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当前需要实现三民主义

2025-02-14 观点 评论 阅读

当前需要实现三民主义  

  

结合现实,想想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清末民初,为了社会的进步,振兴中华,使人民幸福,孙中山提出了民生、民权、民主的三民主义主张。后来蒋介石没有把三民主义继承发展好,把三民主义糟蹋了,要不然,三民主义的宗旨会逐渐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中华建设会走向大民主,大团结,大共和。孙中山也是看透了帝官封社会的丑恶面目,他着重于运用三民主义改造旧世界。在当时和后来,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也是一向赞成。以此来说,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上层建筑的内容要求上,是有一定的共同性的,因此孙中山才认可和主张国共合作。江泽民总结称孙中山为中国二十世纪的第一个伟人,是准确的。对于现实来说,三民主义也很有价值品味。而今,对于腐败官僚主义问题的解决手段,同样需要三民主义。  

  

一切社会在外表看来,都有官僚和人民组成,在孙中山看来,三民问题是社会的本质。因为社会问题包含权力结构问题,因此孙中山着重于利用官僚层面闹革命,而不着重于发动人民群众闹革命,导致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政治体制不合乎三民主义的要求,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很大,这就是民国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在马恩列斯毛看来,社会本质的东西是生产关系。而权力结构这东西,则是社会的一种表象,不是各个社会的本质。人是决定的因素,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管是怎样的形式,怎样的矛盾运动,都是由人这个因素在决定着,也就是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地位所决定着。而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和地位、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元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因此,生产关系是贯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一条“写作红线”,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应从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入手。  

  

三民主义虽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但是实现三民主义的过程,也需要通过改善生产关系来实现。即改革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地位,作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的“杠杆”作用,从而使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相对和谐,达到矛盾运动良性循环的发展。但是这种矛盾运动循环过程中,往往总是要释放出一些博弈斗争的能量的,不过或大或小而已。博弈斗争的激烈程度越小,则就越相对和谐。孙中山着重于官僚层面上,在人的关系上作小的博弈,仅仅主要是运用那一支光秃秃的杠杆。虽然他也明白分田分地、农有所耕、民有所食的道理,但因没有彻底认识到运用整个杠杆原理元素,即“支点”和“支点位置”,以及“力臂的长短”等所有因素,也因他去世太早,结果将权力交给了蒋汪之类,使得民国革命夭折。  

  

虽然人与人关系地位的改善是一个“杠杆”,但却不是“支点”。充当“支点”的则是“产品的分配形式公平原则的分配制度”。可是,这个支点安放的“位置”是起着首要决定作用的,那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毛泽东在力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吻合的办法上,首先找准了支点的位置,整个用了“杠杆原理”的“全部因素”,把杠杆原理整个因素考虑在内作为“写作红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直都没有忽略这个杠杆原理中的每个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初期这段时间内,资产阶级势力即反动落后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本来就不容易用新生年幼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那根“写作红线”,硬性进行拉上,本来就不容易把带有腐朽成分的经济基础,提升到新生的上层建筑的层面高度,本来就很难促成经济基础与理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一致向上。然而,毛泽东将这条“写作红线”中人的因素采取“加红”的办法,运用了人民民主的三民主义,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使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解放后,对腐朽的官僚资产阶级进行制约和改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的确太平,昼不上锁,夜不闭户。这样的景象历朝历代没有几个,人民群众的确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如果有人说“文革”是搞过了头,那么我的理解是,力矩与力臂比例有点失算,那是因为四人帮把“红线”搞得“过火”的原因,但是总的“杠杆原理”“写作红线”还是用对了。  

  

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是资本主义末期的一套东西,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了,人与人关系地位中的至高无上者决定了支点侧重于个体位置。这样的结合,使得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与前不同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官权大于民主、制度大于民权、商富大于民生,这样相对下落的经济关系境况。使得原来的上层建筑,被高高地悬挂在经济基础之上;使得捆在上层建筑上面的,对下落的经济基础进行生拉活拽的,那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杠杆原理”的“写作红线”,它的长度的确不够用了,几乎联系不上了,因为扯得距离太大了。  

  

我们知道,民主主要是属于人民的,统治主要是属于官僚的。民主与统治应该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如果只是矛盾而不能和谐统一,那么大多都是因为代表统治的官僚,导致了人民与官僚之间的矛盾,即官僚主义盛行的官僚腐败,压制人民民主所导致的矛盾,目前就有这种矛盾加剧的现象。而官僚主义盛行,就使得人民民主专政失去了人民民主;而失去了人民民主,其专政的对象必然就成为人民群众。其表现为打击举报人,用各种手段包括国家机器,甚至卑鄙利用黑社会手段进行威胁,使得人民民主的上访问题和举报腐败的案件,总是不得而终。腐败者自由穿梭于“法网恢恢”之间,使“疏而不漏”成为笑谈。  

  

对于目前多位爱国者和改革者来说,光是知道支点安放在哪个“位置”,也知道哪个是“支点”,而缺少了对那个“杠杆”作用的认识,也是不够的。尚且在上层建筑上捆绑的那根红线,还依稀发出红色光芒的时候,说明红线还没有离去,只是无力拉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靠拢而已。而当无力向上拉动的时候,就有极大可能被拖拽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先去找来那根光秃秃的“杠杆”,先用那根杠杆戳来戳去,不断调整杠杆位置,才能把准确的“支点”“位置”找出来,把杠杆再放准位置。如果担心“乱折腾”而形成“文革扩大化”,那么,就应该注意恰当调节力矩和力臂的比例关系。可是,如果担心“扩大化”而因噎废食,不敢采用这个三民的杠杆,恐怕也是不行的。  

  

综合而看,当以解决反腐败的民生民权民主的上访举报问题,作为杠杆,算是借用了孙大圣的金箍棒。解决了腐败问题,才能赋予光明的环境空间,从而照亮和找回那个支点位置。而不能信奉和崇尚“完善制度”,甚至说是“调整权力结构”,或者什么“完善官员决策制约机制”,这些不是依靠“活人”而是依靠“死物”的理由,甚至在没有清理腐败分子的情况下,一定参杂着众多腐败官僚的“死人”因素来所谓地调节社会矛盾。这不是本质的,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是不彻底的。不彻底的改革和工作,就会反弹,因为人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先将腐败官僚之人进行清理。  

  

所以,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下,在民主与统治之间矛盾不断增生之时,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不和谐因素下,在高层已经认识到政治体制与腐败问题相关时,尤其是认识到腐败问题又株连到党的生死命运时,政治体制必须改革时,就要突破“乱折腾”的担心,解放思想,“保守治疗”地及时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政治体制,以解决关于民生民权民主的反腐败举报上访问题,从而顺应和履行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要求。  

标签:民主   上层建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