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与跨文化交际学习
本文为一个教学反思,也是自己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所谓“普世价值”问题的考察。已发表在《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普世价值”与跨文化交际学习
董广坤
(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 江西 吉安343009)
摘要:从语言文化角度来说,“普世价值”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讲,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 “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等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现在有不少中国人认同这些价值观,并把它们说成是普世价值。但是调查显示青年学生们并不欢迎它们。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价值观的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视角;唯物辩证法;普世价值;跨文化交际学习
文献标识码:A
分类号:G03
“Universal Values” and Learn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ng Guangk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 Ji’an City, 343009 Jiangxi )
Abstract: From the lingual-cultural perspective, it is quite unlikely that universal values exist in the present world and in terms of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 people can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alled “universal values” don’t exist either. There are many Chinese who approve of “democracy”, “equality”,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 etc., which are among the dominant American values. They are also thought of as universal values. The survey aiming at finding out students’ values, however, shows that these values are not so widely accepted by you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s supposed. It is necessary to talk about values in the classrooms of English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
Keywords: lingual-cultural perspectiv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 universal values, learn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cument code:A
Category Number:G03
1. 引言
1. 1关于“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所谓“普世价值”,是指“自由”、“平等”和“民主”等。说实在的,所谓“普世价值”主要是研究政治的那些人的探究目标。然而,它并非与我们的专业毫无联系。它们被称作“普世价值”,在信奉“普世价值”的人看来,“普世价值”的理想国又是美国——当今世界的老大。我们进行英语教学,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谈论一下也不算越俎代庖。
语言学家们也研究“普遍”。转换生成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推理说,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或“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刘润清,2002:161)。乔姆斯基的观点引起了人类对语言的普遍性和共性的探索。但是,从句法的生成与转换上人们并未找到各语言间任何共性的东西。后来,学者们认识到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感知、认知能力,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因此,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认知语言学就是认知相似性研究语言的共性语言学。(赵艳芳,2001:12-13)从这个角度来讲,“普世价值”很可能是存在的,因为“普世价值”是一个概念。
然而,根据另外一些语言学家的观点判断,“普世价值”的命题又可能是假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参见自姚小平,1995:135~136)。在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1921:11)看来,“思维都难以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正象离开了相应数学符号的杠杆,数学推理就难以进行。……语词不仅是钥匙,而且可能是枷锁。”萨丕尔和沃夫提出假设: (1)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 (2)语言决定思维;思维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前者被称为“语言相对论”,后者被称为“语言决定论”。后人将这两个观点统称为沃尔夫假设或“萨丕尔——沃尔夫假设”(高一虹,2000:4)。因此,从语言层面讲,汉语中的“普世价值”概念与英语中的“universal values”概念对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它们的含义很可能是很大不同的。对概念含义的理解都不同,也就不存在“普世”或“普适”之说。当然,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持有异议的人也不少。如高一虹(2000:10)就是一个,她认为“同”和“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人类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着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但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将人们归结为“人类”,也成为民族之间交流的基础。
