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振点"在哪里---<中国不高兴>读后感之二
“情感共振点”在哪里?
——《中国不高兴》读后感之二
杨景水
宋强说,在一次酝酿制作大型专题片《北京记忆》的研讨会上,有人说,“反映成就是必须的,但是,能不能层面再丰富一些,不再仅仅把兴奋点着眼在‘变化’上面?我们是否还要扣着‘变化’来煽情?除了展示‘变化’和时间落差、‘财富史’的梦想工厂,我们还能不能说点别的?”这话让宋强不谋而和,当场就“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那“别的”,说什么呢?让读者去琢磨?不过,接下来,宋强还是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忧虑就在于情感共振点出了问题。……许多策划人就是爱犯这样的毛病,一个点子,也不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自己在那儿越想越兴奋,‘小圈子激动’,合理性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把自己小圈子冲动当成别人也一准儿有的情绪。”
笔者不懂影视圈儿的学问,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病所利用。”“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为此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能把自己关在“小圈子”里“激动”,“把自己小圈子冲动当成别人也一准儿有的情绪。”宋强说得多好呀!可是这些年来,没听哪位说“为工农兵”了,能来钱就行,这能有“情感共振点”吗?国民经济公有制所与私有制,哪个是“主导”?哪个是“补充”?还是像《宪法》里所说的那样吗?存在决定意识,各有各的利益,贫富悬殊,“情感共振点”到哪去找?说来说去,不能不是一件挺难的事儿!虽说意识可反作用于存在,但看你怎么反作用了,如果“老是抱怨有人不图感恩、不知好歹、不识大体”,自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正面教育,“逆反心理”也难避免。对于高管高薪的弊端,连奥巴马都觉得不得人心了,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未见高层有何举动!当然,即使奥巴马下达了限制华尔街高管高薪的指令,但华尔街高薪仍然如故,对他们而言,经济危机的“危”只是民众的,“机”是不能丢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使然,奥巴马是改变不了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汪洋大海里,即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了,但有人一顿饭几千块,三口之家住着几百平方米,不仅浪费地球并非无限的资源,不仅有悖可持续发展,还会使并不真正贫困的也会感到自己“贫困”,把整个社会引向奢侈,引向诸如美国那样的超前消费、举债消费,不被资本主义同化了,那才怪呢!
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可持续发展,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就不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之路。“资本主义的经济方法”绝不会使工农兵高兴的!
有人不同意《中国不高兴》,说“现在就很好,现在挺爽”。大概说这话的,多半是既得利益者们。他们不再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了,或者认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的未来,等资本主义发达了就必然会进化到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并未见有人公开主张。不过,借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方法”来发展我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可不是笔者的空穴来风。如此“发展”论,想没想按资本主义方法发展起来的经济,能进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吗?恐怕到那时,社会意识就真是资本主义的了!因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实际与资产阶级不会有什么区别了,那就需要第二次革命了,那损失就大多了!
为防止那种局面,必须找到并树立“情感共振点”,拍一片子需要,建设一个国家更需要!有了“情感共振点”,党心民心就凝聚在一起了,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只是到哪儿去找“情感共振点”?笔者以为,到工农兵中,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感受他们的情感、愿望、追求,与150年来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扬眉吐气,从水深火热到安居乐业,从贫穷到大体富裕的历史经验相融合,就会得出结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的康庄大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照亮这条道路的永不熄灭的灯塔!
因此,信仰是“情感共振点”的源头!2009,5,18,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