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学生告老师体现了社会进步

2025-02-19 观点 评论 阅读

学生告老师体现了社会进步

安庆仁


在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里,纲常是千古变不得的东西,包括一代大师王国维,在纲常面前也规矩的像小学生见了校规。 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里说,王国维临终曾“属予代呈封章,疏入,天子览奏陨涕。初五日诏曰:‘……著加恩予谥忠悫’。”让皇帝痛哭流涕,王国维究竟给皇帝写了什么,于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之将死,还念念不忘皇帝,足见其迂腐,把好书都读死了。

王国维的死陈寅恪顿足捶胸,然而心底里却把王国维看成了精神楷模,每日三省吾身,只为了尊王攘夷,恢复儒家纲常伦理秩序。也不仅仅是这二位,后辈中视纲常伦理为人伦天道的也大有人在。季羡林和钱文忠就不说,那整个就是一出闹剧,如果说赵本山收徒行跪拜仪式是不破道上规矩,那季羡林收徒行跪拜仪式则完全是骨子里的。不过,钱文忠下跪可就两说了,只怕骨子里的东西少,更多的想借船出海让腰包迅速鼓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王元化,比较有趣的一个人。王元化几乎是在西方文明熏陶下长大的,王元化的父亲王芳荃是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后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15年在清华任教;母亲桂月华曾在上海圣玛丽学校就读,外祖父则为一名传教士,曾为沙市圣公会第一任会长。其后王元化与进步文学家走的紧密,并在鲁迅影响下开始了文学生涯,于1939年发表了《鲁迅与尼采》。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亲身参与了五四运动,又视鲁迅与尼采为偶像的人,到了生命的晚年,居然“忏悔”了,打着反思的旗帜,全盘否定五四运动。一九九六年,王元化先生先后在南京大学、上海师大、杭州大学、华东师大、上海戏剧学院、郑州三联越秀讲坛,作了有关五四方面的演讲,题目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再评价。据说,王元化被隔离时潜心研读黑格尔,美学精神迅速升华。

矛盾并不在于否定五四运动,而是这位晚年以反思著称的大学者,在否定五四运动重新估量价值的同时,还羞羞答答的批判君主制。这岂不等于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么。晚年的王元化其实已陷入中庸之道的泥坑,一手用民主的大棒恫吓政敌,一手用理性的大棒维护纲常。这个时期的王元化,鲁迅与尼采都看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曾国藩,假骂而真捧,与生命的归处留下斑斑污点。

中国文人的悲哀,正如女人的两个角色——媳妇与婆婆,当媳妇的时候就赞成造反,当婆婆的时候就压制造反派。而中国式的老师,就满脑子婆婆思想,只需他在讲台上放火,不许学生在讲台下点灯。学生与老师在主体权力上是平等的,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也不是没有思想的木偶,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老师与学生在非专业领域就没有了严格的界限。很多泡网的学生,其实比老师接收的信息量更大,如果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有些老师只怕当学生都不合格呢。

在思想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老师与学生都是这思想大洋中的水滴,紧密相融又彼此独存,不要以为站在讲台上就是不可侵犯的上帝,也不要以为站在讲台上就天然拥有评判真伪的能力。所以站在讲台上,不是因为老师的世界观就比学生正确,那只是因为某种技能强与学生,所以韩愈才强调:“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国的教育改革搞了几十年,可是如今回头一看,改的只是一些硬件设施,而关乎思想和心态的转变丁点未见。倒是学生们令人满意,竟能无师自通,用怀疑的眼光打量老师。从这里看,中国还是很有希望、大有希望的,因为未来是学生的而不属于暮气沉沉的老师,而这不正是我们时代的进步么。

标签:学生   老师   思想   讲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