总之,语言、文化和思维等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人们还不能证明所谓“共性”的东西,也不能完全否认有“共性”的东西。从这一角度来说, “普世价值”作为一个概念,它在语言层面几乎成了悬而未决的命题。 F.E.Jandt (1995:113) 曾举例说, 在美国,“freedom”这个词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 (unique), 其意义不是普适的(universally shared)。(参见刘凤霞,2005:) 像“democracy”(民主)、“congress”(国会)和“president”(总统)这样的概念,美国人,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的人的理解是不会完全对等的。虽然能在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但在概念上的不对等的。虽然“普世价值”是一个概念,但是它是一个表达抽象事物的概念,而非表达具体物体的概念。人们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普世价值”则是完全不存在的。唯物辩证法大师毛泽东(1937)主席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作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产物,“自由”、“平等”和“民主”也是永远发展变化着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人类对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认识。在对立统一的认识过程中,人类对这些价值最终会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是,从一开始就说它们是普世的,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他(毛泽东,1957)又说“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总之,他不认为民主是普世的。在我们看来,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不会赞同有“普世价值”的。当然,反对“普世价值”的人只是反对“普世”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社会还不存在“普世”的自由、平等和民主。说白了,在现实世界,这些价值观念都是有阶级性的。不承认这一点,从学术上来说也是缺乏诚信的。
鼓吹“普世价值”的人把那些东西当成全人类的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无疑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现实来说,美国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民族,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民族,其人民甚至都没有“普世价值”的概念。另一方面,所谓的“普世价值”,在美国也是只是表面现象。美国也有各种问题。对这样的现实视而不见,也证明了一些人的极端的偏见。
我们对问题的解释很可能是不够全面的,也可能是不太让人信服的。但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重视,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问题的由来
对于“普世价值”的思考缘于笔者的跨文化交际课。笔者曾在课堂上问学生我们的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社会主义文化;有的说是儒家文化;也有许多学生没有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引发了笔者在价值观方面深深的思考。Porter和Steffani(见胡文仲,1999:33 )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是、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所以,文化主要是信念、价值、观念和态度等。主流文化即主流价值观。然而,说到主流价值观,不论是年轻学生,还是成年人,甚至连“传道、授业、解惑” 的教师们,都是不甚清楚和明了的。当今时代是一个“娱乐至死”和崇尚消费的时代,也是西方文化盛行的时代。还有,经过多年与世界接轨,我们的年轻学生是不是就非常推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呢?许多人都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年轻一代已经非常“西化”,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顶礼摩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为了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探讨人生价值观问题, 我们做了一次价值观方面的调查研究。该研究反映了青年学生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不太认同。
2.关于价值观的调查
2.1 研究设计
2.1.1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美国杨斯顿州立大学(Youngston State University)英语系教授 Stephen.A.Tingley对美国主流价值观有介绍。 她是从Workman(1992:17)书中选的。Workman的书在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网站上也能找到,并能下载。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共15种,如表1所示。
表1: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1) Achievement and Success(以成绩和成功为衡量人的标志)
(2) Activity and Work(以行动与工作为目的)
(3) Moral Orientation(以伦理道德进行评价)
(4) Humanitarianism(鼓励人道博爱主义)
(5)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ity (注重效率和实用)
(6) Progress (追求进步 )
(7) Material Comfort (追求物质享受)
(8)Equality (追求平等)
(9)Freedom(追求自由)
(10)External Conformity(提倡对外行动一致)
(11)Science (崇尚科学)
(12)Nationalism-Patriotism (信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13)Democracy (追求民主)
(14)Inpidual Personality (崇尚个人主义)
(15)Racism and Group Superiority (种族主义和团体优越感)
2.1.2问卷设计
在Workman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涵盖18个方面,如表2所示。让学生对所给出的观点进行评价并为每种观点写上相应的得分。其中—1为“我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 0为不明其义,不知如何评价;1为“我稍微赞同这种观点”;2为“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一些道理”; 3为“我认为这种观点要视情况而定”;4为“我大体赞同这种观点”; 5为“我完全赞同这种观点”。
表2:调查问卷题目
(1)成绩和成功应该成为为衡量人的标志
(10) 对外行动一致
(2)以活动与工作为目的
(11) 崇尚科学
(3)思维上的伦理取向
(12)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4)人道博爱主义
(13) 民主
(5)效率和实用
(14) 个人主义的性格特点
(6)进步
(15) 种族主义
(7)物质享受
(16) 团体优越感
(8)平等
(17) 社会制度
(9)自由
