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尤其是贫困人群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尤其是贫困人群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李锡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草民认为,这种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建立健全比资本主义更发达、更完善的全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体人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既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多年来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也积累了许多,许多人的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多数雇佣劳动力工资过低,更遑论那许多下岗失业人员。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的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大增加,也会不断造成新问题。
中国内需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工资过低,民营企业多半以最低工资雇工,致使全国从业人员的85%的工资一直偏低。据 2010年1月11日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几乎所有企业的底薪都是每月770元”。而对比之下,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现在央企高管年薪定得并不高,平均薪酬也就是60万元人民币左右。”最低工资比国际惯例低了一半多,而“吃皇粮的”平均工资反而比国际惯例高出0.7倍。高工资行业与低工资行业的工资差超过了40倍。消费能力是由多数人决定的。少数富有者的消费已经饱和,他们拥有大量的房子、汽车及其他资产、消费品。中国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据国家有关资料,0.4%的人拥有60%财富。
劳动力贬值,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严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有些人去欧美旅游大把烧钱、在娱乐场所挥霍无度,但也有人冻死街头( 2009-12-21 报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许多下岗职工不但没有随之富起来,反而愈加贫困,他们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很多人体弱多病无钱医治,还要养活一家老小,有些人还不能享受到低保,身负“新三座大山”,生活非常艰难。而退休“双轨制”也造成了养老待遇极为不公,退休工资差距巨大,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现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初衷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三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许多人无法致富、无望致富,甚至无法保证温饱。有些精英甚至明言不能让所有人都变富。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保障体系要保障大量的城镇下岗职工,特别是4050人员、病残者。
国企下岗工人是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之一。章玉贵在《经济时刊—2003年第5期》)说道:国企下岗职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成为国家经济积累主要贡献者的一部分。今天,这一弱势群体实际上已成为“改革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和主要的利益受损者”(《国企改革的成本该由谁承担》)。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无私地把青春献给了国家,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计划经济体制里,政府、企业与职工之间客观上存在一种“承诺”或“信用”关系,即政府、企业对职工有一种终身就业以及相应的医疗、住房、养老等承诺契约。对于他们的保障是个关乎数以亿计老职工基本权益和政府信誉的重大问题,也是牵涉到和谐社会的稳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大批国企消失,职工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生活失去了保障。他们除了要设法谋生,还要缴纳高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要负担家庭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巨大压力。这部分人群体基数大、年龄高、文化低、体弱多病,再就业极其困难,生活及其艰难,甚至无法维持温饱,得了大病后果不堪设想,一片哀怨。他们为了改革大计作出了巨大牺牲,国家理应保障他们的后半生。
二是广大农民。
农民有承包地,境遇一般比城镇下岗职工好一些,但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缺乏基本的保障。在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打工或零工的农民更加悲惨。
中央连续七年下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年年有新政策,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开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局面。中央的政策是英明的,关键在于基层的落实。一些基层干部执行中央指示精神不力,将党和政府的恩惠大大打了折扣,少数干部甚至如狼似虎地侵害农民。据新闻报道,前不久邳州因征地而发生了命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要实现中央的目标,则必须完善保障体系,使失地农民有序流动。
由于经济多样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需要保障的人员。有时发生不公现象,需要救助的领不到钱,而部分有钱人却能通过关系拿到救济金。新毕业生在找到工作之前生活困难,有时还遇到银行催缴贷款。原来生活水平尚可的人因病残致贫、因学致贫、因老致贫等。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有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缺乏保障的人员会影响社会稳定。鉴于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无力负担高昂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必要在现今的保险型社会保障体系上增加福利型保障体系,使党的温暖、改革开放成果覆盖到全体公民,特别是无力自拔的贫困弱势群体。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社会财富大增,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保障全民的福利,这是福利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草民相信中国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能完全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繁荣与崛起不可能建立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基础上。改革的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是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财富让多数人忍受饥寒。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广大弱势群体,他们是安泰的盖亚母亲,有完善的人民群众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执政党的长治久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