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房价、崩盘、拐点、过热、泡沫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房价、崩盘、拐点、过热、泡沫  

关于房地产,当前大家的眼球都聚焦在房价上。崩盘、拐点、过热、泡沫,一时成了热词。有人画了一个崩盘时间表(图),任志强说不会;龙永图说有需求就没有泡沫,任志强也说没有泡沫;至于拐点,普遍的观点是:看政府的决心。  

这些热词,说的是现象,不触及实质,但是,从“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以看到,这是国发【2010】10号文件房地产新政的着眼点。所以,应当首先考察它。  

从国发【2010】10号文件认为“增加了金融风险”看,政府有崩盘的担心。  

我不认同“崩盘”说,中国现在的问题不能完全同日本比较,任志强说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现改变”,中国政府“不会让中国的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这肯定是不会出现的。”  

崩盘的可能性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资金链断裂了,二是房地产过热,严重的供大于求。现在的中国,这两方面的情况都不存在。  

不要认为金融危机,真的就是缺少资金,不是的。马克思主义已经阐明了资本的积聚。积一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阶段,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自行增殖,是资本普遍的积累;聚则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危机阶段,特别是金融危机中,这时是一部分资本被另一部分资本吞并,这是零和,资本家的资本并没有因此完全灭失,而是从一些资本家转移到了另一些资本家。 4月26日早晨 我从CCTV听到,英国富豪的资产,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增加了30%。这些资金正在寻找机会转化为资本,而中国的房地产业,现在正是好去处。为什么?概言之,因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因为人民币预期必然要升值。所以,以日本为参照,预言中国房地产业即将崩盘,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不对,没有看到在这两方面,中国与日本都处于完全不同的情况。日本当时的情况是,城市化已经完成,日元超值;现在中国的情况是,国内外的资金都急于通过房地产业转化为资本,国内需求支持房地产业发展,人民币币值不高。  

中国还有一个不能崩盘的理由,那就是:房地产业是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业崩不得盘,所以有国发【2010】10号文件。  

我们在探讨崩盘问题时,已经触及“过热”问题,也否定了它的存在。这里且不说城市化要求发展房地产业,每年几百万上千万农民进城务工,需要增加多少住处,相应地需要多少吸收农民工劳动和服务于农民工工商业用房,就从现在的城里人来说,80后、90后以及以后的新生代,就需要为他们盖许多住房。以我家来说,祖孙三代已形成七个家庭,但仅有两套住房,五个家庭都是住的出租屋,仅可安身。所以,现在决不是建房过热,这个认识的完全错误的。现在房地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是如国发【2010】10号文件所说:“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  

但是,我不认同中国房地产业没有泡沫的说法,对此无论是任志强、龙永图以及其他什么人的如此说法都是不对的。首先,从房价上看,无论是价值方面还是购买力方面看,都有泡沫,而且有很多的泡沫。  

购买力方面无需我说了,国发【2010】10号文件指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讲的就是房价超过了居民的购买力。这也是大家都看见了的:两万多、三万多、四万多一平米的房子,一般的工薪阶层是买不起的。关于这一点,任志强讲得最直白,房地产开发商是为有钱人而不是为普通职工、大学毕业生们盖的;他在《解读》中说得好:“对于买房者来说,永远都是需求与能力的对称”。现在的房价使人们的能力与需求极不相称,于是现实的需求转化为泡沫,或者说人们的需求被房价的泡沫淹没了。  

关于价值,国发【2010】10号文件指出“房价过高”,就是住房价格已远超出它的实际价值。这个从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已经反映出来了。住房价格之远超出它的实际价值,我在《从价格分析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文中已经有分析地指出了。这是虚高,是垄断造成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房地产业供不应求,还不热。  

其次,住房的面积也超出了许多人的需求和购买力,这也是一种泡沫。同时,大面积住房还减少了单位土地上可建筑的住房量,加剧了“住房难”。  

基于房价过高的客观存在,在住房出台国发【2010】10号文件,坚决遏制的政策下,拐点必然出现,而且已经开始了。尽管任志强等房地产商反对政府干预,但是由于他们愚蠢地藐视政府,迷信市场,竟然不给政府面子,顶风而上,逼得政府“严厉的行政干预已到了房价不跌绝不罢休的地步了”。  

任志强过分地小看了政府的作用,或者认为政府在市场中只起消极的破坏作用,没有积极的建设作用,他的这种认识不符合实际,错误地认识市场。市场并不是真的自由平等的场所,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自由市场”,是表象。事实上,市场是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交往场所,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场所。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博弈理论,这种博弈,不正是一种关系,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么?自从凯恩斯以后,自由市场经济已经转化为混合经济,即在政府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说,实践已经纠正了经济学的旧观念,承认了政府也是市场中各种相互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一种,而且是日益显示其强大的一种力量,特别在危机中。任志强和房地产商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只是不甘心接受政府的宏观控制,要同政府博弈。  

任志强已经回应国发【2010】10号文件:一是他认为、或者他希望“政府是头脑清楚的”,“当房价满足了当局者的管理目标时,或是预期坏于管理当局的目标时,比如过度的下跌和恐慌性的下跌时,当局一定会改变现行的政策的”;二是如果政府坚持干预市场,那末,房地产商将以退出市场——“房价会下降,那就不盖了,……市场不好了,发展商就不会去投资了”——逼迫政府退出市场。

任志强不希望出现拐点,房地产商在和政府博弈。我认为,如果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来解决中国的住房难问题,结果还是两败三伤:开发商和政府都失败,开发商、购房者、国民经济都会受到损伤。所以,事情会有妥协,房价会下降,开放商也会继续盖房。

政府领导人的智慧和魄力,又将接受考验。

标签:房地产   政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