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深圳见闻(四)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四 体制僵化,特区不“特”;

对于很多没来过深圳的人而言,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城市”。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可以尽情施展你的才华、实现你的抱负”,“人才受到最大的尊重和最有效的使用”,“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这里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地方”......但到深圳之后的这段日子,很惊诧于这里僵化的体制:

以前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深圳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获得的。但据我的实地调查和了解,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我所看到的事实是:一切都要讲“关系”、靠“背景”。我刚到深圳后不久,就有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前来住处走访和登记。对于他们的询问和想要了解的信息,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趁机和他们攀谈起来。也许是被我释放的诚意和善意所感,也许是欣赏我的健谈,也许是本身有倾诉的渴望,他们也对我打开了话匣子。言谈中我了解到:能在他们那里上班的人,全部都有“关系”和“背景”。没有内部人士的介绍或推荐,普通人和外人根本无法染指任何工作岗位。我表示“不信”,并半开玩笑地试探性地透露了一下自己想要到街道上班的“愿望”。不料,他们的坦白让我惊讶。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好意告诉我:不要趟这趟“浑水”。因为裙带之风太烈。除非有“关系”和“背景”,所有街道的工作岗位都只招或者说只找本地人。我忙问缘由。她诡秘的一笑,说“因为本地人了解情况”。也许是觉得自己说得太多,她随即补充说“因为很多本地方言比如客家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而他们这些在街道上上班的人都必须至少懂普通话、白话(指标准粤语)和客家话三种语言”。我听后连忙点头表示认可。但我也随即指出“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尤其是外省人远比深圳本地人或者广东人为多。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使用外来有识之士进行管理是否更行之有效、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必要。毕竟本地人和广东人反而是少数。而外来人口的语言、习俗和思维方式只有同是来自外地的人更加了解。本地人在这方面恰好有所欠缺,处于劣势。应该将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综合利用、配套使用,方可事半功倍。否则是否会事倍功半,且有舍本逐末和歧视外地人之嫌”。她听后微微一笑,未知可否。

众所周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最基层的政府办事机构。是政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统治工具和最敏锐的政治触角。它的健康、有力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稷安危”。可是这里的用人机制居然如此僵化和保守,毫无活力可言,不得不让人对它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充满疑问。更重要的是,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内部的公正透明印象大打折扣。因为我相信这绝不只是一个街道办事处才有的情况。见微知著,基层尚且如此,高层可想而知。事实上,不仅所有“重要”和“要害”的岗位如此,政府部门中甚至连保安和保洁员这样的工作都必须有“熟人”介绍方可获得(我郑重声明:绝没有瞧不起这两项工作的这意思)。对此我深有感触。昨天休假我到深圳市民中心游玩,顺便参观了一下深圳博物馆。就在我欣赏齐白石老先生的佳作之余,一位百无聊赖的女性工作人员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攀谈我了解到:她是湖北人,二十出头,在这里做女保安。据她所说,本来这里是不招女保安的,因为她有个叔叔在这里,才被破例招了进来。她告诉我,他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全是内部招的。无论是谁,多少都得有熟人、有关系才行。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是某某领导的亲戚”。什么“公开招聘”她从来没有听说过。值得玩味的是,这位女保安的工作单位离市政府仅一步之遥。

在来深圳之前,我曾以为深圳市的领导们都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所以我在来深圳之后不久,斗胆向市主要领导进言并毛遂自荐了一番。然而,我的信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关系和背景,我连给政府扫地的机会都没有。

我上面所讲的这些绝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同感。据我一些在政府部门和国企工作的朋友介绍,情况大抵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我一位在宣传部门上班的朋友介绍,这里招的人几乎全是“某某领导的亲戚或者亲信”。对于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听话”。这些人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听话”。这里作风的呆板和教条,简直令人发指。相比之下,连央视这样的带着紧箍咒的单位都显得“开明许多”。不仅用人如此,办事亦如此。任何芝麻绿豆大小的事都要打报告,然后层层审批,经无数领导同意并签字盖章方可生效。其中任何一环节出了纰漏或者一点小问题都会影响全局。甚至某个领导休假都会让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拖了又拖、悬而未决。他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开会,但每次开会就是吵架。上级领导吵完下级领导再接着吵。下面办事的“小兵”就眼巴巴地看着、等着。而且,由于最高层领导是“空降”或者从部队上直接调来的,往往又不懂业务,所以常常议而不决。正因为如此,他们现在虽然以某某公司的面目出现(实际还是相当于政府部门或者国企——因为体制没变),但由于体制的原因,还是做不出有影响的节目。不仅综合性节目没有什么深度和力度可言,连娱乐节目都“惨不忍睹”。因为僵化的体制丝毫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他们毗邻港澳台的优势一点也发挥出来。做出来的娱乐节目质量连远离港澳的湖南台都比不上。

更让人深思的是,不仅深圳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如此,连很多民营企业甚至私有企业亦如此。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嫉贤妒能者比比皆是。这些我都见得多、听得多了。谈什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特区之风”,完全就是在忽悠老百姓。所以,深圳固然是座年轻的城市,但绝不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而是一座暮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思想监狱。年轻人的远大理想、青春朝气和革命激情被统统扼杀了。在经济上的私有制与政治上的官僚体制杂交后,一个有着年青外表但实际上骨子里已经老朽垂死的怪胎出现了。于是,年青人的思想活力与创造性鲜见,年轻时的浮躁和冲动倒比比皆是;年轻人的正义感和上进心少见,实用主义和乖戾倒随处可见。所谓年轻的拼劲和闯劲,不过是无知与莽撞的代名词罢了。

写到这里,肯定会有人嘲笑我大惊小怪、少见多怪。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可是我想要问,改革开放的初衷和最有力口号之一不就是要彻底改变僵化、保守的官僚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吗?不就是要改善政府机关的办事作风、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吗?!这些不都是资改派数十年来所津津乐道、娓娓道来的吗?!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一座充满的生机、朝气与活力的年轻城市”,仍然盛行着官僚主义、仍然肆虐着僵化、保守和教条的体制?!这难道就是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真正成果吗?!难道深圳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个比内地更官僚的体系吗?!这难道就是深圳特区的“特别之处”吗?!

我终于明白那位申请了无数次仍然得不到提前退休批准最后绝望地向社保局女干部举起武器的那位深圳老职工的心情了。那是一种何等的无奈、冰凉与悲愤!

官僚主义害死人啊!但官僚主义也不过是私有制的一个小小衍生物。

严冬

2009,11,12

写于深圳特区

标签:深圳   这里   他们   就是   如此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