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再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025-02-16 观点 评论 阅读

由佛学二谛义引发的玄思  

——再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内容摘要:人类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分层次的,最基本的理论是人们肉体感觉到的物理常识,更高层次的认识是由一些哲学家运用思辨得出的理性思维的结论。单纯从物理常识上来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但是,如果上升到哲学高度,这样的认识就太浅薄。如从一个超越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就容易得出异样的结论:运动是相对的,而静止则是绝对的。  

关键词:运动、静止、相对、绝对、思想实验、物理常识、哲学思辨。  

从“二谛义”谈起  

“大道至简”,真理往往非常朴素,真正的哲学无须繁琐。许多哲学观点是圆融贯通的,是可以反过来说的,只不过人们从来未曾想到罢了。  

思想史上有一些巧合的现象,就是中外许多哲学观点不约而同的近似。如中国佛家有“二谛义”的说法,而与此类似的是近代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组“二律背反” ①,他同样认为真理是分层次的和相对的。  

我们先从二谛义讲起:在佛教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当中,需要掌握的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分清“二谛”义,即胜义和世俗二谛。“谛”就是真实、真理的意思。世俗谛也称假谛、事谛、名相谛;胜义谛又叫真谛、理谛、实谛、第一义谛。  

什么叫“胜义谛”?什么叫“世俗谛”?  

世俗谛是以世俗智慧为标准建立的世间学问,也就是世人眼中的真实情况或科学认为的真实的存在。简单说来,胜义谛即圣智观察所得的对象。所谓“圣智”就是开悟见道以上的圣人的见解——或者说是哲学家认识问题达到的高度。举个实际的例子,“水往低处流”,这是物理常识。然而,更高层次的超越常识的理性认识(哲学思辨)是:“水除了向低处流,还有一个潜在的以水蒸气的形式向高处流动的过程,如此才能完成水的循环。”物理常识是世俗谛,而上升到哲学理性的认识就是胜义谛。  

下面再来看看康德著名的二律背反。我们不妨把其中论述“时间有无开始”的一条陈述如下,领略哲学思辨的精彩:  

1. 正题:时间应该有一个起始。(这类似于“俗谛”,因为普通人倾向于为所有事物找到一个“开始”,没有一个“开始”他心里老是不够踏实)  

对正题的反驳:如果时间有起源,而“无中不能生有”,那么这个起源以前是什么?  

2. 反题:时间是无限的,因而没有一个开始。(此类似为更高层次的“真谛”)  

对反题的反驳: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么,从无限久远到现在根本就无从完成,也就是宇宙还处于行进之中。  

3.结论:“时间有无开始”是人类理性无从解决的问题,需要“存而缓论”——留待以后慢慢讨论,而不可断然做出结论。  

从东西方思想发展中出现的这种极其相似的学术现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和层次性。经过一番苦心求索,鄙人也得出了一组类似于“二律背反”的理论,同时可以说是一组“二谛义”。我们可以从物理和哲学两个层面思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得出两种并行不悖的观点——  

俗谛:从凡人有限的生命和感知能力来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真谛:从宇宙本身的无限与永恒来说,“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论静止的绝对性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上有一条原理叫做“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这无疑被大家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现在,我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说:“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你必然会感到荒谬不堪,而实际上这一理论完全成立。其论证如下:  

从宏观上来讲,宇宙无始无终地永恒存在,物质的不灭,就是总体意义上的绝对静止。  

谁敢想象有那么一天,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时间、空间、能量、基本粒子以及各种生物等等都一下子归于虚无了呢?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刻,空无一物的绝对虚空之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毫无原因地冒出了个什么“宇宙大爆炸”,新的世界从此又开始了。如此,宇宙从存在到虚无,又从虚无变出存在,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不停地轮回运动下去。这种情况简直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和被我们的观念所接受。  

