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报告文学”:荒原巾帼

2025-02-14 观点 评论 阅读

“报告文学”  

荒 原 巾 帼  

——记“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带头人薛桂芳  

钟 声  

题记: 1989年6月5日 ,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带头人薛桂芳同志与世长辞,享年76岁。她1913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酒泉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40年随家迁至玉门油矿。1960年随丈夫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1961年4月,她带领4名家属妇女,用铁锹开荒种地,谱写了一曲大庆石油工人家属“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光辉赞歌。生前,她曾担任过黑龙江省安达市副市长、大庆市妇联主任等职,荣获过石油工业部模范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大庆标兵等光荣称号。正象大庆石油管理局原局长王志武同志所赞誉的那样:“桂芳同志是中国劳动妇女中杰出的一员,是在大庆石油会战的特定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巾帼英雄’。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大庆油田职工家属的优秀品质。”  

时光倒转回1961年4月的一天,条件异常艰苦的大庆油田会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春天姗姗来迟;荒芜的土地虽已雪化冰消,但仍被料峭的春寒所笼罩、所覆盖、所压抑。  

就在这时,李家围子附近一望无际的荒原上,一位48岁的中年妇女,率领4个年轻媳妇,扛着铁锹,挑着行李,其中3名妇女还背着孩子,在齐腰深的蒿草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进。刚刚复苏的沼泽地,稀泥和烂草不时陷住她们的脚和腿,但艰难阻止不了她们前进的步履。  

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带头人薛桂芳和她的4个姐妹:汪秀敏、杨学春、丛桂荣、吕玉莲。  

她们有的是刚刚结婚不久的小媳妇,有的已经是5个孩子的妈妈。  

撇家舍业,扛锹携子,她们此行意欲何为?让荒原变良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支援油田会战,这是她们的共同心愿。  

到了开荒地点——八一新村。这里除了钻井指挥部副业队的两顶帐篷外,只有一个钻井队走后扔下的破房架子。没有房盖,没有墙壁,所谓“房架子”的4根铁管子,从上到下布满了斑斑铁锈。地上长满了蒿草。她们从副业队借来一块大帆布,扯上房架子,既当房盖又当墙。三下五除二地铲掉屋地上的蒿草之后,薛桂芳又领着姐妹们到附近背回几捆干草,铺在地上当炕,就算把家安好了。  

春夜,入骨的寒风无孔不入,从四面八方钻进屋来,呼呼作响,无情地吹打在5个家属和3个孩子羸弱的身上。带来的一盏煤油灯也在半路上摔坏了,屋子里漆黑一片。屋外不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野狼的嚎叫,阴森极了。  

“妈妈,咱们回家吧。住在这里干啥?狼来了咋整?”一个稍大点的孩子把颤抖的小身躯紧紧贴在母亲的胸口,不停地哭叫着。  

“好孩子别怕,你爸爸打井干那么累的活,一个人的口粮他自己都不够吃,妈妈不来种地,咱娘俩吃什么?”做母亲的耐心地安慰和开导孩子。  

是啊,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中外反动派的经济政治封锁,特别是用石油卡我们中国人的脖子,迫使我们广大石油工人不得不勒紧裤带,为党和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甚至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而他们的妻子儿女,何尝不是和他们一样!  

“你们抓紧睡吧,我年纪大,觉轻,让我来打更”。深夜,薛桂芳操起自己的铁锹,悄悄地摸到门口,心里琢磨着:你狼若是敢来,我就一锹劈了你。  

“妈妈,多么好的薛妈妈呀。”透过门帘缝隙射进来的点点星光,凝视着薛桂芳那瘦弱的身影,年轻的媳妇们,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渐渐进入了梦乡。“薛妈妈”这一亲切的称谓,从此也就叫开了。  

第二天,远处的雄鸡刚一报晓,“五把铁锹”就向这片亘古荒原发起了猛攻。杂草、野蒿、芦根和淤泥,与其说架不住五把铁锹的凛凛寒光,不如说是难敌石油工人家属那“天当屋、地当床,誓让荒原多打粮”的英雄气概。您瞧:  

一片片杂草,被深深埋在地下,变成了日后的肥料;一棵棵芦苇,不情愿地根断茎折;一滩滩淤泥臭水,再也掀不起浊浪。一天、两天、三天……被五把铁锹掀翻的处女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延伸。  

