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视野大思路进行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创新和改革
听婵释禅
由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平均数额向企业养老保险平均数额“靠拢”的“就低不就高”的存量范围内的改革问题一经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马上就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无论是既得利益集团,还是非利益集团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种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进行“国民经济财富或是财政收入二次分配”的政府有关部门的立意和出发点,虽然是“以财政紧张”为借口的改革,但其必竟是“歪打正着”地沿着将要走向社会公共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原则的一种不自觉的靠拢,从某种狭义的角度上看,也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但这种小打小闹并只“以一少部分人为本”做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良,仍然是囵于小农经济思想的“小家子气”的“你多他少”的当家理财的狭隘眼界和观念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根本无法体现或是表现出一种站在“全社会或是全民”的根本利益上去思考“养老保障问题”的改革大视野和大思路,当然也就谈不上去进行什么真正“以民为本”的大视野和大思路的 “制度设计和改革创新”了。
本来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需要拉动内需维护经济稳定发展这样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中国政府利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进行社会公共财富的国民经济二次分配,是可以做出许多彻底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正义民主、自由人权”等根本原则的大事情来的,但看到一些所谓的精英“活宝们”,不是“以民为本并科学发展地”深入客观公正地研究中国的这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社会公共财富分配问题,而是在那毫不负责任满口跑舌头地Pk着怎么发现钱、发购物券、分国有股份、分国家外汇储备等的大有世界末日来临的小儿科过家家的玩意,实在是让全体国民大失所望呀!
很显然,一个对全体国民不能以“公平公正、正义民主、自由人权”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原则做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也不能建立在一种“完整完善并普惠于民”的“制度设计”基础上的“一把一利索”的社会公共财富分肥活动,又能给我们这个“以民为本”的社会的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福祉和改革开放成果的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及深远而又积极的世界影响呢?又能给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什么样的长远根本利益动力机制和社会凝聚力,及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呢?又能给我们这个毛泽东和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权带来什么样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利益和可以叫得响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经济保证和体现呢?那些只会“鹦鹉般见样学样”并只会给外国主子当洋奴买办的所谓精英,是从来都是站在自己的那一角一落看问题出主意的,其眼里是从没有什么劳苦大众的,更有甚者是他们只会利用“敏感话题”去搏取知名度和点击率的只会用屁股而不是用脑袋去思考问题的。
要知道西方等许多发达国家,人家应对金融危机或是经济危机的所谓“发钱或是购物券”等的刺激消费,那是人家“国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保障制度已很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拿出些小钱分给大家爽心情用的;而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国民”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保障的春雨还远没被滋润并干旱的连生存都强支撑的情况下,那些自以为中国的老百姓都富得流油了,也要“鹦鹉般见样学样”地想学着人家去发什么“钱或是购物券、发什么国有股份或是外汇储备”等来爽爽心情了。可以肯定的是,“钱”是要适当发些的,要不国家光攒“钱”,又是为了什么呢?
但发“钱”,首先是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政府,要把这国家财政收入或是国家外汇收入或是国有资产等社会公共财富的“钱”,发到可以解决对全社会来说具有最全局、最公共、最公益、最体现公平公正和正义民主等的最需要首先解决的方面和领域上去。而这类最需要首先解决的方面和领域,那就是政府“按公权力分配”中的“按公平公益分配”的那类对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够不着”有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多少能从中受益”的按公平公益进行的社会公共财政的“分配”。这种“按公平公益的分配方式,是现代生产力水平的高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最基本、也是最需要首先解决和健全的分配方式,其不仅可以缓解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地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等的社会理想,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奠定最基本的“分配与消费”基础和基数。
