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志愿者日记:在祖国的伤口面前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我是一个九三社员,专业是物探工程师,目前在哈尔滨经营一家工程物探公司。今年5月23日至 6月7日 期间,我以个人志愿者的身份前往四川汉旺镇群新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救助灾民工作,很多家人和朋友对我的这种行为感到惊讶和好奇,同时他们非常想知道我在做一个志愿者的工作中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我自己也认为有必要把这些情况向他们做个说明汇报。  

二零零八年,是奥运年,是展现中华民族自豪感的一年,也是对全体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进行考验的一年。  

今年以来,大雪,股灾,拉萨暴乱,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污蔑等等事件陆续发生,中国人本来已经有些应接不暇,突然的,5.12,这个将永远被一代人记住的日子,象一座山一样压来了,我们的祖国母亲,被这次大地震震出了伤口。  

在这个自然的大灾难面前,太多的人死去了,太多的人伤残了,太多的人房屋和财产突然一无所有,太多的人眼泪已经流干了。没有人会去躲避,也没有人能够躲避——四川人民不能躲避,因为灾难就发生在他们身上,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不能躲避,因为受难的是我们的亲人。  

作为一个前70年代的老青年,我选择了作为一名个人志愿者前往灾区第一线抗震救灾,在那里我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八万志愿者中的一员,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觉得光荣而自豪。  

去四川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一些赴川做志愿者方面的信息,我也同支社的几位同志商议过,自己开始也是有一些犹豫的。这时,支社几位同志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还有人把一些药品和食品托我带去赈灾,在这些同志的支持与鼓励下,我订了 5月23日 飞四川的机票。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我全体的家人是反对我去的,我妻子撕碎了我的机票,我父亲当时在北京,一夜打了六通电话反对我去,后来我还是说服了他们。  

到了成都之后,我立刻同网上交流过的一个志愿者队取得了联系,随即当天就赶到了绵竹市汉旺镇群新村,这是一个四川盆地西侧山脉边缘的一个山村,这个地方属于震中区,村里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死了43个人。我到达那里的时候,村里大约有一千多人集中安置在村委会后面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没有水没有电,村民吃方便面,喝矿泉水,洗涮用的是消毒后的井水。  

我们志愿者都是用自己带上山的食物和水,这主要是强调不占用灾区百姓的资源。我们住都是自己带的小帐篷,山地气候的特点是白天很热,晚上尤其是后半夜往往下雨,又潮又冷,着凉不说,身上很容易很多皮疹。最讨厌的是这里的蚊虫特别多,我这个黑龙江人还最受它们欢迎,几天下来胳膊和腿布满了大包。  

我们的工作应该说是全方面的,我先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志愿者服务队,这个队伍叫中华之心志愿者服务队,最开始是 5月13日 在都江堰成立的,队长叫易启明,成都人,我们叫他老易,其实他是80年代生人,在地震之后立即组织几个人在都江堰开始挖人,曾经挖出来3个活人。后来单个的志愿者纷纷聚拢来,成员五花八门,有政府官员如桂林市的一个副区长,也有来自梅河口的街头混混,国航空姐,应届高考考生,复员兵,国企职工,退役军医,私营业主,医生,护士,大学生等等;人员也是流动的,都是个人自发而来,通过网络联系,为了共同的心愿聚到了一起。队员最多时我们统计是17个人来自14个省。  

这个队伍是21日开到汉旺群新村的,我到的时候,队伍主要承担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医疗救护队,二是突击队。医疗救护队由两个医生两个护士组成,他们从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卫生局领取药品,对村民进行医疗救护;突击队主要跟随部队干各种各样的工作。  

我到了队上开始就参加突击队的工作。负责群新村的是成都军区一支5个人的小队,队长叫李德龙,吉林人,是个中尉,在我跟随他们一起干活的那几天是对我的身体素质的巨大考验。在灾区,满目废墟,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压在废墟下面,等待着人们去收拾,同时,田野里的小麦也已经熟透了,正是收割的季节,这些收拾和收割的工作都是由部队和我们志愿者去带领完成的。那个时候村民们还没有立刻从天灾中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多数的村民还有着等、靠、要的想法。我曾经问过一个村民,房子倒了,你们什么时候修呢?他回答,肯定是政府来重建。这种心态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志愿者深深理解这种心态,同时,我们更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灾区村民的抗灾自救的自觉性。  

