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批《南方周末》对神七的污蔑
按照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评论】关于GDP百分比,请给出具体数据,同时请把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你所说的各个时代的奇迹工程的GDP百分比告诉我们,给出具体出处,不然您这样满嘴胡勒,我很难相信你所说的。同时请你具体指出载人航天工程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有限在什么地方?以我之所见,载人航天工程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不仅不是有限,而是很大,具体的我后面会提到。
普通人大都把“神舟”飞船的发射看成一场全国性的庆典,把航天员高难度的操作当作高科技杂技来欣赏。但直觉告诉我们,耗费巨资搞载人航天不仅仅是为了这样一场“秀”。其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缘由。
【评论】普通人,请问您指哪些普通人?以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还有工程科专业的庞大招生数量,还有我国国民普遍提高的科技常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把载人航天当成杂技来“欣赏”,大家都在为载人航天工程祈祷祝福捏一把汗。关于你说的载人航天背后的更深刻的缘由,我深表同意,但是我也深表遗憾,我们关于这一点的共识是建立在几乎完全对立的基础上的。
不是经济因素。从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活动来看,载人航天还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对宇航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的拉动也极其有限。在GDP排名靠前的国家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没有独立开展过载人航天活动。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评论】所谓载人航天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这应该是某些对工业和经济极其短视的人的看法,而这些短视的人力显然就包括了这位特约撰稿人。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需求几乎用到了整个工业生产中各个门类的技术和工艺,从燃料,材料,电子,通讯,遥感,测控,再到金属加工,表面处理,可靠性,甚至环保,都是载人航天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其他工业或多或少所必需的技术和工艺。同时为了保证载人航天的安全性,上面说到的以及没有说到的载人航天所需要的技术工艺都被要求具备很高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光这一点对于整个工业实力和基础的整体提升就有不可估量的好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确实没有独立开展过载人航天活动,但是那是建立在他们有充足的国际合作的空间,难道最近您老人家没有看见日本的某些媒体指摘美国对日本航天事业的打压?难道你不知道,欧洲航天局可以用美国的航天飞机把他们的宇航员送上天?或者你视而不见,美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充满了国际合作?而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机会?有过这样的条件?这一切的原因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等等,而是中国没有类似的技术,不存在所谓的交流,那就没有谈合作的必要。而你老人家是不是以为载人航天都是有现成的技术然后就把人一射冲天?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载人或者不载人航天工程是不需要立项搞工程并且进行技术攻关的。而这个立项以及技术攻关的过程,恰恰是工业技术和工艺进行大踏步发展的过程。这如何能说载人航天工程队工业部门拉动有限?也许有限的只是几年内的短期利益,而所带来的可以影响工业基础和实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后效,你选择性失明或者根本不知道?
不是国防需要。相同的钱能发展更多类似洲际导弹那样的“杀手锏”武器。由人亲自操控的太空武器基地不但前景渺茫而且自身非常脆弱。侦察卫星也比宇航员高效得多。
【评论】不是国防需要?那看来美国在冷战结束那么多年之后冒着摔机死人的风险仍然坚持不懈地发射航天飞机花大力气花大血本建设国际空间站都是为了全人类的科技事业在作出自己的牺牲和奋斗了?看来美国人俄罗斯人拼了老命在21世纪的今天还在搞飞船航天飞机而不知道相同的钱可以发展更多“类似洲际导弹”那样的“‘撒手锏’”武器简直是笨得出蛆了? 我先表达我的观点,那就是国防肯定需要!而且非常需要!!下面我来看看你的观点啊:首先您知道洲际导弹是干什么的?那不是用来发射的!!那是摆在那里唬人的,学术一点的词叫做威慑!如果世界真的“进步”到了用洲际导弹当撒手锏的地步,那么您老人家已经连灰都不剩了!其次,您说的所谓的“撒手锏”正是载人航天技术这样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先进技术。您所谓的人亲自操控的太空武器基地,那不是撒手锏,对于这样的东西我们目前有一个笼统的称呼,叫做科幻小说。请你不要拿你读过的那一点点可怜的东西来糊弄我们。再次,所谓侦查卫星比宇航员高效,我想了一下,除了你政治嗅觉不敏锐这样的先天性因素以外,那就是你不读书不看报不查资料胡说八道了。请你检查一下美国历次航天飞机发射以及在轨期间的美国海外战争记录。另外,侦查卫星在轨时,如果同时有航天飞机或有人空间站在轨,那么不仅侦查的时效性准确性可以得以保证,安全性也相当高。航天飞机对于损坏或失控卫星的维修及调整也比纯粹无人的地面发射来得可靠及时。
中国到底能从载人航天中获得怎样的收益呢?让我们看看官方文件怎么说:《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请注意上文的措辞,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无人航天任务花费更少,但取得的科学发现更多),而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评论】我觉得白皮书说的没错!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里面有没有增加对科学的了解?我相信有,但是你不做深究人为回避。同时,白皮书中的“增强科技实力”之中的科,请问你做何解释?而你所说的无人比有人花费少成果多,这正是因为有人技术目前并不先进到可以执行那些无人航天任务所完成的任务的地步,如果可以的话,执行同样的任务,有人不会比无人差!另外,我们进行载人航天,拿了全世界人民一分援助了么,无偿获得过除我国人民以外其他人类的任何技术援助么?我相信没有!那么我们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进行的载人航天工程去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国家战略又有什么不对?难道国际关系尔虞我诈笑里藏刀的今天,您老人家还天真的相信一个国家的载人航天工程会单纯地只为了科学目的而存在?
