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居安思危”正解

2025-02-17 观点 评论 阅读

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开好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在这里,“居安思危”成了领导干部首先要具备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态度。窃以为,“居安思危”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身处高位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社会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思考社会问题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并在思想上树立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时时处处对发生在现阶段的各类社会问题进行合理的透视,并在归依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举措,使问题的解决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首先,需要要指出的是,“居安思危”的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而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因为老百姓中的许多人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他们无缘,所以不存在“居安”的情况,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思危”的雅兴了。

其次,这个“危”窃以为就是毛泽东为我们开发出的人民史观中的沧桑正道,总之一句话,它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表面意思的危险的社会现象等。所以,通常对“居安思危”的解说是错误的。比如百度里这样解释:居:处于。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我认为,危险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只是 我们描述的对象,并不是思考的对象,这个现象充其量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真理性和规律性的“向导”,就如毛泽东所说的,一进了现象的“门”,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本质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对象和认识的任务,这才是“思危”的正解。

再次,那么“危”能成为“思”的对象吗?回答是的。因为这个“危”除了有危险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含义以外,再就是它还有端正或正直的含义。而这恰恰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沧桑正道的属性。儒家有个一以贯之“的十六字中庸道统,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执厥中”。那么,“人心惟危”作何讲?这并不像有些人望文生义的乱讲一气,什么人心是危险的,人性是居心叵测的等等,而是说,作为一个恪守中庸之道的君子,一定要在心灵深处有正义感和人世间的沧桑正道,要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不能长一个偏心眼。否则说话言不及义,好施小恩小惠,没有政策水平,甚至只知道向强势人群偏斜,你也就失去了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基础。

所以,仅仅有社会问题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的道义情怀和责任感,要从问题切入,然后要下大气力,找出问题之所以然的症结所在,并且要时时处处在心中揭橥标的上一面公平正义的心旌,从而才有希望找出解决问题的良方,在正确解决问题中把中国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