现在国家已通过了“新医改方案”,并且准备在三年内拿出85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国民”进行“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基本医疗保障投入。这种把“全体国民”都纳入其中的具有大视野、大思路的“制度设计”,无疑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这于政府有关的卫生部门多年来具有大视野、大思路的“制度设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比之下,对于政府有关的“人事保障部门”来说,最近拿出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与之相比可是要逊色太多了。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囵于“存量”中的“你少他多”的小圈子里不能自拔的“小家子气”改革,未免很叫“全体国民”失望。
很显然,建立一整套象“医改”那样覆盖城乡“全体国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才是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没有这样的大视野、大思路的“制度设计”不仅显得没有气度,也很有些某些部门失职的味道。你想都不敢想,又何谈实现了。不要耽心“钱”没有或是不够用,现在许多人不是提出要“分这分那”吗?而这些“国家的公共财富”正是需要在这时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适当拿出些来做这些大事情的。“外汇”能为美国人民谋福祉,当然也就能为全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谋求福祉;“国家财政收入”能为某些也不见得就为国家做出什么狗屁贡献的人去尽情地享受享用地谋取福利,那么凭什么就不可以让那些一辈子生产粮食等供养那些既得利益集的“衣食住行用”等的已年老体衰的“农民老人等”享受一下适当的养老金福利待遇呢?哪管是“中央公共财政”先给每个已到退休年龄的“农民老人等”的养老金账户每月打入一百元的养老金呢!先把这个具有大视野、大思路的“制度设计平台框架”建立起来,然后再考虑“你多他少”行不行?我们不是要拉动“消费或是内需”吗?这些给予最需要消费的“农民老人等”的养老金可是会“没几天”就会消费完成并进入流通领域的。当然各地方政府也是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富裕程度给本地的“农民老人等”以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补贴额。由此,这个看似很难很大的事情,也就这样把“制度框架”给搭起来了,事情也就这样很平常地被搞定了,等各方有了“钱”,可以再加码吗?有点,总比没有强,别弄的全中国有的退休老人全程享受着“共产主义生活”,而有的老人却只能过着“奴隶封建主义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社会公共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那些享受社会公共财富过多的人又凭的是什么?其又有什么大不了的狗屁贡献。人生而平等,对社会公共财富的享有享受也应该采取相对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农民老人等”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种粮等养活了城里的人,没有粮食等那些城里人什么都不是,只能是骷髅。而不管你权有多大,钱有多多,文章写的有多文彩飞扬、民主自由喊得有多响。。。没饭吃,那是屁也放不响。就凭这些,“农民老人等”就有充分享受社会公共财富分配过程中的养老金待遇。
有人一定会磨叽,“农民老人等”没有事先交养老保险呀。从大的视角上讲,“农民老人等”用一辈子种的粮食在不间断地养活你们这些城里人,这就是他们所交的养老保险。再说了,那些交了所谓的养老保险的人,其还不是政策规定的“法权”并由国家和企业给代交的,就是所谓的自己交的那一份,其也不过是国家和企业分配来后的转一转手罢了,离开了政策赋予的“法权”,离开了集体、组织和企业等,你个人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如果当初国家通过政策规定“所交或所卖”之粮或是物,也国家、企业、个人地各拿出一部分算做“农民老人等”“交”的养老保险,那现在的“农民老人等”岂不也象城镇职工和干部们一样地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养老金待遇。过去由于没有及时地建立这样或是那样的所谓“政策制度”,但欠的账却不能象没事人那样不去还账。政策是人定的,法律法规也是人定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公正的政策或是法律法规也是要改革的。某些所谓的狗屁精英不是整天喊着“人权”吗?现在“农民老人等”很缺乏生存权,在这类具有真正和实质意义上“人权”的事情上出来喊两嗓子,也还有点良心和诱惑力,整天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所谓“人权”,你还是歇歇吧!没有人会理你那份胡子。
当然,还有“教育收学费等”的事,那“学费”全国加起来也就六七百个亿吧,哪地方挤不出来呀,让那么多没钱上学的家庭整天哭着喊着,有意思吗?别整天就想着为这为那“减税让利”,那也不是什么刺激内需的根本方法呀,某些企业就是不让其交税,可那生产的商品就是没人买,还不是越生产仓库越成堆。从根本意义上讲,想拉动消费或是内需,那就必须是加大“按公权力分配”的公平、公益、公共等的社会公共财富的分配力度,以此来“弥补”国民经济初次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造成的“破坏和中断”。当然,就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公平公正分配问题,不是在这里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以前的文章已说了不少了,就此打住,文章也弄得挺长了。
总之,借助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个千载难逢需要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政府部门和各方面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志之士,应该发挥你们真正的智慧来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谋福祉,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出应有的贡献。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也确实让全国的老百姓看到了一大批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脊梁”正在不断地涌现。这些人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
2008.2.11.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