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季水寒:中国金融形势危机四伏

2025-02-17 观点 评论 阅读

季水寒:中国金融形势危机四伏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638757/256/17/53/2_1.html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评论员季水寒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形势堪称危机四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恶性通胀正蠢蠢欲动;股市市值半年蒸发一半,目前又出现空前的跌盘;疯涨的楼市呈现暴跌危险,十多万亿房地产及其关联贷款已经面对坏账威胁。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金融政策失效是其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则在于中国金融主权旁落。

观察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属于典型的输入型通胀:一是热钱涌入迫使中国膨胀本币;二是美元贬值让央行难以通过利率来遏制通胀;三是国际游资左右其手,先在中国制造资产泡沫,抬高股价和楼市,然后随时准备套利出逃,在中国制造金融震荡。此外,外国银行通过中国银行业“改制”掠夺中国上万亿国民财富,同时影响中国金融政策,致使中国金融调控进退失据,在通胀和滞胀的阴影中一筹莫展。

以上一切,都是在“金融开放”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如今“开放”一词,俨如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怎么开放,似乎都是合理。一旦谁对“开放”略有微词,便是对“全球化”不恭,“左”、“右”帽子接踵而至。然而,那些“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却不这样看问题。例如,最近有两则报道引入关注:一则是,美国官员表示,暂缓批准中国工行和建行在美开设分行的申请;另一则是,美国财政部规定,只要外国投资美国敏感资产涉及“控制权变更”,美国就可启动国家安全调查,即便所涉股权低于10%的门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一旦被人控制,便会被人控制经济命脉。对此,拉美、东欧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已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加速金融自由化,1997年外国资本控制阿根廷银行的52%;接着阿根廷便发生金融危机。短短一年时间,阿根廷银行国有股本下降到33%,西方资本控制达67%,阿根廷最大10家银行中8家属于国外资本控股。外国资本控制阿根廷后,2001年便发生金融危机并带来经济和社会危机,使阿根廷的GTP下降到1997年时的31%。

与此相反,奉行自由市场经济、金融开放调子叫得最响亮的美国却在国内实行最严厉的金融管制。除了早就有的《银行兼并法》、《银行控股权变更法》、《外国银行监管促进法》,去年又出台《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对哪怕只是“企图”而非实际染指美国敏感产业控制权的外资也要予以重罚。有着如此严格的管制,美国最大的9家银行都是全部由本土资本控股。不但美国是如此,西方国家的银行大多也是由本国资本控制。法国最大的10家银行中8家是国有银行,日本90%的金融股权也在本国资本手中。

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金融业都嫌软弱。但难以理解的是,金融高度发达的美国尚且害怕开放金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而羽毛未丰的中国金融业却要向世界展示金融开放的勇气!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全方位开放金融,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拉美、东欧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开放金融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又是殷鉴不远,中国如此开放金融,究竟是“无知而无畏”,还是某些人有着自己的打算?

标签:金融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