

好在江青早就说过“电影片子”就是“电影骗子”,演员的称谓也叫“戏子”,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影里的那些角色,你千万当不得真的。

他们在电影里的激昂慷慨,你千万别以为他们是真的,他们只是拿出自己的表情,作什么状而已。如果你相信他们表情后边的内心的含量,那就是傻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国大业》这个电影,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投资商拍的应景之片而已,它挂着许多崇高与政权的招牌,但它的实际操作,却是完全商业化的。

我们必须明白,《建国大业》与“建国”不是一回事。建国的历史,是一代人的真心的选择,而《建国大业》,不过一个电影商人做出的幻觉而已。

明白这一点,倒能将心态释然了许多。也多少不会计较影片里有多少外籍演员了。

况且那些演员不是说,他们都是生长在红旗下吗?有权利演绎为了红旗飘扬的老一辈吗?

其实这也是一种强词夺理。难道演一个角色,非要有那种经历吗?演红旗下的人,并不一定需要红旗下的经历。拿出这一番理由,为自己应当出演《建国大业》里的角色,却叫人觉得有几分滑稽。

《建国大业》的未来预测来看,将来跑不掉是某机构发文,要求大力组织观看的。之前,《铁人》就是如此。

其实这就是《建国大业》的聪明。它拍出来不担心市场,自然会有人为去买单。为何那么多艺人乐意到《建国大业》里露一脸?因为电影里有政府的入股,有一个国家的历史进去作了投资,包赢不亏。商人们看到钱,自然什么嘴脸都可以作出的。虽然他们成了外国的鸡,但是为了钱,重新包装成红旗下的蛋,未尝不是一件乐意的事。

而将来观众们,在电影面前感动,为电影里的伟业而觉得生在这个国家而生出幸福之感,而那些制造这些幻觉的表情骗子们,他们却在电影外,真实地寻找自己的乐土了。

百姓们是该收敛自己的感动,还是放纵自己的感动?这倒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

我们准备着等某机关发来红头文件,让单位包场了,然后,我们会又等来一份通知,组织电影“观后感”全国大赛。

如果这两样东西,跟着《建国大业》来的时候,我们倒会觉得,想想那21个明星在哪里,倒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标签:电影   大业   建国   他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