铁锹越磨越亮,五姐妹手上的血泡越打越多。这个刚刚磨破,流出了殷红的鲜血,那个又打了起来。原本纤细的双手,渐渐结起厚厚的老茧,变得粗壮有力。  

饿了,五姐妹就啃上几口硬梆梆的苞米面饼子;渴了,就咕噜咕噜地喝上一阵子凉水。北国的春风,吹得她们的手背裂起了一道道血口,白净的脸庞晒得再也见不到往日的光泽。而自然灾害的困扰,有一点好吃的还得给日夜会战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女留着,她们——五位伟大的母亲,哪个不是拖着营养极度缺乏的瘦弱的身躯!可正是她们,从此开创了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光辉道路,建立了大庆油田第一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属生产队。  

 鲁迅 先生说过,世上本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薛妈妈带领4名家属向荒原开战、要粮的消息,通过大庆《战报》传出,犹如一声春雷,在油田广大职工家属中间炸响。很快,以共产党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转业女军人(原家属一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薛桂芳的入党介绍人)邵香荣,以及迟翠英、刘桂英和李秋菊为代表的18名家属姐妹,沿着“五把铁锹”所走过的道路前来参战,使开荒队伍扩大到23人。  

眼瞅着播种的季节渐渐逼近,为了加快开荒速度,薛妈妈特地从副业队借来一副木犁。可是,一没有牛,二没有马,这个地怎么耕?许多家属犯起了嘀咕。  

“怎么耕?铁人王进喜他们打井能够人拉肩扛,把几十吨的钻机和井架搬到井场,咱们就不能来个用人拉犁吗?”  

“说得对!我们就用人拉。”共产党员邵香荣等10名家属接过薛妈妈的话音,争先恐后地奔向木犁,迅速拴好了绳套,摆开了趟地的架势。  

拉啊,拉……走在最前头的薛妈妈,不时扬起露肘的袄袖,拂去脸上流淌的汗水。瘦削的肩头被绳套勒得又红又紫,几乎渗出血来。“薛妈妈,您喘口气不行吗?”眼见得薛桂芳弱不禁风的身躯弯得都快贴在地上,许多年轻家属含着眼泪要求替换她,可她说什么也不肯。因为知女莫若母,薛妈妈此时比谁都明白,这些跟她拼搏的家属都该替换。  

拉啊,拉……随着木犁不停地向前行进,油黑的泥土在铁铧头的逼迫下,迅速向两边翻滚,形成了条条笔直的地垅。  

拉啊,拉……  

有耕耘就有收获。这一年,薛桂芳所带领的家属生产队,发展到了26人。她们在自己开垦的32亩荒地上,用辛勤的劳动汗水,换来了3900多斤粮豆的可喜收获。  

没错,3900多斤粮食的收获,在今天固然不足为奇,甚至不值一谈,但对于在严重自然灾害条件下开展大会战的广大石油工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脚下,不仅能够生产国家急需的石油,而且还能产粮、产菜,添饱肚子,减轻工业负担,使石油会战不断取得胜利。  

一花引来万花香。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艰苦创业精神,很快得到大庆会战工委的充分肯定,同时通过各级新闻媒介,迅速传遍整个大庆油田。一个个家属生产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油田到处建立。广大职工家属用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和多才多艺的双手,种粮种菜,养猪养鸡,放牧牛羊,大大改善了丈夫、儿女和自己的生活,强有力地支援了困难重重的大庆石油会战。更重要的是,她们用五颜六色的彩笔,描绘了一幅被敬爱的周总理大加赞赏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蓝图:“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英雄业绩,共和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更不会忘记。 1965年3月8日 ,是薛桂芳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和6名大庆职工家属以“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身份,来到祖国首都北京,来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边,向党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汇报了大庆油田职工家属用铁锹开荒种地,支援石油工业建设的动人事迹,受到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从此,薛桂芳——大庆油田巾帼英雄代表的名字,同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样,开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到处传扬,成为亿万中国劳动妇女学习的光辉榜样。  

(注:此稿为20年前应上级有关部门之邀所作。今为纪念铁人逝世38周年而发,略有改动。)  

标签:大庆   家属   妈妈   她们   石油

条留言  

给我留言