所以,人们唯一能够接受的事实就是宇宙会永恒的存在下去。这就是从整体和全局观察得出的宇宙不灭的结论——宇宙在时间上是绝对永恒的——也就是根本意义上的宇宙“绝对静止”。这个结论足以对任何形式的邪教用于蛊惑人心的“世界末日说”做出强力的证伪和无情的驳斥。  

“运动相对性”的论证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运动的相对性”。单就物体机械运动而言,运动也是由相对得出的结论。闭上你的双眼,发挥你的想象力,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利用想象的力量来验证哲学理论的正确性:  

宇宙空间无限巨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没有边界,又没有中心,所以根本无法建立起坐标系统。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假设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只存在一个质点(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质点),则无论这个质点如何,也无从得出它在运动的结论。在一无坐标系,二无参照物的情况下,“运动”无从谈起。该质点动了也是没动,不动更是没动。只有当至少还有另外一个质点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我们才能通过考察它们相对位置(如距离)是否改变来判断二者运动与否。  

所以,在宇宙空间是普遍无限的前提之下,运动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相对(比较),就没有运动。”  

理论的突破及其引申意义  

综合上述,得出结论“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这是对宇宙进行宏观地、整体地、绝对意义上地把握所得出的理论,因而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传统哲学上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它所描述的领域内是成立的,是无可辨驳的。在这上面饶舌争论无益于事,浪费宝贵的精力而已。  

辩证法最基本的一条叫做“物极必反”。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它理解为“事物到了它的对立面(相反的一极),就必然有相反的理论与之适应”。在物理学领域,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统治着宏观物理世界,但是到了另一极——相对于“宏观物质世界”的“微观物质世界”,牛顿力学就不再适用,适用的倒是曾经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接受的现代量子力学。  

“举一反三”,我只是想提醒人们要善于转换一下思路看问题,研究事物要从正反两面,从整体与局部进行对比,才能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  

囿于前人,不刻意创新,任何科学都将停滞不前。科学史上不乏其例能说明这一道理。把雕版印刷推进到活字印刷,方法并不复杂,但实现这一思维的跨越却花费了人类很长的时间。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改进对文明的发展何其重要。类似的事例不妨举出两个:人类发明雨伞是把静止的亭子变成活动的亭子,走到哪里都可以遮阳避雨,这叫做“由静至动”。相反地,人们把变化繁复的外部景象虚拟在一个视窗(电脑显示器屏幕)中就可以进行模拟飞行训练,不但逼真形象而且大大降低了训练成本和风险,这叫做“由动至静”。“由静至动”和“由动至静”的变通都是人类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发挥。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乃是对宇宙所做的一个宏大的超脱世界之外的“理想观察”得出的通观结论,我们称之为“哲学真理”。然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③,现实生活中,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相对有限,个体生命在今生今世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接触和感知的世界只是宇宙的局部。所以,对于人类真实可用、贴近生活的哲学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条我们叫做“科学知识”。“宇宙空间没有中心,我们以地球为中心;时间没有开端,我们以现在为开端;宇宙生命层次众多、品种繁杂,我们以自身作为根本。”这就是入世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一个出世超脱的观点加上一个入世实用的观点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宇宙运动的完整认识。超脱出世令人在疲劳困顿的时候获得精神家园,从中寻求智慧以汲取力量。不入世摸爬滚打、克服实际的困难就不足以获取真正的知识。不出世(理想主义),人们的精神生活局限于世俗物欲,少了超脱之大勇敢;不入世(现实主义),人就会脱离生命个体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就不可能在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应用智慧,毛泽东曾云:“事非经而莫能知之也。”④  

只有把出世情怀与入世精神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人类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在哲学上既要有出世的一套东西作为精神寓居的家园,又要有入世的一套东西做为指导现实生活的实用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中,共产主义最高奋斗目标是超越的理想主义,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入世的现实主义。  

明确人类哲学的完美必须同时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方面,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注释:①李秀林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③庄周:《庄子·逍遥游》  

④毛泽东:《伦理学笔记》  

  

标签:运动   宇宙   静止   哲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