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老言]“抗战中的国共两党”
评[老言] “抗战中的国共两党”
文/jiang0301
关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人民应当是最好的判官了吧?那么,人民是怎样评判的呢?至抗日战争结束,共产党的势力扩大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共产党真心抗日,积极抗日,从而赢得人民的支持。但是,在“非毛化”的恶流下,大量诋毁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无耻地提高国民党的作用的言论,甚嚣尘上,美其名曰公正地看待国民党的作用,那么,牺牲的共产党抗日战士,他们公正地对待了这些抗日战士了吗?一班恶毒的无耻之徒。
[老言]很无耻。当然,我这话也许没说对,也许我更应该说:[老言]非常无耻。不但无耻,而且无脑。下面是[老言]说的:
“后来的百团大战,虽然当时轰轰烈烈,起到了鼓舞全国民众奋死抵抗日寇决心的作用,但在共产党后来的历次运动中却遭受过多次无情的批判。而批判的焦点之一便是,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暴露了共产党武装组织的实力,并间接给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使得日寇集中大量兵力对共产党根据地进行了长期大规模扫荡。
这种对百团大战的批判方式可以说明,当时毛泽东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而只是想利用日寇与国民政府战斗的间隙地带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强化自己的武装力量。这种利用外敌消灭同胞的手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层出不穷,这也是毛泽东深通中国历史学来的策略吧。这在兵法上叫做,借刀杀人之计。”
[老言]为了实现他的“非毛化”的需要,已经达到完全不需要人类理智的地步,或曰“丧心病狂”。再欣赏一下他的话:“这种对百团大战的批判方式可以说明,当时毛泽东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而只是想利用日寇与国民政府战斗的间隙地带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强化自己的武装力量。”
1 。无知
[老言]说,毛泽东“只是想利用日寇与国民政府战斗的间隙地带”。这句话充分表现出[老言]是要多无知就有多无知。因为,在毛泽东时代接受教育的人都知道,当时国共两党是在两条不同的战线上对日战斗的。国民党政府军在正面战场迎击日寇,共产党游击队则在敌后战斗、除奸。而现在,[老言]却说共产党的战场在“日寇与国民政府战斗的间隙地带”,那岂不等同于说共产党把自己置身于日寇和国民党之间,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在[老言]口中竟然取代国民党成为抗日的正面战场了。
2.无耻
[老言]为什么会这样无知?因为他很无耻。不。是非常无耻。[老言]说:“这种对百团大战的批判方式可以说明,毛泽东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老言]的确就是一个无耻小人。因为,他根据“这种对百团大战的批判方式”就知道毛泽东的内心了。也就是说,[老言]本人认为批判百团大战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批判的方式。多无耻?同样都是“批判百团大战”这件事,因为方式不合他[老言]的口味,毛泽东就是“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只有按符合他[老言]的方式“批判百团大战”,才是“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老言]是不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只以自己的个人喜好秋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当然,[老言]也许会说:对不起,这是笔误。其实,他内心的意思是:“对百团大战的批判可以说明,毛泽东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也就是说,[老言]不仅认为“批判百团大战的方式”不对,而且“批判百团大战”这事压根儿就是不对的。
即便[老言]为此说句不好意思,也仍然是个无耻之徒。“批判百团大战”是什么时候的事?是在抗战时期吗?是在“文革时期”吧。也就是说,“批判百团大战”并不影响抗日战争的进程,“批判百团大战”不过就是一件全社会的政治军事反思,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大不了,也就是一过渡反思而已。怎么就可以得出“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这个结论呢?完全是血口喷人。
3.无理
[老言]的无理,不仅在于说话无理由,而且是丧失人类正常理性的了。即不能进行正常的理性思维。共产党抗日的战场在敌后,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战地也不重叠。当共产党“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强化自己的武装力量”的时候,不就等于日寇的地盘不断缩小,武装力量不断削弱吗?站在抗日的立场,这样的战果,难道不应加以表扬,不应加以歌颂吗?
通观全文,[老言]不过是个“三无人员”:无知、无耻、无理。
2008/6/22
什么都可以谈吗?(十一)抗战中的国共两党
[ 老言 ] 于2008-06-22 13:00:50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历史象一团迷雾,由于种种干扰,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总是很片面。例如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至今大部分大陆民众仍然抱有很多错误观念。不知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如何描绘抗日战争的,总之,凡是从文革动荡中走过来的人们,所学到的抗战史无一例外都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从始至终一直在努力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国民党政府则偏安西南对日妥协,不仅没有抗日,而且还总是跟共产党闹摩擦,总是干扰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历史果真如此吗?现将抗日战争主要战役摘录如下: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1933年2月-1933年2月)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四行仓库阻击战(1937年10月)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 长沙会战(1944年5月)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 缅北滇西战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战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会战(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上述这么多次大型战役,其中只有平型关战役与百团大战是共产党的八路军所参与的。而其它所有战役都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正规军打的,没共产党一点事儿,跟共产党一点边儿都挨不上。而所谓的平型关战役,如果单纯是指八路军115师那场伏击战的话,也根本称不上是一场战役。真实的平型关战役,是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署指挥的战役总称,集结参加此役的有孙楚、杨澄源、傅作义、陈长捷、高桂滋、刘茂恩、朱德等七个军十数个师的部队。国民政府军大批部队担任平型关正面与日军作战,在许多要点与日军反复争夺,给日军以重创。林彪的115师,只是配合整个战役在蔡家峪附近伏击了一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日军后勤辎重部队,而且歼敌数字也有虚报,所谓平型关大捷的谎言,一直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署战役时,毛泽东实际上一直在竭力阻止八路军参战,要求八路军尽量依傍山地不与日军正面交战,并指示八路军总部,当前的主要工作应以扩大建立根据地为主。也许毛泽东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大敌当前,不与日寇浴血奋战,把正面战场完全交给国民政府,而自己只是一味建立根据地,利用外辱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战略即便正确,也是一种阴险狡诈的阴谋战略。后来的百团大战,虽然当时轰轰烈烈,起到了鼓舞全国民众奋死抵抗日寇决心的作用,但在共产党后来的历次运动中却遭受过多次无情的批判。而批判的焦点之一便是,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暴露了共产党武装组织的实力,并间接给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使得日寇集中大量兵力对共产党根据地进行了长期大规模扫荡。这种对百团大战的批判方式可以说明,当时毛泽东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真正与日寇进行决死战斗,而只是想利用日寇与国民政府战斗的间隙地带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强化自己的武装力量。这种利用外敌消灭同胞的手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层出不穷,这也是毛泽东深通中国历史学来的策略吧。这在兵法上叫做,借刀杀人之计。还有一件历史冤案,就是那个迷雾重重的皖南事变。我们大陆民众一直被教育说,皖南事变是一直不抗日只搞摩擦的蒋介石一手策划的。然而随着很多历史档案的解禁,中共军史研究人员都感到很震惊,因为一直以来的宣传掩盖住了很多历史真相,蒋介石在皖南事变上一直背着一个历史黑锅。当然,对中国抗战史中的很多疑问,目前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无法澄清,但是随着今后国共两党的真诚交往,对过去的历史,双方都会本着务实态度去进行重新评价的吧。(未完待续)2008-6-22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