(18) 人权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第(8)、(9)、(13)、(14)和(17)列在下面:
(8) 平等( )
我认为美国是讲平等的国家,他们在社会权利方面的平等和机会均等方面比我们中国要好。我认为我们国家做不到平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耻辱。我非常向往一个平等的社会尽快到来。
(9) 自由 ( )
我认为我们中国人还非常不自由,所以创造性不高。我们要求给予中国公民更多的自由,以便能让中国人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社会的控制不应缺失,但是越少越好。
(13) 民主 ( )
我认为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不民主的,很让我愤慨。我喜欢美国那样的社会以及他们的政府运作方式。我对中国的官僚主义和独裁非常不满。
(14) 个人主义的性格特点 ( )
个人主义没有什么不好,它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思想基础。假如不强调个人主义,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永远不能进步。
(17)社会制度 ( )
我不在意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政府运作方式,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制度。你看美国,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人家的科技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谁都高。所以,我更喜欢人家那种制度。
考虑到假如直接让学生对美国人的价值取向进行评判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评价,所以我们没有告诉学生它们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具体来说,第1、2、4、5、6和7个问题是比较典型的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第3个问题,对我们中国人也适用。第8、9和第13个问题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方面的。我们把第15个设计成“种族主义”是因为我们考虑到“文化是以民族为中心的” (Samovar et al , 2000:46)。人都可能具有团体或者群体优越感,中国人不例外。在第16个问题里,我们只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可能与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关系。第17个问题是有关政治意识的,想看学生是否因为“物质主义”的影响已经非常“去政治化”了。第18个问题中的“人权”是美国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美国人非常重视人权的保护,而中国人的“人权”观念不是非常强烈。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检验一下学生们是不是已经非常推崇“人权”观念。
2.2 调查过程和结果
受试中有18个人为2007级艺术专业学生,笔者为他们讲授大学英语。这一些学生是在课堂上随便找的。另一部分受调查者为2005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共有87人,笔者给他们讲授跨文化交际课。最后共收到95份答卷。
笔者对每份问卷都进行阅读,并对学生们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评价得分做了记录。下面表3是每个问题的评价得分总和,包括每类学生的总得分和两部分学生的总得分。
表3:每个问题的得分
题目
商英学生
艺术学生
总得分
1
144
33
177
2
223
31
254
3
278
49
327
4
324
70
394
5
242
52
294
6
152
45
197
7
181
30
211
8
87
23
110
9
129
22
151
10
341
74
415
11
321
76
397
12
345
72
417
13
116
24
140
14
126
22
148
15
178
60
238
16
260
55
315
17
139
23
162
18
179
45
224
根据每个题目的得分,把表3在Excel电子表格内进行升序排列得到表4,即学生们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可程度的排序。我们是按从最不认可到最认可的顺序排列。
表4:对各种价值观的认可度
排序
商英学生
艺术学生
全体学生
1
第8题
第9题
第8题
2
第13题
第14题
第13题
3
第14题
第8题
第14题
4
第9题
第17题
第9题
5
第17题
第13题
第17题
6
第1题
第7题
第1题
7
第6题
第2题
第6题
8
第15题
第1题
第7题
9
第18题
第6题
第18题
10
第7题
第18题
第15题
11
第2题
第3题
第2题
12
第5题
第5题
第5题
13
第16题
第16题
第16题
14
第3题
第15题
第3题
15
第11题
第4题
第4题
16
第4题
第12题
第11题
17
第10题
第10题
第10题
18
第12题
第11题
第12题
从表4可看出,学生最不认可的说法集中在第8、9、13、14,17个题目。学生们都不太喜欢平等、自由、民主、个人主义、和不关心社会制度(即非政治化)这5种价值观念。
2.3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我们可以想象,没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和对美国没有特殊感情的人是不太可能认同那些偏激的观点的。我们的调查结果证明了这种判断。这样看来,该项调查是可信的。
如果这些调查问题光有价值观念名称而没有阐述性的语句,受试的评价可能与现在的不同。然而,那也不一定真实反映受试们的态度。阐述性语句是为了学生理解方便而做。譬如说,某个受试可能认为“民主”非常重要,光有这个概念而没有解释性语句的时候,他或她可能给“民主”打5分。然而,我们也要明白他或她对“民主”的理解并不一定全面。在给出阐述性语句的情况下,后一半有失偏颇的叙述可能会让他或她不赞成。我们写出阐述性的话语,肯定会对受试产生有影响。但这种情况可能更体现了他们的心理。所以,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可信的。我们不能因为受试不太喜欢“民主”、“自由”和“平等”这些所谓“普世价值”,就否定这项调查的真实性。
2.4 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非极端民族主义),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拒绝的。在当代,学生对科技的作用也非常认同。对于非常具有美国特征的东西,学生则是不太认可的,如“以成功衡量人的价值”和“把工作当成目的”等,这说明学生还是不喜欢典型的美国生活节奏。
调查显示受试不很认同第8、9、13、14,17条中题目的说法,说明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和“不关心社会制度”采取了有保留的态度。青年学生不太喜欢“普世价值”,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我们的学生所受的教育可能对他们产生了比较大影响,即我们的政治课本都说像“民主”、“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另一种可能学生们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 “中庸”思想会让中国人讨厌极端的言论和观点。