在那几天里,每天吃方便面,喝矿泉水,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有一天我们从早上8点多领到任务挖排水沟,又搭大棚,然后是挖厕所,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收工,中间只休息了20分钟。  

说实在话,这种工作以前我是没有做过的,开始真有些吃不消,可是当看到身边的军人,别的志愿者,他们出的力要比我出的多,汗水比我流的多,我自己也咬牙坚持下去。  

我们中华之心志愿者队有几条队规要求每个队员必须遵守,第一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具体就是不吃村民的饭不喝村民的水;第二条是不得酗酒;第三条是每天晚上要开总结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我们每天晚上的开会都是很严肃的,由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个性都是比较强,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在每天晚上的会议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显得非常重要,在会上大家都要发言,非常民主,有时候在会上因为观点不同会吵起来,但是当会议形成决议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自觉地遵守。  

随同部队干了几天活后,我由队里指派进行外联工作,我同医疗队的几个人到邻近的拱星镇,在那里我们又建立了第二个医疗点。在 5月27日 我参加了步行前往安县雎水镇罐滩村送物资的行动,之前我们得到消息,在山里的罐滩村3组有100多人没有下山,物资匮乏。我们队经过会议讨论之后决定派7个人背着物资上山。那里距离群新村20多里山路,由于山体滑坡,路已经断开了,而且余震不断,去那里是很危险的,我反复的思量,最后决定参加这次行动。那天我们走了8个多小时的山路,一路上遇到的危险很多,看到了很多悲惨的景象,我深深的感到了大自然的可怕和人类的渺小。我们到达罐滩村3组的时候看到情况是真实的,100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下山,卫生防疫条件不好,缺少帐篷和食品。我们把带来的5000多元钱的药品和食品分给了他们,随队医生又给他们看了病,下山后我们赶到了雎水镇政府,把情况反映给他们,等我们回到驻地后一个个筋疲力尽。  

在头一天晚上,群新村的书记找到我们,希望我们把村里的孩子组织起来,避免孩子们在废墟里乱跑,发生事故。我们接受了这个任务。  

那时刚刚有一对从唐山来的志愿者夫妻来到我们队,女同志叫佘波,是个英语教师,我们把这个工作交给了她。  

当时按灾区政府的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一律放假在家。佘波最开始只照看十几个小孩,她领着他们做游戏,给他们上英语课,结果第二天,一下子来了四十多个小孩,这时,问题出现了,一是没有地方容纳这么多孩子,二是没有足够的老师照看这么多孩子,三是孩子的年龄参差不齐,如何组织孩子,讲什么课成了问题。  

当天晚上的会上,我们讨论决定把工作的重点转到孩子教育方面,我们预计来上课孩子的数量还会增加,由佘波,小任和梁子把孩子按年龄分成两个班,同时,我负责联系绵竹教育局,争取一些物资支援,另外我们自己又筹钱按50个孩子购买了笔和本子,因为多数孩子的书本都没有了。  

5月28日 ,我和飞鸿赶到绵竹市教育局,向教育局局长介绍了情况,当时教育部门的意见是,由于按国家统一要求学生放假,对志愿者的这种行为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对于物资上的要求,他们会逐渐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在绵竹当地采购了一些本子和笔,准备回村。正在这时,我们队老宋给我一个信息,北京有一个仁爱基金会在绵竹体育场办公,他们主要的资助对象是灾区的儿童,老宋正在那里同他们谈。我们到体育场找到了他们,基金会在体育场成立了一个仁爱学堂,组织了二百多个孩子上课,学习国学和抗震、卫生方面的知识。基金会的李老师听我们讲清情况后,送给我们一些书本,我们把这些带回村里。  

