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伞
毛泽东这把为民大伞,是为民担当之伞、服务之伞、奉献之伞。这把伞,是楷模、是旗帜。
毛泽东与伞
朱有华
陕西洛河东岸燕窝梁下的新窑院南院第二孔窑洞,是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后的住所。这孔窑洞很小,今年“五一”前夕,我猫腰进去参观,一眼看到摆放在墙角的一把油纸伞。油纸伞棕红色,有些分量,更有些年代。
导游见我对伞有兴趣,告诉我说,他们“叫它‘一把旧伞’。” “为什么这么叫? ”“毛主席的生日啊!”我一听豁然开朗。毛泽东主席诞辰于1893年,这“一把旧伞”就是取毛主席生日年份的谐音啊!妙!
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毛泽东从长征路上带过来的,我无意追问,但由此想开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一把大伞,一把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大伞。
有“人民救星”之称的毛泽东,一辈子像伞一样罩着人民大众。他这把大伞、巨伞,横空出世,似乎就是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来的。近代以后,古老中国落入苦难深重之中,老百姓更是苦到了极点,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保障。最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担当精神,领导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了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当家做主。
建国后,进城了,毛泽东的心依旧火热般地向着人民大众。他念兹在兹的最是人民。他见不得群众受苦,看不下庶民生病,“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总是紧贴着老百姓的生计和呼声,强抓强推一项又一项工作和建设。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诗词中也有记载。七律二首《送瘟神》就是其中之一,它形象直观地彰显了毛泽东为人民幸福安危而牵挂的心。新中国之初,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血吸虫病一度还在传染,江西余江县更是全国血吸虫病最为严重地区之一。1955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余江人民积极响应,掀起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经过两年多的奋战,于1958年在全国率先攻克了血吸虫病。这年6月30日,《人民日报》配社论作了长篇报道。毛泽东看了报道后,极为兴奋,挥起他那如椽之笔,一连填写了两首七律。在七律开篇时,毛泽东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东升。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里因为兴奋,毛泽东连夜里觉都睡不着的“沸点”也溢于笔端,尽情挥洒。试想,如果没有为民担当的责任感的驱使能喜不自禁、文如泉涌吗?!能声韵铿锵地流淌出有情感、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吗?!
和“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铮铮决心一样,毛泽东还有一个“一定”,就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自古以来,在造福两岸人民同时,还屡闹洪灾。1951年5月4日,毛泽东在翻阅当日的《人民日报》后,一篇有关淮河的报道让他心情沉重起来,流下了眼泪。报道说,江淮地区又遭特大洪水,灾民在爬树求生中,被也求生上树的蛇咬伤中毒而亡。老百姓遭了洪灾,又亡于蛇口,这令毛泽东倍感痛心,也很激动,他挥毫题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并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上。正是在毛泽东的亲自号令推动下,建国初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治淮工程。数百年来,多次泛滥的淮河渐成了造福人民的安澜之河。今天,当你漫步于洪泽湖大堤周桥船坞旁,看到高耸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毛泽东那遒劲磅礴题词时,能不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正是毛泽东为民担当、责无旁贷的伟大情怀,给淮河之水加了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锁,给沿淮两岸人民撑起了一方安居乐业的睛空。
伞,是为人服务的工具。毛泽东这把大伞,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笔者曾参观过很多毛泽东的住所,感觉他一生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安逸的家,总是在为老百姓忙碌的路上,总是在为群众出差的途中。毛泽东曾说:“一切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带头做人民的是勤务员,是真正的人民勤务员。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瑞金,从革命圣地延安到首都北京中南海,所到之处,就是为老百姓做事。
观其一生,抑或可以说,他就干一件事,即:为人民服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群众最讲感情、最讲回报。你敬群众一尺,群众还你一丈。所以,毛泽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享有不争的长久的无比深厚的威望和爱戴。
毛泽东这把罩着人民大众的伞,最集中的思想表现、情感表达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还将其作为党的宗旨固化下来,让中国共产党人都来当人民大众的伞。1934年1月22日,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要努力做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强调说,要“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把这些小事情做好,才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在中央苏区提出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提炼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指出,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机关、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说中,毛泽东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更是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科学化,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这把为民之伞,撑得有根有据有理,撑得博大而宽广。
伞,不择天候,越是雨雪越要撑起,纵然自己受苦受累也在所不惜、在所不辞。毛泽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和伞一样的品行。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匮乏,按规定他可以用三根灯芯读书办公,但他硬是和大家一样,一块苦、一道熬,坚持用一根灯芯。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昏暗光线下,他完成了著名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毛泽东曾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他以一种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对待自己、对待家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一家牺牲了6个亲人,包括他的妻子杨开慧、儿子毛岸英、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侄儿毛楚雄。毛泽东在家是长子,母亲病重时曾嘱咐他,把几个弟弟妹妹照看好,而他把弟弟妹妹们全引向了革命的道路,且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毛泽东带头节省,过紧日子,一连7个月没吃一口肉,常常是一盘马齿苋(一种野菜)便充一餐饭;一盘炒菠菜就支撑着一天工作。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致使他的身体多处浮肿。1976年唐山特大地震波及北京,中央考虑到毛泽东的安全,转移了他的住所。正处于重病昏迷半昏迷状态中的毛泽东一清醒过来,就十分关心震情,当秘书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报告他后,毛泽东不禁泪流满面,用手使劲往前挥着、摇着,那意思显然是要抓紧组织力量救灾,不要管他。毛泽东为民而呼、为民而虑、为民而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终老。他的人民至上的崇高品德、政德,铭刻于浩浩史册,更镌刻于泱泱民心。
毛泽东这把为民大伞,是为民担当之伞、服务之伞、奉献之伞。这把伞,是楷模、是旗帜。作为共产党人,理所应当地具有伞的使命、伞的品行。要有为民遮风挡雨的自觉。“锅不热,饼不贴”。你不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雪中送炭、两肋插刀,老百姓凭什么认你、跟你、拥戴你。践行党的宗旨从来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可感可触的。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中,也要像毛泽东那样,真心实意地做一把人民大众的伞,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薪火相传,永做人民安全的守护神、永做人民福祉的守望者,让人民大众的天空始终飘动着温暖明媚的祥云。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