从文化研究角度来讲,文化是不同的,是具有民族性的,我们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但我们也赞同文化融合。这是我们必须持有的态度。然而,在此,我们必须明白在调查中受试们做的任何选择都是不应受到指责的。我们不是进行政治教育,即使有学生非常认同“普世价值”,我们也不应对他持批评态度。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2.5 调查的局限性
该项调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调查人数偏少,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不足。这只是在一所学校里进行,只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受试,并且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生源特点都可能会影响调查的结果。我们的学校处于内地一个小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这种情况下的调查可能与在地处大城市的学校和城市生源多的学校里搞的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调查对象都是大学生,他们的代表性也是不足的。 第二,抽样的科学性不足。这是一项简单的调查研究,笔者没有做严密的抽样,只是采取了方便抽样的方法。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调查的科学性。
3.研究的启示
该调查研究虽然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它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还是有很大启发意义的。
我们知道人生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想充分理解一个文化,对其价值观的理解和研究是重要和必要的。说到美国,很多中国人就想到“民主”、“平等”和“自由”,还有 “个人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一些人看来,这些都是全世界的人都应追求的“普世价值”。然而,我们要对这种“普世”性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在我们国内,就有不少人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这些观念进行历史地分析和辩证地看待。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要采取的认识方法。
我们学习英语,根本上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对英美人的价值观的了解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他们的价值观,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英美人信奉民主和自由等,但在现实中他们是内外有别的。在他们的国内,由于劳动人民长期的反抗和斗争,人民已经获得了比较广泛的民主权利。同时,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在以“民主”、“自由”、“人权”等藉口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残酷侵略和掠夺世界上不发达的国家和人民。不对他们开放市场的国家就是不民主的国家,不与他们积极合作的政府就是独裁政府。从国家治理来讲,“普世价值”也是不存在的。在世界上,大多数在形式上实行美式民主的许多国家陷入了混乱,并没有变成“美”国。世界的真实状况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所谓“普世价值”的作用。
另外,我们并不反对“民主”、“平等”和“自由”,我们只是不认同“普世”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看追求哪些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权利,他就应该受到肯定的;如果一个人仅借助这些抽象的概念追求一己私利,追求高高在上和作威作福的个人权力,那就是为人所不齿的行为。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很多不良学者,口上高喊“民主”和“自由”及“人权”,私下却做着与贪官污吏互相勾结的事情。在他们的联合欺压下,大多数劳动人民连一点儿民主权利也享受不到。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所谓“普世价值”的言论,从各方面加深对它的理解,对于我们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都会大有裨益的。
诚然,跨文化交际教学(包括外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技巧,然而如果不思考价值观的问题,则会偏离正确的教育方向。当代许多中国人诚信态度缺失和金钱崇拜不能说教育没有责任。我们都知道教育影响至大。要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对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涉及到“普世价值”时,我们要坚决反对抽象的民主观等,我们也要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和金钱万能的论调。
4.结语
这是一项教学反思的结果。它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的调查研究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保持着明显的中国特点,并没有非常“美国化”。另一方面,当代的大学生也需要认真思考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念。根据马列主义的观点,这些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反对“普世”的说法,但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为追求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而奋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总之,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价值观的探讨也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董广坤(1971—),男,汉族,山东省东平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语言及文化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Samovar et 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2000.
[2] Sapir, E..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21.
[3] Tingley , S.A. Dominant American Values (EB).
http://cc.ysu.edu/~satingle/dominant_american_values.htm.
[4] Workman, Brooke. Teaching the Sixties: An In-Depth, Interactiv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M)1995 NCTE http://eric.ed.gov/ .
[5]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 毛泽东.矛盾论(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