等我们回来一看,孩子增加的数量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多,已经有80多个孩子挤在一起上课,看他们挤在一起的样子是很感人的,村里提供了一块三四十平米的露天的地块,在村民的帐篷之间,孩子们对这种学习是非常认真的,这些受了惊吓的,看到了太多可怕情景的孩子们,是如此渴望回到课堂,和小伙伴一起,和老师在一起,做游戏,唱歌,这会让他们忘掉害怕,这是最好抚慰他们心灵的方式。  

帐篷,孩子们需要一个帐篷学校,我决心为他们搞到帐篷。  

第二天,我和老易又赶到绵竹,找到基金会的负责人方老师,我请求她帮助我们,我知道基金会是有很多物资的,我讲了山里孩子的需要,我请她去村里看一看,方老师禁不住我们的软磨硬泡,百忙中抽出时间,和我们一起来到了群新村我们的课堂,她来的时候,孩子们正在上课,很显然她被这种情景打动了,我们又请村长向她介绍了情况,方老师提出仁爱基金会的要求是:一,名字是仁爱学堂,讲授指定的一些内容;二是要由村里提供证明,由村里具体配合,并由村里提出要求的物资项目。  

方老师走后,没多久,村长找到我们,向我们说明由于一些具体原因,村里不能够向基金会提供证明并且申请物资支援。  

建立帐篷小学的梦想难道就此破灭了吗?在当天晚上的会议上,我提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无论如何要在第二天搞到帐篷,让孩子们在帐篷学校过六一节。  

5月30一大早,我们4个人先到汉旺镇,找政府,没有结果,又赶到绵竹,我灵机一动,又到教育局找到一位姓何的女老师,我请她同我们一起去仁爱基金会谈一谈,何老师是一位果断的,有责任心的老师,她毅然同我们到仁爱基金会,以教育局相关人员的身份同基金会以及我们志愿者形成了三方的以在群新村成立仁爱学堂为目的的约定,并代表教育局接收了仁爱基金会提供的物资。这些物资包括四顶大帐篷,一千多册图书,一大批书本,文具,教具,还有一些玩具糖果等。当天下午的时候,我们把这些物资用车拉回了群新村。  

那天来村里上学的孩子已经有一百多人了,不仅是群新村,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有学生来上课,很多是孩子父母领着孩子走好几里路过来的。我们在晚上搭那4顶连体帐篷时,很多村民都来帮助我们。  

6月1日 大早我们就起来,把帐篷学校收拾的漂漂亮亮,我们把五星红旗立在帐篷边上,拉起仁爱的条幅,悬挂起五彩的气球,孩子们陆续的来了,我们给他们分发新的书包和文具,当地的老师也来了,仁爱的老师也来了,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组织孩子的工作中。那天来了近200个学生,我们仍然把孩子们分成两个班,分别进行活动。我们所有的志愿者都参加了儿童节组织工作,还被戴上了红领巾,在下午的时候,有更多的慈善人员,志愿者和仁爱基金会的老师都来了,很多很多的人一起参加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游戏等,那里的孩子过了一个很难忘的,很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我很难忘在那天的一个镜头,当部队的同志唱了一首歌表演节目后,当地老师请所有的军人和志愿者站在孩子们面前,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情的说:这些天来,你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我们要对你们说,四川人民懂感恩,四川人民会回报,四川绵竹人民懂感恩,四川绵竹人民会回报,四川绵竹汉旺人民懂感恩,四川绵竹汉旺人民会回报。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一起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都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现在我总结一下我这短短十几天生活的收获。这种收获与我从前的生活相比无比巨大,无比震撼。简单说第一,人活着真好,幸福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第二,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在祖国的伤口面前,太多的中国人是勇于直面困难,承担责任的;在祖国的伤口面前,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情,祖国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情。第三,我知道了自己有强大的动力,我敢于去做也能够做好很多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第四,我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国家遭遇了大灾难的时候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自豪,上对得起祖先,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留给我们的土地,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我们曾经如此的努力付出,中间对得起我自己,因为行动是对思想的最好的回答,正如一句话所说的:苟为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标签:我们   志愿   他们   孩子   老师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