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人航天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怎么靠它实现大国崛起与国家复兴?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评论】如前所说,载人航天也许没有短期经济效益,但是对工业对国防有极其长远的好处!那么仅凭这两点,就足以对实现国家崛起和复兴带来帮助!
震人心魄的象征意义
按照其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航天技术。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评论】关于GDP的话我已经说过了,这里不重复了!但是你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我想请问历次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于哪一年,信息技术革命又是哪一年?而在这些经济增长中,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比重是多少?或者我退一步,我承认西方国家是因为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经济“飞速”增长的,那么请问你第一天电子计算机是出于什么目的被研制?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首先应用于载人航天还是首先应用于民用科技!我不敢想某些人那么无知且无畏地去否定一切,我只能说载人航天的发展,对于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请注意这里是拉动作用,而不是推动作用!
1975年7月17日 ,历史性的握手,阿波罗-联盟号对接任务,苏美指令长列昂诺夫和斯塔福德在近地轨道上握手,这次任务的目的在于缓和冷战紧张气氛。
【评论】你只说了这一次的目的,请问你近300次的载人航天任务,其中有多少是政治性的,有多少是军事性的?即使在政治性的航天任务中,载人航天的技术是不是没有一丁点流入民用科技领域,而全部成为了政治家的筹码?你说来听听!
这是因为载人航天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像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一样。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金字塔和大教堂。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渴望与主宰生死乃至主宰整个宇宙的力量建立联系。过去只有安放法老遗体的金字塔和与上帝沟通的大教堂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则有载人航天。
【评论】这只能说明你还停留在古人的蒙昧无知阶段!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万里长城。当秦始皇以举国之力完成分隔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藩篱时,他自己也知道,这道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长城是一个符号,是中原王朝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志象征。它的威慑力量与军事价值同样重要。载人航天也是这样。“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试想在剑拔弩张的年代,总有一个非我族类的优秀代表每隔90分钟就出现在头顶一次,下面的芸芸众生会有何种感受?这种无助感与屈辱感正是当年美国人得知苏联的卫星、苏联的航天员率先飞上太空的真实感觉。这也是《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评论】你前面不是厚着个老脸说载人航天对国防没有什么帮助的么?现在怎么说起威慑力量和军事价值了?还引用“谁控制太空,谁就控制地球”,你知道是为什么这么说么?这种威慑力里,你所说的无助感和屈辱感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属于无知而自以为有知的你等愚民,而更多的威慑力来源是因为地方的载人航天可以对己方缺乏载人航天保障和威慑的太空侦查体系进行随心所欲的打击和干扰,这是现实的!
政治角力的前沿阵地
载人航天的历史是一场角力般的大国博弈史。苏联发射了卫星、把人送入太空,对美国造成“压力”,或者说,是美国感到了压力。落后一方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射更先进的卫星,把更多的人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就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冲击——回馈——再冲击——再回馈”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这场竞赛的最高潮就是把人送上月球。美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却再也无法下场休息。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在空间站、行星探测领域再次展开竞争,都力图证明自己的制度与技术优于对方,都担心在铁幕夹缝中摇摆不定的国家被大幕另一侧的太空成就所吸引。
直至冷战结束,双方才发现合作比对抗更节省资源,交流比保密更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即便如此,两强在空间站合作的问题上也频频打出外交牌,太空政治仍在延续。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绝对不是寻求属于华人的所谓“世界第一”,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一种有限而克制的发展步伐保证中国在太空的力量存在。
【评论】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航母不建了,导弹不换了,战机不飞了,却保持了宇宙飞船的发射任务,您想过是为什么吗!因为载人航天技术也许不是站在所有技术的最顶端,但是却是站在大多数技术的顶端。时至今日,美俄两国的载人航天的合作仍然停留在你帮我送人我帮你接人的阶段,技术领域的交流乏善可陈。而1992年开展的载人航天工程,显然不是毛时代别人有我也要有的精神的继承,而是对于未来中国所面对的现实威胁以为未来国家利益而开展的一项战略部署,更是为了长远地提高我国的工业以及科技竞争力而进行的一项规划。
Dengxp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那么在21世纪,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为了继续保持并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地位,中国选择了发展载人航天。
【评论】原子弹,氢弹,卫星,都有其现实的作用,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代表,更是国家实力的中坚,载人航天的选择不能不说是符合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的!
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历史上,谋求国家独立与安全、发展经济等愿望以及外国势力的介入、社会动荡等因素都曾左右过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命运。载人航天技术的命运也不例外。在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前提下,载人航天必将为国家的外交目标服务。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三步是“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不会在太空技术上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至少不会在空间站技术上合作。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对外技术政策的主题是自强、开放。中国的航天工业也是在苏联向中国进行了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证明,一旦中国闭关自守,哪怕只对部分先进国家锁国,中国便不会真正强大。载人航天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也要在“中国融入世界”这一百年母题下做文章。
载人航天技术高度复杂,中国在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壮举后,下一步就是要让国际社会在这一技术制高点上接纳自己。现在中国航天已经成为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极,并开展了卫星出口、卫星服务业务。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尚未对外开放。但这不意味着不会开放。
在载人航天领域,美俄早已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与商业合作,并将这种活动作为实现外交方针的推手。现在,美国虽已给出航天飞机退役的时间表,但绝不会放弃国际空间站。因为这是其力量在太空稳定存在的标志。但新的“猎户座”载人飞船还不能很快从图纸变为现实。从2010年往后的几年内,NASA可能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与物资。善于在各方力量间搞平衡的美国不会希望把鸡蛋都放在俄罗斯这一个篮子里。
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具备与国际空间站通用的对接口,这决非偶然为之。对于立志要发展空间站的中国而言,证明自己有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的能力后,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载人航天服务,开展“航天外交”,进而接触空间站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长远看,人类总要开发月球资源、登上火星。这些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科技项目非一国之力所能完成。与其到时再加入其中,不如现在就展开合作。
航天合作历来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美苏曾在20世纪70年代的“缓和”阶段进行过“阿波罗”与“联盟号”飞船的对接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美国曾同意让中国发射敏感的铱星系统(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卫星分配器,此技术被认为有助于研制洲际导弹分导系统)。历史未必不会重演。
【评论】有必要提一句,铱星系统(尚未部署完毕)后来完全破产并不再使用了!
当世界上最具力量的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太空这一“高边疆”展开合作时,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将变得微乎其微。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也是巩固国家安全的措施之一。
【评论】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同时,请永远不要忘记,技术落后是无法带来技术交流的。从当年的大歼八改造,麦道飞机,到现在的大型计算机都是如此!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初银河大型机研制成功以后,银河级别的大型机便不再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如果这个事情我的记忆有错,那么胶片机时代的乐凯胶卷是不是可以算一个例子!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短期内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它注定是一种纪念碑似的工程,通过不断的科技突破吸引国民和世界的目光。
【评论】它注定不是一种纪念碑工程!!之所以有人会认为是纪念碑工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短视,也是因为这些人对科技的无知而对载人航天盲目崇拜,而实际上今天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未必不能成为未来普及载人航天的前奏,那请问您老人家是不是还觉得载人航天是纪念碑?事实上,俄罗斯已经开始了太空旅行之类的载人航天项目。
不少国家都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储备,但国会不会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浩大工程。只有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和拥有强大go-vern-ment主导力的国家才有能力实现这一国家行为。实施这一工程赢得的赞许和凝聚力反过来又可以加强这种国家行为。按照约瑟夫·奈的理论,国家的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评论】请举例说明,哪个国家的国会不会通过?同时载人航天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不会影响政治家的决策已经国家利益维护着的决策的。美国如今已经没有冷战,但是仍然投入巨资开展载人航天,请问它是不是属于你说的有强大go-vern-ment主导力的国家?软实力这个东西目前很流行,大家都在说,但是软实力必须建立在硬实力之上,载人航天就是硬实力的组成部分!!!
如同太空行走是把人送入开放空间一样,载人航天也是开放的象征。如果曾经封闭的中国在这一高度敏感而又困难的领域都能与西方展开合作,那么这对其他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将起到莫大的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载人航天也是中国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的开路先锋。
【评论】我必须要指出,在航天领域,中国从来都是开放的。封闭的只有西方国家!中国从来都是渴求与西方的合作的,只是西方从来都拒绝合作!因此你这一段话应该反过来说!!
载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象征。高成本是载人航天的特征,并将是未来的基本特征。从长远看,只有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把人送上其他星球,才有能力建造巨型对撞机去解释宇宙创生的奥秘,载人航天俱乐部是一个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加入的组织,其成员都是地球的领导力量,任何一个致力于崛起的大国都无法拒绝这种不朽的诱惑。
【评论】高成本是载人航天的象征,我再送你一句,高风险也是载人航天的象征,但是你一定要记牢的是,高回报才是载人航天的本质!
最后说两句心里话吧,按理说中国历史上像你这种明里叫好暗中骂娘的文章实在不算少了,大家也都雪亮着呢,网上骂你的有不少了吧。我不知道你出自什么目的写这种文章,是哗众取宠还是另有目的,看起来你的政治嗅觉挺敏锐的,可惜用错了地方,同时也建议南方周末的编辑审稿的时候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少来什么普世价值,以正确而敏锐的政治嗅觉把某些隐藏很好的汉奸踢出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